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尤其在课堂上如何培养自信心的策略和模式。
4、学生在学校艺、体等活动中自信心的培养。 5、学生在社会实践及家庭生活中自信心的培养。 6、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肯定方法的综合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计划。 (一)主要思路:
本课题科研的立足点是基础教育,最终目的是为基础教育服务。本校是一所成立不到5年的厂矿子弟校,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教育观念不新;大多数学生存在怕苦、怕累以及一些不良的习惯。在立此课题前,我校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了一次有关学生自信心的问卷调查,从调查的情况可知,大多数学生存在自信心不足。因此,决定了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1、聘请教育理论专家来校进行“如何培养学生自信心”理论讲座和指导科研工作,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和科研水平。
2、把课题研究内容分为几大板块,在共同协调的基础上,专人专管。
3、加强“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宣传教育活动:
1)树立研究人员、全校教师对学生自信心的认识和肯定的
思想。
2)成立咨询室,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
5 .
动,解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3)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我能、我行、我会”,“自信心是成
功的基石”等宣传教育活动。
4、进行问卷调查,个案分析,开展一系列活动,找出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的学生缺乏自信心的归因。
5、深入课堂的没一个环节,研究学生在学习行为中怕苦、怕累、厌学而导致学习有困难的成因,探索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敢于学习、大胆学习而取得学习成功的学习策略和模式。
6、开展一系列艺、体等方面的课外活动,分析、研究如何在此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7、与社区、家庭紧密配合,探索出学生在此方面自信心的培养途径。
8、把一系列具体实践成果和经验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探索出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肯定的方法,形成我校“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策略和模式。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我校初中和小学的学生。从初中到小学各年级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课题组研究人员在专业知识、技能及科研组织、管理、实践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的方法上主要选择了以下几种:
6 .
1、问卷调查法。 2、情景体验法。 3、活动实践法。
4、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 5、行为研究法。 6、经验总结法。 (三)研究计划
本课题的研究计划分三步完成:
(一)、2004年5月-2004年8月为课题准备阶段,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1、组建课题组,召开课题组成立会和学生家长会,安排组织发动工作。
2、进行课题论证,制定实验方案,完成向区科委申报立项工作。
3、组织参研人员培训,请专家指导或到外地(校)学习经验。 (二)2004年9月-2006年12月为课题实施阶段: 1、各课题小组实施课题计划。
2、加强实验过程的管理,参研人员相互学习,每月开一次座谈会。
3、收集实验资料。 4、反馈调控,完善措施。
7 .
(三)2007年1月-2007年6月为总结阶段: 1、进行目标自测,据此查漏补缺。 2、搜集整理资料。
3、撰写实验报告和课题论文。
四、课题研究的基础条件。
1、本课题主研人从事我校德育教研管理和研究工作,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曾在《重庆教育》杂志上发表过多篇科研论文。
2、本课题参研人员中陈远明、王庆瑜等部分教师曾完成区级课题“中小学学生普通话速成”研究课题,该课题成果显著,曾受到区教委、教科所以及同行的好评,有一定的科研经验和能力。
3、参加本课题研究的人员:
1)参研人员由学校领导、科研处、政教处以及全校教师共90人组成。
2)参加主研教师的学历都是本科以上,其中研修班毕业的教师10人,占76.9%;本科以上学历12人,占92.3%。其中中学高级教师5人,占38.5%。所以,参研教师有能力完成本研究课题。
本课题涉及学生校内、外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参研班级可以为本课题提供所需的数据和相关资料,使课题研究具备了信息供给条件。
巴南区教委、教科所一直把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视为促进我区教育发展的基础,课题的申报得到巴南区教委、教科所有关领导的
8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