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贸易战打到今天,美方显然接受不了一个事实:为什么最大的牌已然悉数打出,( )。其实,美方大自信了,选了中国作为重定贸易规则向世界 的对象,犯了严重战略错误。美国当下的执政团队如何对在现代国际关系中运用实力存在可能想当然的认识,通过极限施压不仅可以实现非合理目标,而且是走向那些目标的捷径。美方打贸易战的不可一世是虚张声势,它正受到大选的政治时间表和经济衰退随时可能到来的担忧的严重拖累。美方的野心有多大,顾虑就有多多。中国的 则很简单,我们不想打贸易战,所有反制行动都是被迫的,是中国国家主权 推动的必然结果。美方总指望最新做出的施压能吓倒中国,同时 地关注着美国市场各种指标的反应,他们对中国出现对关屈服的迹象望眼欲穿。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杀鸡吓猴 战术 强制性 患得患失 B.杀一儆百 战略 强制性 提心吊胆 C.杀一儆百 战术 强迫性 患得患失 D.杀鸡吓猴 战略 强迫性 提心吊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杀一儆百:处死一个人,借以警诫许多人。杀鸡吓猴:比喻惩罚一个人来吓唬或警诫另外的人。两者的细微区别是,前者要警诫的人多,后者则可能只有一个。从语境看,美国要吓唬的是许多国家。战术:指导和进行战斗的方法。战略:指挥军队作战的谋略。前者针对的是局部的短期的问题,后者针对的是全局的长期的问题。语境中指的是全局性的情况。“强制性”侧重于“制”,有控制的意味:“强迫性”侧重于“迫”,有逼迫的意味。语境中没有逼迫的意味,有的是强制的情况。患得患失:对于个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计较。提心吊胆:十分担心或害怕。语境是害怕出现不好的反应。故选B。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依旧既没垮掉甚至也没慌乱,岿然不动 B.中国既没慌乱甚至也没垮掉,依旧岿然不动 C.中国岿然不动,依旧既没垮掉甚至也没慌乱 D.中国依旧岿然不动,既没垮掉甚至也没慌乱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A项恰当,但不是最恰当,因为“岿然不动”单独成句,读起来很突兀,且语气短促,连贯性较差,强调的意味被减弱了。B项除了有A项的不足外,还有“没慌乱”和“没垮掉”语序不当的错误。C项也恰当,但不是最恰当。因为把“依旧”置于“既”前面之后,“从前的中国也岿然不动”这一层意思就消失了,内容就有了欠缺。故选D。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美国当下的执政团队如何对在现代国际关系中运用实力存在也许想当然的认识,认为通过极限施压
不仅可以实现非合理目标。
B.美国当下的执政团队如何对在现代国际关系中运用实力存在全然想当然的认识,感到通过极限施压
不仅可以实现非合理目标。
C.美国当下的执政团队对如何在现代国际关系中运用实力存在完全想当然的认识,以为通过极限施压
不仅可以实现非合理目标。
D.美国当下的执政团队对如何在现代国际关系中运用实力存在全是想当然的认识,觉得通过极限施压
不仅可以实现非合理目标。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原句有三项错误,一是语序不当,“如何对”应改为“对如何”;二是用词不当,“可能”仅是一种猜测,与事实不符;三是末句成分残缺,“通过”前少一个谓语动词。B两项都没有把“如何对”改为“对如何”。A项把“可能”改为“也许”,词语虽然变了,但表达的内容没有变。B项在末句前所加的“感到”与D项所加的“觉得”意思大致相同,都有点不大肯定,与美方的较为肯定的思想意识不符,所以也不恰当。D项中“存在”是谓语,“全是”也是谓语,句式杂糅。故选C。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传统的普及最广的识别手段是密码,但在高科技时代,密码的安全性在变弱, ① 。于是,以指纹识别、“刷脸”、声纹识别为代表的自动识别技术,由于在安全性、准确性、便利性等方面拥有诸多优点, ② 。以新出现的声纹识别为例,除了进入金融领域外,也开始进入公共安全、智能家居、智慧教育、智能社区等行业,让相关行业在原有识别技术的基础上又多了一种选择。同时,声纹识别也能促使指纹、人脸识别技术在准确率等方面不断完善提高。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出现再多识别技术, ③ 。因为任何识别技术不仅是为采购方服务的,还将与广大用户有关。从指纹、人脸识别技术之前的应用情况来看,至少在保障用户选择权和安全权益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如果相关行业在引进声纹识别时忽视用户这些权益,很可能也会被舆论质疑,被用户抛弃。
【答案】①使用起来也挺麻烦 ②刚一出现便很快进入了多个领域 ③也得尊重和保障用户的相关权益(每空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具体为语境补写题。首先,要阅读全段,了解文段内容,把握话题中心;其次,标出句子,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接着,注意关联词的暗示作用和含义;再次,结合语段的表达方式,看到底是议论性的文字还是说明性的文字,还是记叙描写类的。因为,不同的表达方式,其文字组合、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是不同的。最后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本题是一段科普性的说明文字,介绍了“指纹和人脸识别、声纹技术”的取代密码在现代社会
中的使用和逐渐推广和完善。第①句有一个“但在高科技时代,密码的安全性在变弱”,说明传统密码技术遭遇了技术瓶颈,短板日益凸显,从后文说人脸识别和声纹技术 “由于在安全性、准确性、便利性”,说明第一空应填的内容就是使用起来很不方便。第二空后面有“除了进入金融领域外,也开始进入公共安全、智能家居、智慧教育、智能社区等行业”,说明新的人脸技术等不仅有很多优点,还进入了很多领域。从第三空后面“何识别技术不仅是为采购方服务的,还将与广大用户有关。从指纹、人脸识别技术之前的应用情况来看,至少在保障用户选择权和安全权益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等文字说明,任何识别技术的使用都必须以保障用户的权益为前提。注意题干要求不超过15个字即可。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5分)
2019年7月13日,中国产铁路客车在哈瓦那至圣地亚哥线路上投入运行。长期以来,从哈瓦那到圣地亚哥约800公里的里程,乘坐火车耗时长达24小时。随着中国产列车投入使用,这段旅行时间缩短到了14个小时。同时,列车的运力和效率也大幅提升。哈瓦那至圣地亚哥之间的旧列车仅能载客400余人,如今每列客车能载客760人以上。
【答案】2019年7月13日;中国产铁路客车在哈瓦那至圣地亚哥线路上投入运行;缩短旅行时间;提升列车运力和效率。(意思对即可得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语段主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找出材料的基本信息点,如时间、事件,等等,再按一定的逻辑把这些信息组合成一段话。本则材料时间是“2019年7月13日”,即第一个关键信息;中心事件是“中国产铁路客车在哈瓦那至圣地亚哥线路上投入运行”;还要注意结果,“这段旅行时间缩短到了14个小时。同时,列车的运力和效率也大幅提升”,即后两个关键信息。
全国通用版2020年高考语文必刷卷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胡适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箭垛式”的人物。屈原之影响中国历史,不在于他的思想,也不在于他的事功。屈原之影响后代,乃是因为他的失败。这是个人对历史的失败,个性对社会的失败,理想对现实的失败。屈原在他的作品里 地展现了这种失败。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有关独特的个人与社会、历史发生冲突并遭致 毁灭的记录。在此之前的诸子及所谓儒家的六经,都只是对所谓社会秩序、历史规律的认知—包括价值认同,并没给独特个体及个性留多少余地;( )。比屈原稍前的庄周已经看出了个性与社会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的必然性,同时他也悲观地认识到,在这场正面冲突中失败的一方只能是个性,故而他避开了社会冷酷的锋芒、避免与之发生冲突,他几乎是 。唯独屈原,既要坚持个性,又要坚持以自己的个性去改变世界,以个性的温热去融化那 的秩序。因此,他的失败是人类永恒的悲剧,他的作品可以视为有关人类自由、幸福的启示录,甚至也是历史的一次意味深长的事件。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酣畅淋漓 惨痛 不战而退 冷漠
B.淋漓尽致 惨痛 不战而退 冷酷 C.淋漓尽致 沉痛 退避三舍 冷漠 D.酣畅淋漓 沉痛 退避三舍 冷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第一处,酣畅淋漓,形容极其畅快的样子。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讲话等表达得详尽细致、充分彻底。对象是“作品”,应使用“淋漓尽致”。第二处,惨痛,悲惨痛苦。沉痛,深刻而令人痛心。语境是“毁灭”,程度较重,应用“惨痛”。第三处,退避三舍,比喻主动退让,不与之争。不战而退:没有和敌人正面交锋,就已经后退了。根据“故而他避开了社会冷酷的锋芒、避免与之发生冲突”可知,原句意在表述不冲突就开始后退,应用 “不战而退”。第四处,冷漠,冷淡,不关心。冷酷,冷淡苛刻,程度更重。由“以个性的温热去融化那 的秩序”可知,应为“温热”的反义词,并且程度较重,应用“冷酷”。故选B。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而“怨而不怒,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致使《诗经》中为数不多的个性痛苦也黯淡无光 B.因“怨而不怒,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诗经》中的为数不多的个性痛苦也黯淡无光 C.而《诗经》中的为数不多的个性痛苦也因“怨而不怒,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而黯淡无光 D.而《诗经》中的为数不多的个性痛苦也黯淡无光,正是因其“怨而不怒,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选择。本题属于选填衔接句,诸子六经、《诗经》是平行的例子,故此句应注意与前后保持句式一致,应把《诗经》放在前面,排除A、B两项;D选项强调黯淡无光的原因,这不是论述的重点,排除D项。故选C。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因此,他的失败是人类永恒的悲剧,也是一次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甚至可以把他的作品视为有关
人类自由、幸福的启示录。
B.因此,他的失败是历史的一次意味深长的事件,也是人类永恒的悲剧,甚至可以把他的作品视为有
关人类自由、幸福的启示录。
C.因此,他的失败是人类永恒的悲剧,也是一次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甚至他的作品可以被视为有关
人类自由、幸福的启示录。
D.因此,他的失败是一次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也是人类永恒的悲剧,甚至我们可以把他的作品视为
有关人类自由、幸福的启示录。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本题,原句的错误在于“历史的一次意味深长的”多重定语顺序混乱,“他的作品”与“事件”主宾搭配不当。“一次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应该在“人类永恒的悲剧”前
面,故排除A、C;而B“历史的一次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定语语序不当,数量短语应放在前面。故选D。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法律给违法者以惩戒,束缚着人们心中的兽性,维护着社会的和平与安定,我们需要谨遵法律的绳墨,才能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① ,相反,他们总是相辅相成。以法律之利剑斩断前进路上的荆棘,铺平正义之道;把人情之鲜花栽植到道路两旁,辅以人性花香;通向和谐世界的通衢一路芬芳。有法无情者冷酷,固守严苛的法律而忽视人情,只会造就冰冷的社会与僵化的人际关系;有情无法者优柔, ② ,将会带来混乱与不平。 ③ ,才能使冰冷的法律软化,才能使柔软的善意披上原则坚硬的铠甲。 【答案】①但法律与人情并非完全对立的 ②受制于泛滥的人情而不顾法律 ③只有将法律与人情紧密结合(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能力。要做好这道题,需要灵活的理解能力,还要思维缜密,学会“瞻前顾后”关照全面。关照规律指津:完成这类题的补写,一是抓住关联词,二是关注语段中的重点句子(过渡句、中心句等),三是关注上下文所在的语境,四是关注标点符号。第一空:通读全文,可知文段的核心话题是法律与人情的关系,所以后文中的“他们”指代法律与人情,根据主语一致原则,此空的主语也应为法律与人情。依据后文“相反,他们总是相辅相成”,可知二者并非完全对立。所以此空可填:但法律与人情并非完全对立的。第二空:分号前后的语句在结构上是并列关系,同时根据“有法无情者冷酷”“ 有情无法者优柔”,可知分号前后的语句在内容上是对立关系。依据前文“固守严苛的法律而忽视人情”,可知此空应强调只考虑人情不顾及法律。所以此空可填:受制于泛滥的人情而不顾法律。第三空:依据后文“才”,根据关联词语的搭配关系,此空应以“只有”开头;后文“使冰冷的法律软化”“使柔软的善意披上原则坚硬的铠甲”,这些都是将法律与人情结合起来所产生的的效果。所以此空可填:只有将法律与人情紧密结合。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5分)
书面材料:李吉林,江苏省南通市人,中共党员。系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巨擘,尤以情境教育见长。从教六十余载,李吉林先后出版《情境教育的诗篇》《为儿童的学习》及《情境教育三部曲》(该书被世界著名出版公司斯普林格购买英文版权)。
要求:①内容适当。②表达得体。③符合口语特点。④不得缺漏、篡改原文信息。 语境转述:王老师最近很推崇情境教育,他向好朋友李老师介绍道:
【答案】李吉林,江苏省南通市人,中共党员。是我国著名儿童教育的大师,在情境教育方面尤有专长。从教六十多年以来,先后出版《情境教育的诗篇》《为儿童的学习》及《情境教育三部曲》等多部情境教育专著,其中《情境教育三部曲》被世界著名出版公司斯普林格购买英文版权。(意思对即可得5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具体考查语言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文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口语和书面语的运用等。本题要求“转述下面书面材料的内容”,要符合口语特点。“系”,书面语,改为“是”;“巨擘”,书面语,改为“大师或者专家”;“尤以……见长”书面语,改为“在……方面尤有专长”一类句子;“从教六十余载”,书面语,改为“教书六十多年来”;括号中的内容必须转换到句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