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邦听张良之谋,最终成就帝业;刘邦占领咸阳后,见豪华的宫殿、美貌的宫女和大量的珍宝异物,曾想长住秦宫,沉溺于享乐中,正是张良和樊哙退到了霸上,得到了秦民的拥护。当时项羽的力量比较强,在鸿门宴上,刘邦听张良的建议,表示对项羽表示臣服,
2、而项羽不听范增之言,最终自刎乌江。项羽的智囊袋,他说一个老奸巨猾,洞察敏锐,是他最先察觉到刘邦的霸心,他劝说项羽杀了刘邦,项羽心软放过刘邦,导致最后被杀。
3、曹操善于听谋臣的意见,最终统一北方,在郭嘉追随曹操十一年的戎马生涯中,他为曹操东征西讨贡献了相当多的谋略,他所贡献的计策,每一条都出人意外,每一条都有可能带来巨大的危险,每一条都取决于敌手的心理状态是否严格遵循他的调度。曹操大军正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敌强我弱,形势堪虞。与此同时,曹操又颇为担心身后那个不安分的枭雄刘备,怕他突然发难,在背后捅上一刀。但正面的强敌已不克应付,曹军又怎能分出兵马,实施两面作战呢?郭嘉说\可以\,而且事不宜迟,必须趁刘备目前根基未稳,民心未附之机,急出重拳,把刘备一举打败。至于袁绍,郭嘉料定他不会有何动作。\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这段时间差,正可用来消灭刘备。----这难道不是一个规模更大的\空城计\吗?使这项大胆计划得以成立的唯一条件,就是袁绍在该出手时不出手,不然,曹操将遭灭顶之灾。
4、袁绍不听田丰、沮授之言,兵败官渡。田丰是主张先修兵再攻伐曹操的。而许攸 郭图等人都是主战的。郭图等人是武将自然希望早点在战场建功立业 而许攸此人则狂妄自大 建功心切。
5、唐太宗能听魏征之言,魏征一生对李世民的谏言无数,——“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李世民二十三年的帝王生涯中,这也许是时刻萦绕在他耳旁、倏忽不敢忘怀的一句话。贞观十七年正月,魏征病死了。李世民“亲临恸哭,废朝五日”,并且亲自撰写了墓志铭,书于碑石之上。随后的日子,李世民一直沉浸在绵长的哀思之中。魏征的离世不仅让李世民失去了一个臣子,更是让他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良师益友。成就贞观之治;
6、苻坚不听王猛之言,结果兵败淝水。苻坚主观轻敌,一意孤行,部下意见分歧很大,不可能以全力决战。军队从北方刚统一各族人民中强征而来,军心不稳,战斗力不强,充满隐患。临战用人不当,错涌动金像奖,且指挥无方,战略战术均不对头。 7、唐太宗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唐太宗问魏徵:“君主怎样能够明辨是非,怎样叫昏庸糊涂?”魏徵答:“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个人就会昏庸糊涂。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舜帝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欢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因受贿被下臣勿入;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况得以反映上来。”唐太宗说:“好啊!”
简单就是(唐太宗问宰相魏征:“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从此,唐太宗很注意听取下面说的谏言,鼓励大臣直言进谏。) 8、扁鹊与菜桓公
1
扁鹊来拜见蔡桓公,在他身边站了一会,他发现蔡桓公有一点小病,于是多次请求给他医治。可是蔡桓公一直不听扁鹊的话,最后导致病情恶化,病发身亡。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一开始蔡桓公的小病只在皮肤上,用热水敷烫就能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时,用针灸的方法也能治好,即使到了肠胃里,服几剂汤药还能治好。可是蔡桓公一而再再而三的不听劝告,直到病入骨髓,只能等死,这就是小病不治,酿成大病,不听名医言,吃亏在眼前啊!
9、马稷不谏王平失街亭
诸葛亮询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时,参军马谡自告奋勇,应声而出。
首先 ,诸葛亮强调街亭直接关系到北伐成败和蜀军安危,「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并指出街亭「守之极难」。而马谡却满不在乎,说什麼:「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其次,诸葛亮郑重提醒马谡:「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马谡却不把强敌放在眼裏,声称:「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再次,诸葛亮以「军中无戏言」来告诫马谡,马谡却仍然头脑发胀,以 「愿立军令状」来担保必胜。 由於马谡过去曾出过一些好主意,赢得了诸葛亮的器重,这次又自信必胜,诸葛亮便把镇守街亭的重任交给了他,并拨「平生谨慎」的王平相助,又谆谆叮嘱了三点:其一,「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这是守卫街亭的基本部署。其二,「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这是防止部署错误的保险措施。其三,「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这是要求王平尽到辅佐匡救之责。这三点如果都能做到,守住街亭应该是做得到的。马谡、王平领兵去后,诸葛亮犹恐有失,又命高翔屯兵列柳城以为救援,命魏延驻扎街亭之后以为策应。骄矜自用的马谡完全违背了诸葛亮的「节度」。他一到街亭便讥笑诸葛亮「 多心」,认为魏军不会来。接著,他又撇开诸葛亮「下寨必当要道之处」的指示,硬要扎营於山上。王平再三劝告,指出魏军若包围蜀寨,断绝汲水之道,蜀军将不战自乱,他却固执己见,甚至用「丞相诸事尚问於我」这类大话压人。王平苦谏无效,只好分走五千兵到山西下寨。
马谡如此自行其是,目空一切,这就决定了失守街亭的败局。尽管马稷熟读兵法、不听取诸葛、王平建议。最终也是纸上谈兵、失之交臂。
10、要听从他人意见,听取意见是一种气度。别人的正确意见是成功的翅膀。
11、刘邦建国之后,君臣欢庆,有一些臣子对高祖的文治武功大加赞美。刘邦听后,说:“非也。大功告成全在诸位。我只不过是将诸位的意见加工整理,付诸实施而已。治国执政,筹备军需,我比不上萧何;运筹帷提,决胜千里,我比不上张良;领兵打仗,决战沙场,我比不上韩信。请位各自发表不同念见,终成大业。”
12、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善于纳谏的帝王,门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开创出被誉为封建社会楷模的大唐。赵武灵王,敢于听取不同惫见,胡服骑射,使军队战斗力猛提,终闪力大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