第三阶段:(2005年4月——2005年8月)
1、举行了一次全镇性的教育科研成果推广活动,课题组成员为全镇教师作了《分数应用题》、《分数的初步认识》等示范课,展示了课题研究的心得,受到了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本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2、课题组成员及时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其中陈海燕撰写的《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获台州市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二等奖,并同时获得临海市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一等奖;金灵芝撰写的《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获台州市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三等奖,并同时获得临海市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三等奖。本阶段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
㈢ 成果总结阶段:(2005年9月——2005年10月)
1、召开课题组会议,商讨结题工作。尔后由负责人执笔撰写结题主报告。 2、课题组全体成员着手整理资料,制定了课题延伸计划,并聘请教科室领导作指导。本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五、研究内容
(一)、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策略
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线”。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要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
1、开端引趣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必须教者得法,学者有兴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新课的导入,往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自主地“想学”、“要学”、“乐学”。从而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实现课堂教学的主导与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
率。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常常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此,有个特级教师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有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带入情境的作用。上课也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精心设计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对新课导入进行了一些探索,主要着眼于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因为兴趣可以使一个人超潜能的发挥,怪不得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教育界中公认的道理。也正因为如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教学应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成为我们数学教学无可推卸的首要任务。那么如何由新课导入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1) 巧设悬念导入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
(2) 创设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就是教师恰当,巧妙地利用音乐,幻灯,录音等电教手段,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 (3) 故事激趣导入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教者可以把它当成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有趣的故事之中,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4)运用猜想导入
在众多引入新课的方法中,“猜想引入”以它独有的魅力,很快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绪高涨,思维活路,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步入学习的最佳境地。
当然,新课的导入方法还有很多,如猜谜语,听音乐,简单的一个设问,变通的一声问候,甚至一句无声的体态语。总之,这一切都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给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
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2、参与竞争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迷\呢?因为这里有竞争。如果直接参与竞争更能入迷,\迷\即是高度\兴趣\之意。适当开展竞争,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在竞争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竞争中,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
3、刻意求新
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数学课每次是复习准备、新知教学、巩固练习等等。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点点。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新的教学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要使教学有新意,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营造愉悦的教学环境
教师要带着微笑进课堂。教师的微笑是对学生的尊重,带着微笑进课堂,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和蔼、宽松、愉悦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教师的微笑中敞开心扉与教师沟通、对话,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个体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喜悦。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那
种不民主的、压抑的教学气氛是窒息创新火花的主要因素。
(2)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课程资源对于实现课程目标,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施课堂改革中,必须建立和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为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力争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与发展空间。具体地我们要从教材、教师、学生、家长等方面去有效地开发和利用。
(3)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全面发展学生的教育目标,强调通过本学科的教学,让学生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而传统教育的现状依然是教师说,学生听,然后大量的解题和考试,使之成为一种应试训练,而忽视创新思维的培养。这样的结果是使有些学生成为思维呆板考试机器,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想,进行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必须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重视逆向思维,教师备课时充分考虑创新思维的因素,适时运用“发现法教学”,并注重教学中的一题多解、一空多填、一式多变的训练,从而使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4、联系生活
生活离不开数学。但是,由于我们教师往往死扣教材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导致一部分学生认为数学枯燥、难懂、令人生畏,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在于让小学数学走进学生生活。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用”,从而增强小学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