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答案要点):
(1)理解和运用语文有机结合(或者说,读与写(说)有机结合)。孩子学习语言从模仿开始,课文语言规范、优美,是孩子模仿的主要语言材料,老师把课文用得好。
(2)注重思维训练,提高孩子的思维品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丰富、细腻、独特则反映思维活跃、缜密、深刻。如,老师对学生的表达提出渐进的要求,循序渐进,不断扩展、丰富语言;最后还提出写的要求。 (3)老师的评价也及时、针对性、激励性强,效果明显。
3.请看黄老师《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第二学段)会写字“耘”的教学片断: 师(用手掌遮住“耘”的左半边):右半边什么字? 生:云。
师:(用手掌遮住“耘”的右半边):左边是什么字?(学生不知道)老师开始也不认识,查了字典就知道,“耒”(边写边说)这个字读作“lěi”(板书),表示“犁”的“木把”(用简笔画画出犁,然后把犁的木把与“耒”字连起来)。更有意思的是,《新华字典》收入了带有“耒”字部的汉字一共25个,有23个都与古代的农具或农活有关,不信,同学们回家去查一查吧。你看诗句中“耘田”就是指—— 生:锄禾。
生:锄禾松土。我还学过《锄禾》诗。(同学们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师:温故知新,好!第三句中还有一个字,与“耘”相似,是—— 生:“耕织”的“耕”。 师:“耕”指什么农活? 生:耕地。
师:我们的汉字多有意思啊,每一个字都有它的道理,如果同学们掌握了,学起来就轻松了,而且用的时候也不容易错。
(——《我是怎样做到“先学后教”、“因学论教”的》,作者:黄国才;选自《基础教育课程》2009年第3期) 请就此教学片断谈谈你的认识。 解析(答案要点):
(1)依据汉字理据(或者说汉字科学)识字。如,形声字的特点、汉字系统性的特点等等。 (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师故做“不知”而引导学生查字典、点明掌握汉字的“道理”等等。 4.请看严老师《蜜蜂》(第二学段)教学片断: 师:课文预习完了,你们能根据课文提出一些问题来吗? ……
生:还有三只蜜蜂去哪里了?
师:是啊,还有三只蜜蜂去哪儿了?大家自己能解决吗?(课堂热闹起来,学生或讨论或读课文。) 生1:它们飞回来了,躲在窝里没被发现。
生2:可是,它们都被做了记号,怎么可能没被发现? 生1:你敢伸手到窝里去掏吗?
生2:我想作者敢捉20只蜜蜂,他也应该有办法去窝里找。
师:有道理,既然敢捉蜜蜂做上记号,想毕也会有办法从窝里找出来。 生3:我认为另外三只还在采蜜。(众笑) 师:你们笑什么?
生:采了一天的蜜,难道它们不要休息?
生3:课后“资料袋”里说“蜜蜂是勤劳的昆虫。”这三只蜜蜂采完蜜飞回来后却被其它蜜蜂碰摔倒了,花粉被碰丢了,怕人笑话就又去采了。
师:是怕“蜂”笑话——你们这三只懒虫!你的想象真丰富。还有其它看法吗? 生:还有三只蜜蜂生病了飞不回来,或者已经死了。
师;其实,我也是这样想的,因为我看到了课文中的一句话。你能把这句话找出来读读吗?
生:“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闷了好久”说明有三只身体差的生病了找不着家,或者死了。 师:你读得挺认真,也很善于思考,而且能把课文中的句子作为推测的依据。真棒!刚才我们讨论的这些,就是对三只蜜蜂失踪原因进行的推测。(板书:推测)
(——《还有三只蜜蜂去哪里了》,作者:严升大;摘自《小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11期上月) 请就此教学片断谈谈你的认识。 解析(答案要点):
(1)尊重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2)学生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回到文本(包括课文和“资料袋”)找依据,解决问题。 5.请看许老师《圆明园的毁灭》(第三学段)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这群贪婪、残暴的强盗到底做了些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播放圆明园毁灭的视频。)大家要仔细观察场景,特别注意人物的言行举止。(学生看视频。)
师:同学们,此时你们心中一定有很多话要表达,那么现在就请你们用手中的笔记录下强盗们犯下的滔天罪行。(出示文课件——小练笔:请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展开想象写下来。注意场面描写,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来写。)
生: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他们的铁蹄蹂躏着北京西郊。……(学生作品略) 师:点面结合,写得非常精彩,特别是人物的神态、动作刻划得入木三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