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险宝图】
1.复习溶质、溶剂、溶液、溶液的组成等概念。
2.学会根据溶质和溶液的质量进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重点难点】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探险导航】
1.有关溶液的基本计算
〖例1〗从一瓶氯化钾(KCl)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蒸干后得到2.8克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练习】:
1、在80克15%硝酸钠(NaNO3)溶液里加入20克水或20克硝酸钠。计算用这两种方法制成的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使一瓶100g10%的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发生改变,你有办法吗?看谁想的办法多?
3、现有 80g 质量分数为 10% 的硝酸钠(NaNO3)溶液,试通过计算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硝酸钠溶液中含溶质质量和溶剂的质量各为多少克?
(2)若向上述溶液中加入20 g 水,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3)若向上述溶液中加入20 g 硝酸钠,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4)若使上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 20%,则应加入硝酸钠多少克? (5)若使上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 20%,则应蒸发水多少克? (6)若使上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 5%,则应加水多少克?
2.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例2〗把50g98%的硫酸稀释成20%的硫酸,需要水多少克?
3.涉及体积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例3〗配制500mL20%的硫酸需要98%的硫酸多少毫升? (已知20%的硫酸的密度为
33
1.14g/cm,98%的硫酸的密度为1.84g/cm。)
练习:请看左图某盐酸瓶上的标签,请计算要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14.6%的稀盐酸,需用这种浓盐酸多少毫升?
化学纯 500mL
浓盐酸(HCl)
13 含HCl 37 %
密度为1.18 g/cm3
4.反应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例4〗已知6.5g锌与10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求所用稀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练习:
3
1、32.5克锌与密度为 1.30g/cm的硫酸溶液100毫升恰好完全反应,计算: (1)可制得氢气多少克?
(2)硫酸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
(3)反应后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将2.3g金属钠投入97.7g水中,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A、等于2.3% B、等于4% C、小于4% D、大于4%
3
3、2003年防非典期间,某医院要用含溶质质量分数为20%(密度为1.1g/cm)的过
3
氧乙酸溶液配制成溶质质量分数为0.4%(密度为1.0g/cm)的消毒液15L,请问需要20%的过氧乙酸溶液体积是多少毫升?水多少毫升?
4、13 g锌可以跟100 g硫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计算: (1)可制得氢气多少克?把溶液蒸干,得到多少克硫酸锌?
(2)这种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3)100 g这种硫酸溶液稀释成10%的硫酸,需加水多少克?
【课后练习】
第1题:把12.5克含杂质的20%的大理石放入盛有34.4克稀盐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比反应前少了4.4克。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理石中的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
第2题:配制质量分数为20%硫酸溶液460克,问需要98%的硫酸多少毫升?同时需要
3
水多少毫升?(已知98%硫酸的密度为1.84克/厘米)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1)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初三化学组
14
【探险宝图】
1.了解溶解性的概念;理解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2.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3.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与溶液的“浓”与“稀”的关系。 【重点难点】影响溶解性的几个因素;饱和溶液的概念。 【探险导航】
一、联系生活经验填空
1.面粉在水中 溶解,食盐、糖在水中 溶解。(填“易”“不易”) 2.衣服上的油渍用水 洗去,而用汽油 洗去。(填“难”“容易”) 归纳:溶解性的定义: 的能力称为溶解性,它是该物质的 性质。(填“物理”“化学”)
二、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活动与探究1】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实验1:该实验中所用溶剂 (填“相同”“不同”),溶质 ,根据溶解情况得出的结论是 。 实验2:该实验中所用溶剂 (填“相同”“不同”),溶质 ,实验现象是食用油溶解于 中,不能溶解于 中,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实验3:该实验中现象:第一次加的硝酸钾 溶解(填“全部”“部分”),第二次加的硝酸钾 溶解,两次实验中不同点是 ,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交流与讨论】
从生活中举例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同时也受温度的影响。
【活动与探究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探究
?完成实验,填空:
实验1的现象 ; 实验2增加了 的量,现象是 ; 实验3升高了 ,现象是 。
这些实验说明: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可溶解的量是有 。
?阅读P168第二节,填空:
在 、 , 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 的饱和溶液; 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 的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概念(共同点) 概念(不同点)
15
1.观察法:溶解结束后,仍有未溶固体物质的 是饱和溶液,没有未溶固体物质的 是不饱和溶液。(填“一定”与“不一定”) 2.加溶质法:保持温度与溶剂量不变条件下,加少量同种溶质后,溶质消失或变少的是 溶液,溶质量不变的是 溶液。 【交流与讨论】在上述定义中: ①为何说“饱和溶液”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加另一种溶质还能溶解吗?
②饱和与不饱和溶液能否相互转化?怎样实现转化?
【活动与探究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与溶液的“浓”与“稀”的关系:
1.看演示实验:a. 2克氯化钠与10毫升水混合;b. 0.1克氢氧化钙与10毫升水混合。
2.填空:
现象:a 氯化钠 溶解;b 氢氧化钙 溶解(填“全部”“部分”) 归纳:
a所得溶液是 ; b所得溶液是 (填“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和“浓”“稀”);
溶液饱和与不饱和与溶液的浓稀 (填“有”“无”)必然联系; 但在同一溶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 (浓、稀)。
三、课堂小结:
1.溶解性是指 ,与 、 及 等因素有关。
其中 被称为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外部因素;而 和 被称为影响溶解性的内部因素。
2.饱和溶液是指 , 不饱和溶液是指 , 可通过改变 、 、 来实现相互转化。根据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多少,又可把溶液分为 和 。
【课堂练习】
1.下列因素对固体物质的溶解性没有影响的是( ) A.溶质的种类 B.溶剂的量 C.溶剂的种类 D.温度
16
判断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