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专题讲义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9 4:36:1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3在后代尤其是唐代诗歌作品中,这一对意象组合已不再是单纯的歌咏一个神话故事,而是别有寄托。首先,因受儒家积极入世,建功立业思想的影响极深,诗人们常常以凤凰自喻,自喻为怀抱璞玉,有济世报国之志的贤能君子,而梧桐也便成了他们孜孜以求的理想的归宿与栖息之地,尤其是帝王苑囿里的梧桐,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地方,也是他们梦想成真的舞台。于是,栖于“帝梧”常用来作为“帝王”重用的象征出现于唐人诗歌中。如储光羲《晚次东亭献郑州宋使君文》“愔愔宿帝梧,侃侃居文府”贺知章《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赋得谟字》“枯朽沾皇泽, 翾飞舞帝梧”等诗句虽大都歌功颂德,诗中也未出现凤凰,但从“飞”“舞”等词可见凤凰的影子,很明显作者以“凤凰”自喻或喻人,而“愔愔”“侃侃”等词可感受到诗人们的人生价值得到实现之后的自信、舒适与满足。权德舆《感寓》“梧桐秀朝阳,上有威凤文。终待九成奏,来仪瑞吾君”同样表达了一种君臣遇合的美好愿望。而卢照邻《赠益府群官》:“一鸟自北燕,飞来向西蜀。??常思稻粱遇,愿栖梧桐树。”写出了诗人洁身自好,不畏前途艰险,追求远大理想的抱负和决心,代表着一代文人济世报国的强烈愿望与心声。

4然而,有志文人志得意满,功成名就的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文人仕路坎坷,人生充满艰辛与悲伤,在这一大的神话背景中,他们也通常借“彩凤无处可栖”来比喻自己的无路可投以及坚贞品行。唐代诗人顾况《海鸥咏》:“一朝凤去梧桐死,满目鸱鸢奈尔何”,诗中诗人借“桐死凤去”的悲剧形容出了一种不能自保的人生状况。这里,凤梧不遇的孤单寂寞,理想之地的失落,隐含着诗人深深的忧虑。其次,“凤栖梧”这一意象,除了寄寓着诗人们的政治理想之外, 在唐代还被赋予了独特的爱情涵义,这在唐前作品中是极少见的,是唐代梧桐意象的一个开拓。政治与爱情理想的实现是诗人们的人生价值得到肯定的表现,也是他们内在生命的需要,二者在情感上是相通的。

5神话传说中凤凰对于梧桐“非此不栖”的坚贞,也极容易让细腻敏感的诗人联想到爱情。唐诗人有时借这一神话动情地歌唱着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坚守,倾诉着一片真挚的相思之情。如张祜《琴曲歌辞·司马相如琴歌》:“凤兮凤兮非无凰,山重水阔不可量。梧桐结阴在朝阳,濯羽弱水鸣高翔。”在这里梧桐带有了“爱情栖息之地”的意味,它是彼此相互爱慕的凤鸟、凰鸟、鸾鸟向往追寻的地方,是爱情的象征。而有时当凤凰离去时,梧桐默默的守护着一方净土等待着它或它们的到来,如李商隐《丹丘》的“青女丁宁结夜霜,羲和辛苦送朝阳。丹丘万里无消息,几对梧桐忆凤凰。丹丘万里无消息,几对梧桐忆凤凰”借“梧桐忆凤。”写出诗人思念爱人的一片痴情。有时又借“桐枯凤去”比喻爱情的别离与逝去,薛涛的《别李郎中》“花落梧桐凤别凰,想登秦岭更凄凉。安仁纵有诗将赋,一半音词杂悼亡”写出了爱情凋零后相爱之人孤独寂寞不知何去何从的悲哀。

6晋司马彪的《赠山涛》:“迢迢椅桐树,寄生于南岳。上凌青云霓,下临千仞谷。处身孤且危,于何托余足。昔也植朝阳,倾枝俟鸾族鸟。今者绝世用,倥偬见迫束。班匠不我顾,牙旷不我录。焉得成琴瑟,何由扬妙曲。”南朝宋鲍照《山行见孤桐》中明确标举孤桐意象:“桐生丛石里,根孤地寒阴。上倚崩岸势,下带洞阿深。奔泉冬激射,雾雨夏霖淫。未霜叶已肃,不风条自吟。昏明积苦思,昼夜叫哀禽。弃妾望掩泪,逐臣对抚心。虽以慰单危,悲凉不可任。幸愿见雕琢,为君堂上琴。”这两首诗中都流露出愿觅知音之意。王安石《孤桐》:“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二、和男女爱情相关。

青干碧叶的梧桐是伉俪深情的象征,古代传说梧为雄,桐为雌,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我国有“梧桐相待老,鸳鸯合双死”之说,因此,诗文中常以梧桐表示男女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

《孔雀东南飞》中最具有想象力和浪漫特色的末段,就化用了以上意蕴。“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这幅美妙、神异的图景既寄寓了人们对纯洁爱情的企盼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求,同时也借助神化挥泻了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慨。魏明帝《猛虎行》:“双桐生空井,枝叶自相加。通泉浸其根,玄雨润其柯。绿叶何务务,青条视曲阿。上有双飞鸟,交颈鸣相和。何意行路者,秉丸弹是窠。”在爱情诗中,梧桐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用来表达相思离情;在怨诗中,梧桐寄托了思妇与宫女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梧桐与明月的意象组合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恋爱中的男女那些细腻缠绵的心理状态,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心中炽热的爱情渴求;梧桐与凤凰的意象组合有如一对痴情的恋人,具有鲜明的爱情色彩。所以孟郊《烈女操》“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贺铸《鹧鸪天》“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比喻丧偶。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杂剧,更是根据白居易诗的后半句尽情发挥,“梧桐”和“夜雨”意象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经典意象。例如在古琴曲中就有以之为题的。渲染因与爱人离别而产生的孤独凄哀之情。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萧子显《燕歌行》:“桐生井底叶交枝,今看无端双燕离”、孟郊《列女操》:“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贞女贵殉夫,舍生亦如此”都明确出现了双鸟意象,而双桐意象隐含其中。双桐枝叶相交,象征着纠结、缠绵、至死不渝的爱情。在后来的悼亡诗中又往往用双桐的一株枯亡来代指夫妇一方的去世;这是对汉代已经出现的“半死桐”意象的发展。李峤《天官崔侍郎夫人挽歌》:“簟怆孤生竹,琴哀半死桐。”半死桐,写琴声而兼悼亡之用。至白居易则专用作悼亡,《为薛台悼亡》:“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从此,半死桐就成为悼亡的专用语,如鲍溶《悲湘灵》:“哀响云合来,清余桐半死”、唐暄《赠亡妻张氏》:“峄阳桐半死,延津剑一沉。如何宿昔内,空负百年心” “延津”是双剑、“鸳鸯”是双鸟,“梧桐半死”也更倾向于意指本是双生的梧桐死去一株。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三、 梧桐意象蕴含着丰富的友情意义,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诗人引梧桐为

知己,也把知己比作梧桐,梧桐意象中含有知己之意;二是梧桐意象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友情与别情;三是\丝桐\是唐代诗人传递友情的工具。

梧桐意象出现在表现友情的诗作中,最有意思的要数唐吕岩的《梧桐影》:“明月斜,秋风冷。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月轮西挂,秋风送寒,清光如洗,银河漂粉。如此良夜,思与友人共话,等待很久,等急了,不免有些埋怨情绪。怎么还不来呢?到底来不来呢?让人等了这么长时间。孟郊《与韩愈、李翱、张籍话别》:“秋桐故叶下,寒露新雁飞。 远游起重恨,送人念先归。 夜集类饥鸟,晨光失相依。 马迹绕川水,雁书还闺闱。 常恐亲朋阻,独行知虑非。”元稹《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 “微月照桐花,月微花漠漠。怨澹不胜情,低回拂帘幕。叶新阴影细,露重枝条弱。夜久春恨多,风清暗香薄。是夕远思君,思君瘦如削。但感事睽违,非言官好恶。奏书金銮殿,步屣青龙阁。我在山馆中,满地桐花落。” 贾至 【答严大夫】 今夕秦天一雁来,梧桐坠叶捣衣催。思君独步华亭月,旧馆秋阴生绿苔。

四、梧桐意象的思乡怀远意义。梧桐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古人常常将其栽植在自己的庭院中或井栏边上,唐诗中也常称梧桐为“庭梧”“井梧”“井桐”等。因此“梧桐与家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诗人身在他乡时,梧桐便成了他记忆中家乡的符号、家园的象征。”

梧桐是故乡的象征,充满了浓郁的乡情。最早见于宋玉《九辨》“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唐诗人常借“梧桐”代指家乡,寄托思乡之情。如元稹《桐孙诗》:“去日桐花半桐叶,别来桐树老桐孙。城中过尽无穷事,白发满头归故园”,这里诗人把“桐花”“桐叶”“桐树”“桐孙”作为故乡最具代表性的景象,来代表故乡,以它们的荣枯写出离家之久与人生无常的沧桑之感。张祜 【墙头花二首】 蟋蟀鸣洞房,梧桐落金井。为君裁舞衣,天寒剪刀冷。 五、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梧桐因是阔叶乔木,叶面如掌,秋雨滴落,其声倍感凄凉,故民间俗语这样说:前不种杨,后不种柳,当院里不种鬼拍手(梧桐的俗称)古人一般将梧桐种在窗前。由于梧桐枝叶宽大,树荫浓厚,在晚上就会带来视觉上的压迫感,巨大的黑色影子更加重独居之人的寂寞感觉。若是加上夜雨,红烛(请联想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一诗),因为黑夜而显得更加清晰的雨打桐叶的声音,更使独居思亲之人难以入眠。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囚禁生活中的南唐帝王,自是有一番愁苦,而这清冷的月光照着光秃的梧桐树,愈加增添了院中人的愁怨。西楼见残月,夜已深沉,顾影徘徊,不能入寐,其人之浓重愁情可 见,再向深院望去,冷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深锁,多么清冷的环境啊!寂寞 者实非深院梧桐,人也。这里的梧桐着上冷落凄清的色彩,这就是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一切皆 着我之色彩”。后主此梧桐已是着上“我之色彩”的梧桐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秋雨中的桐叶则更添愁闷落寞的情绪。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 枕上十年事, 江南二老忧, 都到心头。”梧桐落叶早,古人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说法。古人素有悲秋的情结,睹物伤怀,见叶落更觉秋深。“玉炉烟,红烛泪,偏对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最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温庭筠《更漏子》)雨声与桐叶结合,一叶叶,一声声,响在耳畔滴在心田,怎不令思妇痛感离别后的孤寂呢?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声声慢》更是借“梧桐”“细雨”中最后一点“寻寻觅觅”,造成“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失望收场,将女词人丧夫亡国之后历尽沧桑、饱经忧患的无限哀愁抒写了出来。人们常以“愁”字来形容这种心境,可是对于陷入极度愁苦中的这位老年孀妇来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 云:“金开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这是首宫怨诗, 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清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它 的首句以井边梧桐,秋深叶黄点破题,既起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把读者引入一个萧瑟冷 寂的环境中,同时,又有兴的作用,这飘零的黄叶、孤寂的梧桐,不正是那宫中少女的写照吗?耿玉真《菩萨蛮》云:“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教枕悄无言,月和清梦圆。背灯惟暗泣 ,甚处砧声急。眉黛远山港,芭蕉生暮寒。”这是一首倾诉闺情的篇章,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温柔多情,敏感恬静的女子,在一个秋日的黄昏,她凭栏凝思,沉浸在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之中。起首两句 ,描绘出一幅飒爽的深秋之景:万物萧索,桐叶飘落,景中有情。鹊起而不顾暗示“人去”而不归 ,主人公怅然失望之情隐然可见,细微如梧桐叶落之声尚清晰可闻,则庭院之寂寥,女子怀想之深 可想见了。由此开篇,全词都笼罩着瑟瑟寒意。同是写闺情,西蜀尹鹗则另是一番情味:“深秋寒 夜银河静,月明深院中庭。西窗幽梦等闲成。道巡觉后,特地恨难平。红烛半余残焰短,依稀暗背 银屏。枕前何事是伤情?梧桐叶上,点点露珠零。”(《临江仙》)“梧桐叶上,点点露珠零”可 谓传神之笔,梧桐叶上的点点零露,不也是她那枕上的盈盈珠泪吗?不也是她那凄苦寂寥心境的写 照吗?这两句景语,含蓄地暗示了闺人的身世遭遇。节物凋零,年华将逝,寒夜里,明月照着深院 中的梧桐,重触起无尽的离愁,闺中人堕入了深沉的思念之中。“伤情”之意至此全出。夏完淳《卜算子》“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十二玉阑干,风有灯明灭。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 夏完淳《婆罗门引·春尽夜》“晚鸦飞去,一枝花影送黄昏。春归不阻重门。辞却江南三月,何处梦堪温?更阶前新绿,空锁芳尘。随风摇曳云。不须兰棹朱轮。只有梧桐枝上,留得三分。多情皓魄,怕明宵、还照旧钗痕。登

楼望、柳外销魂。”

一松柏

松的原型意象最早见于《诗经·小雅·斯干》,因其树龄长久,经冬不凋,松被用来祝寿考、喻长生:“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小雅.天保》“如松柏之木,无不尔或承”《山有扶苏》“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我国文化史上有松象喻的传统《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礼记·礼器》:“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局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1松树常用来象征孤直、傲霜斗雪、卓然不群的品格。如李白的《古风》“松柏本孤直,

难为桃李颜。”魏晋刘桢的《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陶渊明诗充溢着对青松傲霜斗雪、卓然不群的赞叹之情。《饮酒》其八“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在东园里的青松,被各种各样的繁茂的杂草淹没,使其挺拔的姿态完全不能展现出来。这本来是极为普通的自然现象,但诗人用一个“没”字,将青松与杂草的关系及鲜明表现出来。原本俊秀的青松,由于身在东园的杂草之中,杂草出尽了风头,人们爱这柔嫩可人的杂草甚至还胜过爱青松。直到有一天,“凝霜殄异类”之时,原本生长得千娇百媚的各种藤蔓杂草,在一夜之间就不复存在了,这些原本趾高气扬地盖过青松之姿的杂草,一瞬间就倒在青松脚下了,于是青松便“卓然见高枝”了。在众草被“殄”之后,青松卓尔不群的形象便展露出来了。清人温汝能纂集《陶诗汇评》卷三说:“此篇语有奇气,先生以青松自比,语语自负,语语自怜。”《擬古九首》“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年年见霜雪,谁谓不知时。”松柏虽然冬夏常青,然而非不知时令之变化也,霜雪之寒岂能无感乎。这里作者以松柏比喻自己的卓然独立,自己和松树一样本性如此,不会随四时的变化而改变自己,这里显示出作者独特的个性。《和郭主薄二首》之二:“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松菊在严霜打击下,菊花开得既芳香又有光彩;松树长得既挺拔又青翠碧绿。范云《咏寒松诗》“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唐成彦雄《松》“大夫名价古今闻,盘屈孤贞更出群。 将谓岭头闲得了,夕阳犹挂数枝云。”清陆惠心《咏松》“瘦石寒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须知傲雪凌霜质,不是繁华队里身。”

2表示卓异不凡。左思《咏史·其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

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皇甫松《古松感兴》“皇天后土力,使我向此生。贵贱不我均,若为天地情。我家世道德,旨意匡文明。家集四百卷,独立天地经。寄言青松姿,岂羡朱槿荣。昭昭大化光,共此遗芳馨。” 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杜荀鹤《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3松树和神仙、隐者相关联。“青松”在不死神话原型中有深层的象征内涵。道教列仙之一赤松子就是以松为名的。据《列仙传》说赤松子“能人火自烧,随风雨而上下”,他的这种出神入化的仙术很有可能就与松的不死原型有关。在道教神话中,松是不死的象征,所以服食松叶、松根便能飞升成仙、长生不死。《列仙传》“毛氏,字玉姜,在华阴山中。山客猎师,世世见之。形体生毛,自言秦始皇宫人也。秦亡,流亡入山,道士教食松叶,遂不饥寒,身轻如此。西汉时,已百七十岁余年矣。”正因青松在道教神话中被推崇为长生寿考的象征,所以道教徒都特爱松树。《南史·隐逸传》说南朝著名道教宗师陶弘景便在他的道观四周种满了松树,常以听松为乐。陶渊明《杂诗四首》之四:袅袅松标崖,婉娈柔童子。年始三五间,乔柯何可倚? 养色含津气,粲然有心理。学界公认这是一首咏松诗,但对于它的寓意却众说纷纭。笔者认为,这是一首借青松阐发道教导引长生之理的玄言诗。诗中“养色”即养颜,“津”指口液,“气”指精气,“心理”指神理。所谓“养色含津气,粲然有心理”指的就是含涎液、吸精气以及养神理等道教用以养生的重要导引术。诗中的“童子”暗喻长生。因为在道教看来,长生不死的表现之一就是童颜永驻,如《庄子·大宗师》中的寿者女偶便是“色若孺子”。陶渊明将青松与道教用来托寓长生的“童子”并列,隐含其中的长生意蕴已不言自明,更何况在诗的末尾他还详细阐述了得以寿考长年的道教导引术——含津吸气、颐养神理。《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本诗有三个意象:松,山,云。

二、红豆意象

1红豆意象的文化成因

左思《吴都赋》“楠榴之木,相思之树”,集注引唐李善注引晋刘逵注引东汉刘熙曰:“相思,大树也,其材理坚强,邪斫之则有文,亦可作器。其实赤如珊瑚,历年不变。东治理有之。”东治即今福建福州,“相思之树”即红豆树,“其实赤如珊瑚”,指红豆子色如红珊瑚。刘熙是汉末著名学者,刘熙此段文字是现存记载红豆树的最早文献。晚唐李匡乂《资暇集》卷下《相思子》条:“豆有圆而红,其首乌者,举世呼为相思子,即红豆之异名也。其木邪斫之则有文,可为弹博局及琵琶槽。其树也,大株而白枝,叶似槐,其花与皂荚花无殊,其子若稨豆,处于甲中,通身皆红。李善云其实赤如珊瑚是也。”可见晚唐以前,红豆又名相思子,已经家喻户晓。

《古今诗话》是现存记载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传说的最早文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十五《木部·乔木类·相思子·释名》“红豆”条引北宋李颀《古今诗话》:“相思子圆而红。故老言:昔有人殁于边,其妻思之,哭于树下而卒,因以名之。”

余怀《板桥杂记》载明末佳丽寇湄逢甲申之变,以千金求人赎身,匹马短衣,携一婢归,“归为女侠,筑园

亭,结宾客,日与文人骚客相往还。酒酣耳热,或歌或哭,亦自叹美人之迟暮,嗟红豆之飘零也。”(《虞初新志》卷二十)

大自然赋于红豆一种特质:质坚如钻、色艳如血、形似跳动的心脏,红而发亮,不蛀不腐,色泽晶莹而永不褪色。其外形及纹路,皆为“心”字形。真的是大心套小心,心心相印。传说是心有相思之苦的人,落泪树下,难以化解,最终凝结而成。在民间,相思红豆和玉一样,是有灵性的开运吉祥神物:定情时,送一串许过愿的相思豆,会求得爱情顺利;婚嫁时,新娘会在手腕或颈上佩带鲜红的相思豆所串成的手环或项链,以象征男女双方心连心白头到老;结婚后,在夫妻枕下各放六颗许过愿的相思豆,可保夫妻同心,百年好合。红豆的形象,红艳艳、亮晶晶,红豆的性格,热烈、温润、玲珑、精致、坚贞,也确实是爱情的绝妙象征。象征爱情超越于相思双方之间的阻隔之上,超越于生死之上,隐蕴着爱的纯真与深切,承载着人们遥远的相忆相思。

2意象的本义 唐代诗人王维在《相思》中吟咏:“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

思。”在王维诗中,红豆象征相思、爱情。这是红豆意象的本义。 无崖“情丝寄纸鸢,托风诉心恋。鸳栖红豆树,相思落片片。” 《云谣集杂曲子.竹枝子》:

高卷珠帘垂玉户,公子王孙女。颜容二八小娘,满头珠翠影争光,百步惟闻兰麝香。 口含红豆相思语,几度遥相许。修书传与萧娘,倘若有意嫁潘郎,休遣潘郎争断肠。

该词描述了一对青春觉醒的年轻恋人两相倾慕互许终身的情景。作者先从女子的门第、年龄、服饰诸方面着力渲染其美丽动人。通过男子几乎是怨恨的口气,不仅巧妙的展现了男子急切成婚的心理状态,也从反面刻画了女子愿意嫁给他的情真意切。“口含红豆” 暗示相思的细节;“几度遥相许”突出了她的多情主动;萧娘,唐代女子的泛称,指男子所爱恋的女子。 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第二首:“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深烛”谐“深嘱”,“围棋”谐“违期”,呈现款款情思。红豆一名相思子,而骰子多为骨制。以骰子安红豆来喻入骨相思,纯用寻常事物作比喻,设想机巧,别开生面。但读来不觉晦涩,反而觉得“眉目清秀”,饶有风趣。这种双关修辞手法,用得巧妙,别有情致,但寓意深刻。此外,前句“玲珑”两字,貌似形容骰子,却暗示了恋人的一颗“七巧玲珑心”,而后句“知不知”三字,爽脆委婉,回环复问,带有听觉上的特殊冲击,也极富感染力。晚唐韩偓《玉合》:“罗囊绣两凤凰,玉合雕双鸂鶒。中有兰膏渍红豆,每回拈着长相忆。”唐欧阳炯《贺明朝》“忆昔花间初识面,红袖半遮妆脸。轻转石榴裙带,故将纤纤玉指,偷拈双凤金线。碧梧桐锁深深院,谁料得两情,何日教缱绻。 羡春来双燕,飞到玉楼,朝暮相见。 忆昔花间相见后,只凭纤手,暗抛红豆。人前不解,巧传心事,别来依旧,孤负春昼。 碧罗衣上蹙金绣,睹对对鸳鸯,空裛泪痕透。想韶颜非久,终是为伊,只恁偷瘦。”前蜀牛希济《生查子》云:“新月曲如眉,未有团栾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通过红豆寄托了男女的朝暮相思,情深意长。宋·黄庭坚《点绛唇》“半妆红豆,各自相思瘦。”宋赵崇嶓《归朝欢》“翠羽低飞帘半揭。宝簟牙床凉似雪。窗虚云母澹无风,隔墙花动黄昏月。玉钗鸾坠发。盈盈白露侵罗袜。记逢迎,鸿惊燕婉,灯影弄明灭。 蜀雨巫云愁断绝。罗带同心留绾结。交枝红豆雨中看,为君滴尽相思血。染衣香未歇。夜阑天净魂飞越。正锁凝,一庭秋意,烟水浸空阔。”宋·刘过《江城子》 “万斛相思红豆子,凭寄与个中人。”王沂孙《三姝媚.樱桃》“红樱悬翠葆,渐金铃枝深。瑶阶花少,万颗燕支。赠旧情。争奈弄珠人老。扇底清歌。还记得樊姬娇小,几度相思。红豆都销。碧丝空袅。 芳意荼蘼开早,正夜色瑛盘。素蟾低照,荐笋同时。叹故园春事。已无多了,贮满筠笼。偏暗触天涯怀抱,谩想青衣初见。”高明《商调.黄莺儿》“几番血泪见红豆,”明人伍瑞隆的《竹枝词》写道:“蝴蝶花开蝴蝶飞,鹧鸪草长鹧鸪啼。庭前种得相思树,落尽相思人未归。”作者浓墨渲染了庭前相思树花开花落、红豆“落尽”而“人未归”的情景,凸现了闺中少妇长久相思的深切情怀。清·吴绮《醉花间》“把酒祝东风,种出双红豆。”近代诗人刘大白也写有一首红豆词:“一封书,珍重缄将两粒珠,嘉名红豆乎。树全枯,却重苏,生怕相思种子无,天教留半株。”情意缠绵,表达了对红豆的珍爱。清·曹雪芹《红豆词》“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睡不稳纱窗风雨黃昏后 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滿喉 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 展不开的眉头 捱不明的更漏 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 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3红豆意象的引申意义 在王维的《相思》之后,人们又给红豆诗注入了思乡、思国等相思之情。

温庭筠《锦城曲》中的“怨魄未归芳草死,江头学种相思子。树成寄与望乡人,白帝荒城五千里”,表明红豆在那时已成为寄与友人作为纪念的物件。明末抗清志士屈大均《红豆曲》:“江南红豆树,一叶一相思。红豆尚可尽,相思无己时。”作者将相思与怀念故国融为一体。近代中国著名的爱国诗人丘逢甲,早年写作《台湾竹枝词》40首,其中第20首云:“牛车辘辘走如雷,日日城东去复回。红豆满车都载过,相思载不出城来。”台湾漫山遍野皆植相思树,丘逢甲借“红豆满车”为载体,抒发了思念台湾人民、抗击外敌的爱国情怀。清代的一些红豆诗还把主题内容拓展到思书、思友和评价历史人物得失的新领域,纪晓岚曾为自己的书斋题写一联:“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以红豆作喻,表现了作者夜深人静孤灯苦读的勤学精神。

三、菊花

搜索更多关于: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专题讲义 的文档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专题讲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83gt88o2c6x2111f4zr_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