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复杂动力学过程相关的数学物理问题。
方向24主要研究生物质化学衍生物、有机与无机环境友好材料的前沿理论和高技术,进行生物质化学衍生物和环境友好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天然和人工合成高分子、二维、粉体材料的生态、环境属性、物理化学研究;材料界面的定向改造、性能复合、功能优化、生物活性与毒性研究、LCA评估和循环利用研究;生态功能基元材料及复合集成技术开发等。此研究方向定向四川西南科技大学。
方向25主要研究材料的设计原理、材料性能优化(如极端条件下合成、改性、复合)技术及材料的表(界)面特征与成分、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为设方向计开发新型高技术材料和器件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此研究方向定向四川西南科技大学。
方向26主要研究天然高分子单链凝聚态、单链单晶、接触浓度、关联长度、链滴概念、串滴模型、缠结浓度、长程缠结、高分子的软物质特性和多尺度性,分子间相互作用与超分子组装以及天然高分子的几种特殊凝聚态等,形成天然高分子凝聚态物理科学合理的理论体系和技术开发方法等。此研究方向定向四川西南科技大学。
方向27主要研究低维材料,包括零维纳米粒子、二维纳米膜、一维纳米丝(管、棒)材料的成分、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与改性、改型、组装及复合等制备技术和使役性能的关系,为设计和开发新型功能型低维材料及器件与产品的制备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此研究方向定向西南科技大学。
方向28主要研究金属/陶瓷涂层复合材料的设计原理、性能优化,以及材料的成分与结构和性能的关系,发挥金属材料的高强度、高塑性、高韧性以及陶瓷材料的高硬度、耐腐蚀、耐磨损、耐高温等一系列优点,弥补各自的不足,目前正针对耐磨、耐腐蚀、高导热、及温控涂层等应用背景开展研究工作。此研究方向定向四川西南科技大学。
方向29围绕国家对高性能复合建筑材料、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需求,主要开展绿色复合建筑材料、新型复合建筑节能材料、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无机/高分子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超微细粉体制备及应用成套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业固体废物性能优化及其在复合建筑材料中的高效利用技术研究。此研究方向定向四川西南科技大学。
方向30围绕环境安全和核工业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的需要,主要开展废物固化、辐射防护材料(水泥、玻璃、陶瓷、微晶玻璃、混凝土)及回填材料(天然矿物材料)的设计、改性、制备、长期稳定性、元素及核素固化机理、迁移行为等方面的系统实验研究与理论模拟研究,开发满足不同形态废物的固化处理材料和技术。此研究方向定向四川西南科技大学。
方向31主要研究物理环境同人类相互作用,如太阳-地球-大气环境系统中辐射的物理特征,环境污染大气扩散,污染物在水中的扩散,土壤环境物理,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的环境物理过程,陆面生态系统环境物理过程预测方法,以其他物质为介质的扩散规律,环境物理污染对流,典型物理污染分析,环境材料介入对声、光、热、电等要素控制与物质能量的交换和转化等。本方向是物理学与环境污染相结合的新兴研究领域。此研究方向定向四川西南科技大学。
方向32主要开展碳纳米材料(包括富勒烯及其功能衍生物、石墨烯、纳米金刚石膜、碳纳米管等)的分子设计、结构控制、性能表征、相互间转化等相关基础理论、基础技术与应用特性研究。此研究方向定向四川西南科技大学。 专业课考试科目:
13
方向1—11:(1)固体物理(2)物态方程
方向12、13、14:(1)固体物理或物理化学(2)高等量子力学或高等有机化学或材料科学基础
方向15:(1)物理化学(2)高等有机化学 方向16:(1)物理化学(2)材料科学基础
方向17:(1)固体物理(2)高等量子力学或物态方程 方向18、19、23:(1)固体物理(2)高等量子力学
方向20:(1)固体物理或物理化学(2)高等量子力学或材料科学基础 方向21:(1)固体物理或物理化学(2)高等有机化学
方向22:(1)固体物理或物理化学或生物材料学(2)高等量子力学或高等有机化学 方向24--31:初试:(1)生物材料学(2)生态环境材料。复试:方向24《生物高分子》,方向25《结晶化学导论》,方向26《高分子凝聚态物理及其进展》,方向27《纳米结构与纳米材料》,方向28、29、30、31综合考试。
方向32:(1)物理化学(2)高等有机化学或材料科学基础
8、光学(070207)
研究方向及导师:
(1)激光传输 杜祥琬(工程院院士) (2)激光物理与器件 束小建(研究员) (3)图像传输、接收和处理(1) 束小建(研究员) (4)辐射成像科学与技术 李泽仁(研究员) (5)光电子学 李剑峰(研究员) (6)激光及其应用 刘仓理(研究员) (7)图像传输、接收和处理(2) 罗胜年(千人教授)
(8)超快光学及太赫兹 罗胜年(千人教授) 齐静波(特聘研究员) (9)量子光学与异构材料 朱诗尧(千人教授)
方向1主要研究长程弱湍流和强湍流条件下的激光传输特性,湍流与热晕的相互作用,以及全场补偿理论探索;激光通道中光学器件,光学系统和大气等诸物理因素对探测器上激光特性的影响。
方向2主要从事自由电子激光器、二极管泵浦固体激光器、光纤激光器的理论和数值模拟研究,探索研究新型强激光的产生方法。
方向3研究辐射照相用高能光子及其它高能粒子在材料中的输运过程,发展透视成像技术,探索图像的数字处理方法。
方向4研究光子学的理论、技术及应用,包括微纳光学材料研究、干涉与衍射测量、高
速成像、无损检测、太赫兹光谱与成像、光谱记录、光电传感器等的理论、技术及应用。
方向5研究电磁兼容问题、瞬态光学现象以及强场中的光电效应;发展新型超快过程检测和强电磁脉冲检测技术;探索实现完全光电隔离的信息处理系统的新方法;发展光电对抗技术;研究高速信息传输系统设计问题。
14
方向6研究新型激光泵浦技术;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激光辐照下材料的损伤机理;抗激光加固及对抗技术;激光驱动飞片技术及其应用。
方向7研究辐射照相用高能光子及其它高能粒子在材料中的输运过程;发展透视成像技术;探索图像的数字处理方法 。
方向8研究内容包括:高功率飞秒激光技术、强场太赫兹及它们在凝聚态物理、化学和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方向9研究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主要包括:自发辐射中的拉姆位移和量子相干现象,量子动力学演化过程;量子纠缠现象,量子纠缠的产生演化及测量;异构材料以及它们对自发辐射的影响;量子热力学中反转动波项的作用。
专业课考试科目:
方向1、2、3:(1)数学物理方法;(2)激光物理或非线性光学 方向4、7、8:(1)物理光学(2)信息光学 方向5、6、9:(1)数学物理方法;(2)非线性光学
9、无线电物理(070208)
研究方向及导师:
(1)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束小建(研究员) 董志伟(研究员) (2)信号处理与信息分析 陈 虹(研究员) (3)现代无线电电子学与复杂电子系统研究 张 健(研究员) (4)新型光电器件与微机电技术 (5)探测与控制技术研究
苏 伟(研究员) 程永生(研究员)
(6)复杂系统分析、综合与仿真 杨战平(研究员) 曾 超(研究员) (7)太赫兹微纳科学与异构集成微系统技术 张 健(研究员) 熊永忠(研究员) (8)高功率微波技术 许 州(研究员) 范植开(研究员) (10)太赫兹技术 孟凡宝(研究员) 金 晓(研究员) (11)复杂电磁环境技术 孟凡宝(研究员)
(12)无线遥测与控制技术研究 刘知贵(教授) 吴 斌(教授) (13)人工智能在无线电物理中的应用 吴 斌(教授)
方向1主要从事高功率微波以及太赫兹辐射的产生及其与物质互作用、电磁辐射及电磁环境的理论和数值模拟研究。
方向2主要从事无线通信信号处理、数据挖掘与信息特征提取高效算法研究与技术实现。 方向3主要研究微波毫米波太赫兹波电子学、宽带复杂信号理论和技术及其在目标探测跟踪与控制、无线电测控通信等复杂电子系统中的应用。
方向4主要研究微机电系统设计与工艺、射频微机电器件与部组件设计与制造、特种光电器件设计与应用、专用集成电路设计等理论和方法。
方向5主要研究武器系统中目标探测、环境识别与毁伤控制、传感器设计、微机电系统、惯性测量与信息处理等方面的有关理论和技术。
15
(9)高功率微波与物质的互作用 金 晓(研究员) 范植开(研究员)
方向6主要研究高价值复杂系统分析、综合与仿真、系统优化、性能评价、试验测试、决策与决策支持、人-机综合系统集成等相关原理、方法和应用技术。
方向7主要研究电磁学与微纳科学相结合的新型太赫兹物理学,以及微纳固态电子学、微纳高压真空电子学、微纳光子学和微纳结构等相结合的异构集成微系统技术。
方向8研究重复频率高功率脉冲功率源技术,强流相对论电子束产生与传输技术,高功
率微波(毫米波)产生、传输、发射及其应用技术。
方向9 研究高功率微波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机理、评估方法、仿真技术和实验技术。 方向10研究基于电真空器件的太赫兹产生、传输、发射和测量技术。
方向11研究复杂电磁环境基础理论与数值模拟、构建与测试、效应实验评估与对抗等
技术研究。
方向12 主要从事无线通信技术、环境(灾害、环保)远程检测和信息探测与控制技术、数据控制与执行处理技术的研究,包括机器视觉技术、视觉传感器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无线近距离低功耗多点传输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非常规环境)特殊系统机器视觉技术应用和控制理论与技术、多网络数据融合处理技术的研究 。此研究方向定向四川西南科技大学。
方向13重点研究人工智能与无线通信的结合,即认知无线电。该方向先后提出了具有免疫能力的非支配分配遗传算法来求解认知无线电多目标问题,已获2项国家自然基金的支持,并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了认知无线电智能学习推理关键技术研究。此研究方向定向四川西南科技大学。
专业课考试科目:
方向1、8--11:(1)数学物理方法(2)电动力学 方向2:(1)数学物理方法(2)数字信号处理
方向3--7:(1)数学物理方法或随机过程(2)电动力学或数字信号处理
方向12、13:初试:(1)计算机网络(2)数据结构,复试:方向12现代通讯技术、自动控制原理,方向13人工智能及其应用。
10、流体力学(080103)
研究方向及导师:
(1)反应流体动力学 洪 滔(研究员) 胡晓棉(研究员) (2)冲击动力学 胡晓棉(研究员)
(3)不定常流体力学 胡海波(研究员) 刘仓理(研究员)
李 平(研究员)
(4)爆轰物理 孙承纬(工程院院士) 刘仓理(研究员) (5)磁流体力学 孙承纬(工程院院士) (7)复杂流体和软物质(1) 罗胜年(千人教授) (8)非平衡流体(2) 罗礼诗(千人教授) (9)复杂流体和软物质(2) 罗礼诗(千人教授)
方向1研究反应流体力学过程及其数值模拟技术。主要包括:高能炸药的冲击点火和非冲击
16
(6)非平衡流体(1) 罗胜年(千人教授) 王 娟(特聘研究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