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思想归纳】
人应该从师学习,从师是为了学道,应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 6.【语句研习】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这两句是论述教师的作用,说明从师学习的必要,这是构成中心论点的一项重要内容。 ②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无论地位高低,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这一句论述了择师的态度与标准,意思是说,从师是为了学道,应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这是构成中心论点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也难啊! 这一句是从反面证明中心论点:人应该从师学习。 ④圣人无常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这一句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世上学问门类众多,人总是各有长短,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的人学习,体现了以有道者为师的观点,从正面证明中心论点。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懂得的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这一句是进一步澄清从师学习的目的,阐明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扫除了从师学习的思想障碍。这是对中心论点的深入阐述。
◎ 经典的力量
10
获得教养的途径/黑塞(组长:曹子倩,狄妍君)
1.【初高中衔接】
1.赵丽宏《为你打开一扇》谈阅读重要作用的句子。
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累积,一种智慧的累积,一种感情的累积。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如果对文学一无所知,而想成为有文化修养的现代文明人,那是不可想象的,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慧”的野蛮人。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2.周国平《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谈教养重要作用的句子。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他的意思是说,人 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致人于死地。可是,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 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我们当然不能也不该否认肉身生活的必 要,但是,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作为肉身的人,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惟有作为 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鄙。 2.【词语】
●戕(qiāng)害
【词典义】严重损害;伤害。例句:戕害健康。
【课文义】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这里的戕害指对灵动的性灵的伤害,用戕害而不用伤害更体现出教养的重要性和无教养的严重性,说明带着爱与思考去阅读的重要性)
造句:走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甬道上,看着被日军戕害的同胞的骸骨,我的泪水簌簌地留了下来。 ●望洋兴叹
【词典义】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例句:面对繁琐的数学题目,我们应该迎难而上,不应该望洋兴叹。 【课文义】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这里的望洋兴叹是指面对丰富的文学殿堂,却主观上认为心有余而力不足,有放弃的趋势)
造句:面对浩瀚的文学海洋,如果我们只是望洋兴叹,就永远体悟不到那些文字下跳动的心灵和闪光的睿智。 ●符箓(lù)
【词典义】道士所画的一种图形或线条,声称能驱使鬼神,给人带来祸福。迷信的 人认为它有很大的魔力。例句:现在农村仍有人家家里贴着符箓。 【课文义】:“因为它们古时候都都是富有魔力的符箓和咒语。”这里的符箓体现了字母和文字的博大精深也体现出人们阅读的渊源。
造句:有些人把书本视为符箓,其实这是狭隘主义的体现。 ●寻觅
【词典义】寻找。例句:到处寻觅。 【课文义】:“每一个人还在其中寻觅并且体验到他自己。”中的寻觅体现出阅读能让人在反复品味中认识自己,升华自己,而着是需要过程的,那就是对名著的反复研读。 造句:每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注定要寻觅生命的意义。 ●跋涉(básha) 【词典义】:爬山蹚水,形容旅途艰苦。例句:长途跋涉 【课文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这里的跋涉是指追求并努力靠近)
造句:经过心灵坚苦卓绝的跋涉,在善与恶的转折点,他顶着巨大的压力选择了善。 ●蓬勃(p?ng b?)
词典义:繁荣,旺盛。例:蓬勃发展。
课文义:“现实社会”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尽管那么生气蓬勃。(该句用蓬勃讽..刺了当今的低俗的游乐场所十分密集)
造句:没有了友情的的滋润,心便失去了蓬勃的朝气。 ..●息息相通 (xī xī xiāng tōng)
词典义:指人或事物关系密切。例:水与生命的起源息息相通。 ....
课文义: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说明书籍拉近了个人与整个人类的关系给人更多的思考)
造句: 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的饿努力和收获息息相通。 ....●沉溺 (ch?n nì)
词典义:陷入不定的境地(多指生活习惯方面)不能自拔。例:沉溺于酒色。 ..
课文义: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可能多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指陶醉在文学作品中) ..造句:沉溺于书的世界,我们乐在其中。 ..3.【常识】
赫尔曼·黑塞(1877-1962),生于德国,后入瑞士籍。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194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12年定居瑞士后,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方面来探索人性,写下了这篇文章。
歌德,德国古典文学最主要的代表,代表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 4.【情节线索梳理】
获得教养的途径 (1)提出问题: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2—5)分析论证:论述阅读杰作的作用。 (6—7)进一步分析: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 层层深入 5.【思想归纳】
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6.【语句研习】
(1)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
理解赏析:作者认为真正的修养是“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又认为真正的修养呈现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修养和教养的人生存的境界。 仿句:真正的快乐一如真正的旅行,既是放逐又是皈依,随时都可以开始却要符合契机,永
远都在回归零度的路上,都在与灵魂同行,生存于大我之境。
(2)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
理解赏析: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和有效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他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
仿句:有的国家一年只研究几条法律,却仍然不失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角色。还有的国家尚没有形成明朗的法律体系,对各个领域都能管上皮毛,然而不能从本质上改善社会。
(3)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新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
理解赏析: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阅读经典作品,能促进人的精神成长,增强自我修养,决定审美追求。反复阅读经典作品,能不断地有所发现,是因为经典作品是一个时期的最高成就,这些作品思想内涵丰富,语言文字精致,就像取之不竭的宝库。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不断地有所收获。人的经验在不断增长,阅读也逐渐深入,就能不断地有新的发现。 仿句:每一朵花的每一片红,每一片新叶的每一点绿,经过了漫长的黑夜都会沐浴到太阳温暖的慈爱的光芒,都奖获得新生,在他的世界中灿烂地绽放。
月是故乡明(文本研习) ◎ 漂泊的旅人
11
想北平/老舍(整理:冯闵俪小组,陆榕小组)
1.【初高中衔接】
1.萧乾《枣核》对故乡思念的句子。
接着,她又指着花园的一角对其的一座假山时说:?你相信吗?那时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时我们家的‘北海’。?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卵石铺成的小径,穿过草坪,走到‘北海’跟前。真是个细心人呢,她在上面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朋友解释说,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
她告诉我,时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2.鲁迅《故乡》对故乡展望的句子。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