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外学前教育史》1、2章—第1-周教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8 23:00:0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对幼儿进行“孝”的教育,还要求幼儿自小养成敬奉双亲的习惯。《孝经·纪孝行》中说:“孝子之事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

《礼记·曲礼》中要求儿子对父母应做到“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即冬天应使父母温暖而不受寒,夏天应使父母凉爽而不受热,晚上要为父母铺好床,早晨要向父母请安。东汉时的黄香是实行这种孝行的典范,《三字经》中说“香九龄,能温席”,讲的就是黄香九岁时对父母非常孝顺,寒冬时能用自己的体温为父亲暖被窝。因此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辩证地看待古代“孝”的教育,“借正父子之论,以严君臣之分”——本质,即突出父权的“孝”,旨在强化对皇权的“忠”,而且这种“忠”、“孝”是不问是非的“愚忠”、“愚孝”,它完全扼杀了儿童的个性与自由,成为制造奴性和奴才的渊薮,这是我们应当批判的。

对幼儿进行“梯”的教育,主要是要求孩童自幼兄弟友爱,为兄者爱护弟弟,为弟者敬爱兄长。“孔融让梨”的故事在封建社会曾广为流传,并在学前家庭教育中作为进行梯的教育的典型事例而屡被引用。

(3)崇俭

提倡节俭,切勿奢华,这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

农业文明古国,农村的稳定决定着朝廷的安危。农业生产艰辛,丰收得之不易,一如唐诗中所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提倡勤俭并举。“一生之计在于勤”,但只知勤若不能节俭,勤劳所得很快就会化为乌有。明清之际学者孙奇逢在其《孝友堂家训》中告诫弟子说:“居家勤俭,孰为居要?博雅曰:‘勤非俭,终年老瘁,不当一日之奢糜。’”他说,勤与俭相比,“似俭尤要”。

(4)诚信

诚信就是诚实无欺。 幼儿的心理特征:明人李贽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幼儿的天性纯洁美好,“绝假纯真”。

不正确的影响或幼儿自身因自夸或惧过,有时也会说谎,导致日后欺诈之心生长的萌芽,逐渐丧失“童心”,“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要卫护此诚实无欺的“童心”,使之不失,长辈应从正面进行引导教育。而幼儿年幼无知,难辨是非,长辈又应以自身诚实的行为来引导幼儿,《礼记·曲礼》中说:“幼子常视勿诳。”元人陈澔释为:“常视之以不可欺诳,所以习其诚。”《韩非子·外储上说》中讲到的春秋时期的曾参杀猪3的故事为人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另外,《韩诗外传》中也记载了一则孟母教子无欺的故事,都给后人留下了很好的榜样。

一旦小孩子由于某种原因说了谎时,父母则应该及时训诫,予以纠正,以杜绝此类事情的再度出现。宋代邵博在《闻见后录》中曾记载史学家司马光儿时剥核桃皮4的一件往事,便是很好的例证。

(5)为善

善,在封建社会主要是指合乎道义、合乎礼仪的事。由于儿童年幼,不可能

3

曾参杀猪:曾子之妻外出,儿随而啼。妻曰:“勿啼,吾归为尔杀豕。”妻归以语曾子。曾子即烹(peng)豕(shi)以食儿。曰:“毋教儿欺也。”——司马光《家范》 4

光五六岁时,弄核桃,女兄欲为脱其皮,不得。一女兄去。一婢以汤脱之。女兄复来问脱核桃者,光曰:“自脱也。”先公适见之,呵曰:“小子何得谩语。”光自是不敢谩语。——邵博《闻见后录》

做出惊天动地的大善事,故许多家长都非常重视教育幼儿行小善戒小恶,积小善以成大德。

三国刘备遗诏教训后主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清人张履祥在《训子语》中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西汉的贾谊在《新书》中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孙叔敖幼时见到两头蛇的故事。这些都说明了古人重视教育幼儿为善积德,积小善成大德是很可取的。

3、文化知识教育

由于“万般成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支配,文化知识教育便成为众多家庭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

封建社会家庭对幼儿实施的文化知识教育,主要是教他们识字、学书、听解《四书》,以及学习一些名诗、名赋、格言等。

识字教育是文化知识教育的重点与起步,在有条件的家庭中,幼儿的识字教育一般在3-4岁便已开始,并且有的家庭还很注意研究识字教学的方法。

清代学者蒋士铨4岁时,其母“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即撇)、磔(zhe,即捺)、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以竹丝代笔合成字,不仅能引起儿童兴趣,而且对于儿童清楚字的笔画结构亦有益处,此外,她的教学方法还运用了教学中的巩固性原则。

王筠《教童子法》 “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ju匆忙,急忙)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识日月字,即以天上日月告之。识上下字,即以在上在下之物告之,乃为切实。纯体字既识,乃教以合体字。又须先易讲者,而后及难讲者。”

清代学者崔学古、唐彪等都曾对幼童识字教育进行过研究。 封建社会对于幼儿识字启蒙教育的字书教材的编写颇为重视,秦时李斯著有《仓颉jie篇》,赵高作《爱历篇;汉时司马相如撰《凡将篇》,史游作《急就篇》;南朝周兴嗣的《千字文》与宋代王应麟的《三字经》,以及无名氏的《百家姓》,简称“三、百、千”5,则是古代蒙学字书编写的代表作,它们流传极广,甚至为朝鲜、日本所学习。这些字书虽不是专为家庭幼儿教育而编,但实际上许多家庭已经将它们作为家教识字课本,原因在于这些教材编得生动活泼,而且均采用韵语,或三言句,或四言句,句短合仄ze,读来朗朗上口,便于幼儿记诵。此外,它们虽都按集中识字编排,但并非字的机械组合,而是把它们巧妙地组成富于思想意义的句子,由此介绍日常生活常规、自然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教育等。可见,从严格意义上讲,它是分散与集中识字相组合的教材,这种编写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诗赋教育 由于诗赋是科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故在家庭中亦极为重视对幼儿进行诗赋知识的启蒙。当时在家庭中主要是选择汉赋中的某些名篇、唐宋诗词中的某些名家作品让幼儿背诵。最为常见的教材有《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和北宋汪洙的《神童诗》等。

着意于使幼儿养成乐学、勤学的学风 常常鼓励幼儿要从小立下大志,以此作为勤学苦读的目标和动力。

三国诸葛亮在《诫子书》:“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视志向为成才的前提与保障。

5

此处应查找一些资料如作品原文加以说明。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历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根据不同孩童的资质进行鼓励向学。“极慧者,必摘其短以抑之,则不骄;极钝者,必举其长以扬之,则不退;倦者,必加以礼貌(如习礼、呼字之类),则不鄙;稍长,必励以蒙工(如理书、默书之类),则不佻。”

对封建社会学前家庭教育的简单评析:纵观封建社会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它涵盖了德、智、体等诸方面,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内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体现了教育的连贯性。但古代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又是偏颇的,它过于突出德育与智育,而且许多繁杂的教育内容过于成人化与教条化,使幼儿难以承受,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儿童的天性。

4.身体的养护

(1)食勿过饱,穿勿过暖。

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学家钱乙主张“若要小儿安,须带三分饥与寒。” 母乳喂养。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千金方》“乳儿不可过饱,饱则滥而呕吐。”

饮食:不偏食。

明代医生薛凯《保婴撮要·养护》中提倡要使婴幼儿“敷见风日”,若此,“则直气刚强,肌肉致密,若藏于重帏密室,或厚衣过暖,则筋骨软脆,不任风寒,多易致病。”

(2)安全避险,避免惊吓。

注意扶持:明代医生薛凯《育婴家密·鞠养以慎其疾》中指出,小儿“能坐、能行,则扶持之。勿使倾跌也。”

避免惊吓:万全《育婴家密》“凡小儿嬉戏,不可妄指他物作虫、作蛇。小儿啼哭,不令会装扮欺诈,以止其啼,使神志混乱。”

第二节 封建社会的胎教发展 一、封建社会胎教学说的发展演进

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医学著作。

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中,提出胎教作用的一个基本理论,即“外象内感”。“外象”是指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内感”是指母体内的胎儿对外部客观事物的感应。“外象内感”的意思是说孕妇所接触的外界物象会直接感应到体内胎儿。《千金方·养胎》“凡受胎三月,逐物变化,禀质未定。”“见贤人君子,盛德大师。观礼乐、钟鼓、俎豆、军旅陈设。焚烧名香,口诵诗书、古今箴诫。居处简静。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弹琴瑟,调心神,和情性,节嗜欲,庶事清静。”如果能做到这些,则“生子皆良,长寿、忠孝、仁义、聪慧、无疾。”

明代医学家万全重视孕妇的精神调节,从医学角度对孕妇情绪给胎儿的影响做出了较为科学的解释。《辅仁秘科·养胎》“受胎之后,喜怒哀乐,莫敢不慎。盖过喜则伤心而气散,怒则伤肝而气上,思则伤脾而气郁,忧则伤肺而气结,恐则伤肾而气下。母气既伤,子气应之,未有不伤者也。其母伤则胎易堕,其子伤则脏气不和,病斯多矣。盲、聋、暗哑、痴呆、癫痫,皆禀受不正之故也。”

唐宋以后的医学家们还十分重视孕妇饮食的调摄。宋代妇产科医师陈自明《妇人良方》“一受孕之后,切宜忌不可食之物,非惟有感动胎气之戒,然于物理亦有厌忌者。”

元代医师朱震亨《格致余论·慈幼论》“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则俱热,得寒则俱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母之饮食起居,尤当慎密。”

二、胎教的具体方法

1. 监督法 主要用于宫廷之中。《贾子新书·胎教》“王后有身七月而就蒌室,太师持铜而御户左,太宰持斗而御户右,太卜bu持龟而御堂下,诸官皆以其职御于门内,比三月者,王后所求声音非礼乐,则太师抚乐而称不习。所求滋味非正味,则太宰荷斗而不敢煎调,而曰,不敢以侍太子。”

2. 小劳法 是指孕妇要参加一些轻微的体力劳动或一些户外活动,以活动筋骨,流通血脉。医生徐之才在《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妇人方上》中说:“妊娠六月,始受金精,以成其筋,身欲微劳,无得静处,出游于野。”“妊娠七月,始受木精,以或其骨,劳身摇肢,无使定止,动作屈伸,以运血气。”

3. 瘦身法 孕妇瘦身,是为使胎儿在母腹中长得不过于肥胖。一方面要控制饮食,孕妇摄食要饥饱适中。另一方面古代还有一些具体做法,约束胎儿不要长得过大。如用六七寸宽的布带横束孕妇的腰,缠两道,到临盆时解去。这种方法还可以增加孕妇腰的撑力,以防堕胎。

对封建社会胎教的评析:

1. 限于科学认识水平的低下,特别是对胎儿生理心理发育缺乏系统的科学研究,因此胎教的理论和措施中有不少非科学的东西。“外象内感”理论,强调客观环境对胎儿的决定性影响,具有唯物主义的观点,但过于绝对化,忽视了胎儿的遗传因素和自身固有发展规律,无限夸大了“外象”的作用,以致认为胎儿“见物而化”,“因感而变”,不禁品德、才能可因胎教而定型,甚至相貌、性别也可由胎教来决定,这显然是错误的。

2. 禁忌:食兔子肉则子缺唇,食鳖肉则子短颈,食骡肉则难产,看神怪戏及猴戏则子貌酷肖之,等等,将所接触事务的某些特征与胎儿、孕妇的某些疾患牵强附会在一起,都是违背现代科学的东西。

小结:封建社会儿童学前教育总的特点

1. 打破了过去奴隶主贵族垄断学前教育的局面,使学前教育成为普通平民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学前教育的内容大为丰富,涵盖了德智体诸方面,并出现了许多专为幼儿编写的用于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等方面的教材;

3. 对幼儿的潜能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挖掘,学前教育内容的难度与广度均有较大的增加;

4. 学前教育的实施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在实施过程中,总体上是重教轻养;

5. 儒家思想规范指导着学前教育的实施。

《中外学前教育史》1、2章—第1-周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6zwf6onq00ne2d1fovz9epjx24qp9012rk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