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克难而进,各项经济指标走势向好
面对外需萎缩、内需不足、企业投资动力不足的严峻形势,各开发区积极应对,抢抓机遇,化危为机,努力将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全面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截止2009年底,全市开发区累计入驻企业609户,其中工业企业535户,出口型企业58户。2009年度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8亿元,工业项目投资30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20%、9.5%、25.5%。2009年度实现工业总产值131亿元、工业增加值35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9674万美元、税收收入5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78.4%、68.4%、36.4%、80.8%。
(二)加大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为提升开发区承载能力,打造良好的园区硬环境,市及各区县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加快园区道路、电力、供水排水、绿化亮化、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企业入驻构筑坚实的平台。据统计,全市开发区2009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投资8亿元,较上年增长9.5%。歙县开发区坚持“政府投入、企业带资、银行融资、招商引资”多元化融资机制,累计投入5.5亿元,建设园区道路总长20余公里,绿化面积10万平方米,园区实现了路、水、电、通讯、网络“五通一平”目标,基本完成开发区一期开发。休宁开发区2009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76亿元,尧舜板块“五纵四横”框架道路全部拉开,BT项目“一渠三
路五桥”(总长3.9公里)已基本竣工,园区总长10.4公里的路网及配套设施将基本建成。祁门开发区累计投入4.35亿元,先后组织实施了华杨园区一期、二期、三期建设大会战。
(三)强化招商,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招商引资是推动园区发展的最强劲动力,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明确提出全市上下要按照“三个三分之一”的要求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各开发区紧紧抓住长三角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民资外移的有利时机,创新招商思路和招商方式,积极参与第四届中博会和第五届徽商大会,围绕“十大工程”建设项目、围绕开发区的产业特色、围绕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导向、围绕生态文化旅游综合优势,注重招大引强,培育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机械电子、纺织服装、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加工等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市开发区全力推行“领导带头、业务部门为主、其它部门协同”的全员招商机制,今年新签约项目40个,协议资金1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个。歙县开发区招商引资实际到位县外资金8亿元(含续建),引进外资项目627万美元,新签约落地项目20个,协议投资6.1亿元,实际投入资金2.8亿元。黄山工业园区开展“百日会战”招商引资活动,重点抓好宜兴铜缆线产业链招商,委托浙江民营经济研究所招商,目前已签约入园项目12个,协议资金5.4亿元,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2个。
(四)加强调度,项目建设速度加快推进
各开发区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一号工程”紧抓不放、常抓不懈。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狠抓项目开工和竣工投产,定期召开调度会,落实区县领导联系园区项目工作机制,帮助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进项目建设整体提速,努力实现签约项目早落地、落地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见效。2009年,全市开发区新开工项目132个,建成投产项目72个,分别比上年增长37.5%、30.9%。市开发区2009年新开工项目22个,新投产项目16个。歙县开发区列入市“十大工程”项目26个,年初计划总投资74200万元,到12月底已完成投资74500万元。
(五)节约用地,集约发展意识不断增强
我市山多地少,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十分紧张。全市积极整合土地资源,实行工业用地向开发区集中,开发区用地向投资强度大的项目集中。各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意识不断增强,坚持循序渐进,梯度开发,严格落实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双控”标准,杜绝“花园厂房”,对长期闲置未开发的土地,依法进行清理盘活,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祁门县开发区对入园企业严格把好“投资强度,建筑密度,建设期限、产业方向、投入产出、环境保护”六个关口,努力实现单位土地投资效益最大化。歙县开发区对永驰气动、安鑫农产品、杭富钢构等项目进行清退,实施“腾笼换鸟”,清理闲置土地80余亩,盘活资源,提高了开发区
投资强度。
(六)立足服务,园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招商更要安商。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硬环境”的同时,全市开发区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努力为企业排忧解难,打造良好的园区发展“软环境”。一是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工业用地项目实行“五通一平”,执行国土资源部规定的出让最低标准。对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新办工业企业,建设标准厂房对外出租的企业,市内迁址到开发区的老企业,均享受增值税、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返等优惠政策。二是简化项目审批程序。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加强效能建设,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对入园企业实行“一站式”服务,各种审批手续由开发区管委会全程代理服务,努力实现“围墙内的事企业办,围墙外的事政府办”。三是积极提供金融支持。在金融危机冲击下,部分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市及区县领导主动与金融机构协调,积极搭建融资平台,举办银企对接会,争取金融机构贷款,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七)以人为本,和谐园区建设扎实推进
开发区既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区,也是社会和谐的展示区。各开发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努力构建和谐园区。一是广开城乡居民就业渠道。据统计,到2009年底,全市开发区共接纳2.8万人就业,比上年增长9.8%。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量农民工返乡,就业压力较大,各开发区通过“大篷车下乡”、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