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解析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④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jí):书籍。③庵:茅草小屋。④麻蒿(hāo):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
(1)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任末年十四/壮士十年归 B.人若不学/孰若孤
C.暗则缚麻蒿自照/自以为大有所益 D.谓之行尸走肉耳/权谓吕蒙曰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 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3)这篇短文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简要写出三点。 【答案】 (1)C
(2)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3)①从小要立志学习; ②勤奋学习,才能收获成功;③有好的心得要随时记录下 来,这样才能真正的学到好的有用的知识。
【解析】【分析】(1)A.岁数/用于计算年数。B.如果/比得上。C.都是“自己”。D.叫作、称作/对某人说)。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推断停顿为: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3)这是一种主观性较强题目。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任末的成功,告诉了我们学习中要注意的很关键的问题:一是学习态度,务必克服一切困难,勤奋学习;二是学习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定要随时记录。我们要好读书,读好书,有好的心得要随时记录下来,这样才能真正的学到有用的知识。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它并不是靠短暂的记忆来见证的,而是要靠日月积累、刻苦努力得来的。 故答案为:⑴C;
⑵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⑶①从小要立志学习; ②勤奋学习,才能收获成功;③有好的心得要随时记录下 来,这样才能真正的学到好的有用的知识。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谈感悟即可,做到言之有理。 【参考译文】
任末十四岁,背著书籍去拜师,不怕(一路上的)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常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任末的脏衣服。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象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
2.古文阅读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 ①阅十余岁(________) ②竟不可得(________)
③以为且噬己也,甚恐(________) ④尽其肉,乃去(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为顺流下矣 以为且噬己也 B.至则无可用 至石之半
C.渐沉渐深耳 技止此耳 D.蔽林间窥之 然则天下之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4)用“只知……,不知……”概括讲学家和老虎的“知”与“不知”,归纳天下事的相同原理。 【答案】 (1)经过,经历;终了,最后;非常;离开 (2)D
(3)①你们这些人不懂得探求事物的规律,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洪水冲走呢?②然而(老虎)来回来去地观察它,觉得(驴子)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似的。
(4)只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不知“反激之力”会让“石必倒掷坎穴中”;只知“庞然大物”而“大骇”,不知驴并无“无异能”。天下之事不能简单按常理做主观臆断(或:天下之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多)。
【解析】【分析】(1)本题中古今异义词,阅:经过,经历。去:离开。 (2)A.都是“认为”。B.都是“到”。C.都是“罢了”。D.代词,指驴/助词,的。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是:这。杮:削下的木片。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岂:怎么。去:离开。然:表转折,然而,但是。视:观察。异:特别的,与众不同的。能:本领,能力。
(4)讲学家知道“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却不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老虎知道驴是“庞然大物也”“虎大骇,远遁”,却不知驴是“无异能者”。得出相同的原理:天下之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多。
故答案为:⑴① 经过,经历 ;② 终了,最后 ;③ 非常 ;④ 离开 ⑵ D
⑶ ①你们这些人不懂得探求事物的规律,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洪水冲走呢?②然而(老虎)来回来去地观察它,觉得(驴子)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似的。
⑷ 只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不知“反激之力”会让“石必倒掷坎穴中”;只知“庞然大物”而“大骇”,不知驴并无“无异能”。天下之事不能简单按常理做主观臆断(或:天下之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多)。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⑶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⑷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内容的概括。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本题要按照题目所给的句式来进行概括,再从“讲学家”和“老虎”身上发现的认识事物的原理总结出来。 【翻译】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
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文,黔地(这里的黔不指贵州)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来(一头驴)进入这个地方。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老虎看到它是个庞然大物,把它作为神(来对待),躲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老虎)渐渐小心地出来接近它,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十分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但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老虎)渐渐地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终不与它搏斗。(老虎)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更加亲切而不庄重,碰倚靠撞冒犯它。驴非常生气,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很高兴,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技艺仅仅只是这样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后,完成下列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河中石兽》)
(乙)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