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STEM理念指导下小学科学课堂设计的实践探究
作者:凌启煜
来源:《知识文库》2020年第18期
STEM理念课堂有别于传统课堂,它的任务定义模糊,却有着明确定义的结果,即解决问题,以问题驱动来展开教学。STEM教育给一线教师带来的挑战主要有:(1)项目内容太大,需要一定的人力和物力,一线教师独立开展存在困难。(2)学习历时久,日常的科学课堂无法承载。(3)选择学习主题存在难度。如何跳脱出STEM教育的常规模式,尝试简单地将STEM理念融入教学?笔者将结合自编内容《放大镜支架》,从以下五方面进行设计介绍: 学生对哪里的实际问题能够产生共鸣?无疑是那些发生在课堂上的问题。
科学课堂上会有不少小组实验活动,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会暴露出各种问题,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能力水平。在三年级学生观察蚂蚁过程中,有些学生把蚂蚁弄丢了;有些学生没能正确使用放大镜的功能等。这样的课堂问题背后暴露出了学生在观察蚂蚁时存在问题或困难。同时,在科教版五年级《光》单元中涉及到“凸透镜能把光线会聚到一点”这个知识点,六年级《微小世界》单元中涉及到放大镜知识点以及放大镜组合成简易显微镜的知识点。笔者将这一系列知识进行串联,将如何解决该问题变成STEM理念学习的目标,设计了适用于六年级学习的自编内容《放大镜支架》。
儿童具有一种天生的、强烈的了解世界的愿望。皮亚杰认为,儿童生来具有的好奇心是驱使他们探究事物的基本动力。当给学生提供与原有知识或原有经验不同的挑战性环境时,他们的认知平衡结构被打破,从而驱使他们去解决面临的认知冲突。
在《放大镜支架》一课中,为了营造真实的问题情境,笔者引用视频资料,通过学生间对话描述三年级学生在观察蚂蚁时遇到的困难:(1)手拿放大镜时,不方便记录观察结果。(2)放大镜晃动,不能很好地进行观察。(3)蚂蚁乱爬,需要限定环境。笔者将学生整理所得的“困难”以表格形式得以呈现,引导学生初步设想“产品”的理想雏形。在这一环节中,目的是让学生达成共识,在讨论过程中生成共同的学习目标,为接下来的设计定方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现有问题与原有知识经验产生矛盾的点,这个点就是值得深挖的思维点。我们的课堂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包括横向与纵向,小组内或班级内进行头脑风暴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学生的争论过程中,他们着手思考如何论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两个关键点:“用什么放大镜”与“如何让放大镜‘浮’起来”。问题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