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 ①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②蔡氏昆仲: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情取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移情手法,拟人手法)。颔联中“芳草”“碍马”“好云”“遮楼”,诗人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和好云,说它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颈联说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淮上遇便风》
苏舜钦[注]
浩荡清淮天共流,长风万里送归舟。 应愁晚泊喧卑地,吹入沧溟始自由。
注 苏舜钦(1008—1049),字子美,曾为朝官,因议论权贵,被免职多年。诗歌与梅尧臣齐名,称“苏梅”,诗风超迈横绝。
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想象。诗人发愁是因为晚上船不得不停泊在喧嚣卑湿之地。但愿乘长风破万浪,驶入茫茫大海,获得真正的自由!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淮浦忆司空文明①
李 端
愁心一倍长离忧,夜思千重恋旧游。 秦地②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 诸溪近海潮皆应③,独树边淮叶尽流。 别恨转深何处写,前程唯有一登楼。
注 ①大历末年,李端由校书郎出为杭州司马,司空曙(字文明)等友人仍留在长安,这首诗大约作于李端到杭州赴任途中。②秦地:唐京城长安。③此句以景物为喻,意为水尚知朝宗于海,人自然会眷恋朝廷。
此诗颔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试作具体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颔联上句写梦境。诗人离开长安,心有不舍,故人已远,只有在梦中相见,属虚写。下句写实景。“楚天”,点明地点;“凉雨”,点明时节;“孤舟”,是诗人所居,描绘出眼前的现实图景,属实写。虚实结合,描绘出孤舟夜雨中,诗人独宿怀人、悲秋伤别的凄凉情景。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①作闲官②。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使量移③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 ①称:适宜,相称。②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③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竹“不随夭艳”“独守孤贞”,表现了清白、坚贞、高洁的特点。诗人以竹自喻,表达了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答虚实结合也可)
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卖花声〃雨花台①
朱彝尊②
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鱼竿。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 注 ①雨花台:今南京雨花台。白门湾、大长干、小长干均在南京。②朱彝尊
(1629—1709):清初词人。
这首词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列举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用典。如“燕子斜阳”,出自刘禹锡的《乌衣巷》;“更无人处一凭栏”“如此江山”,出自李煜的《浪淘沙》。词人借此来写金陵城的昔盛今衰,表达一种感伤之情。②对比反衬。将金陵城昔日的繁华阜盛与现在的寥落衰败、萧瑟冷清形成对比,突出强调盛衰之感。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宿田家 戴复古
簦笠①相随走路岐,一春不换旧征衣。雨行山崦②黄泥坂,夜扣田家白板扉。身在乱蛙声里睡,身从化蝶③梦中归。
乡书十寄九不达,天北天南雁自飞。
注 ①簦笠:类似现代伞而有柄的笠。②崦:山。③化蝶:睡梦。指庄周化蝶的典故。
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主要运用了白描手法。前三联不加渲染地写出了诗人羁旅的艰难寂寞与夜宿回家的情景,尾联写乡书难达、漂泊无依的苦况,情蕴于景,朴素真切。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京口月夕抒怀 (宋)林景熙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1)首联中的“凉”字,堪称全诗关键,诗人是如何写“凉”的?通过写“凉”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句“淮天雁叫霜”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人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凉”。用秋夜、山风、江气写天气之凉,这是实写;用生白发、居他乡、忆霜天写心境之凉,这是虚写。抒发了诗人旅居他乡愁苦悲凉(或苦闷、凄凉)的心情。
(2)结句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雁”和“霜”同样是牵惹情思之物,末句的“雁叫霜”戛然而止,这种欲说还休的写法可以启发读者无尽的遐想,更增添了诗人心中的愁苦悲凉之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