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石钟山记》教学案一体化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27 4:24:4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石声如钟。山石,特别是溶洞地区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用槌敲打,是会发音的。所谓“南声函胡”是没有形成岩溶洞穴的岩石发出的声音,“北音清越”是洞穴发音的岩石,或碳酸盐再沉淀时形成的形态奇特的岩石敲击时发出的声音。唐代李渤就持这种因石声得名的说法,近人也有支持这种说法的。

3.山形如钟。石钟山下部山体,由于地下水和江湖水的冲刷溶蚀,形成溶洞。《石钟山志》记载:“上钟崖与下钟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明、清时就有人持这种以形得名的说法了。不过江湖水位的季节变化和年变化比较大,高低相差达十几米,只有水位非常低时,人们才能进入洞内,从内部领略“覆钟”的形象。

有关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记载

1.李渤《辨石钟山记》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隐居的人,即李渤自称),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 (临时住宿)于南隅,忽遇双石,歌(应为“欹(qì)”之误,倾斜的意思)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询诸水滨(的人),乃曰:“石钟也,有钢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抱(应为“袍”之误)止响腾余歇(余韵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这)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郦道元字善长)之论,则濒(濒临)流(水流)庶 (众多)峰,皆可以斯(这,指“石钟”)名贯之。聊刊(修订)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李渤的号)记。(据《文苑英华》卷八三三) 2.明代罗洪先《石钟山记》

丙午(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春,余过湖口,临湖上下两山,皆若钟形,上钟尤奇。是时水未涨,山麓尽出,缘石以登,始若伏轼昆阳,旌旗矛戟,森然成列;稍深则纵观咸阳,千门万户。人其中,若献深珊珠贝,金光碧彩,错出于惊涛巨浪,莫可辨择,自吾栖岩穴以来攀危历险,未有若是奇者矣。夫音固由寂以出,苟实其中,亦复暗然。故钟之制,甬则震,弇则郁,是石钟者,中虚外寂为之也。东坡舣涯,未目其麓,故犹有遗论。(《念庵罗先生文集》卷五)

今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考察

对石钟山因何而得名的看法,据历史文献记载,可分为两派:一是“主声派”,认为由于水石相搏,发出洪钟般的声音,故叫石钟山;一是“主形派”,认为它形如覆钟,因此提出了相反的结论。其实这两派的看法,只各自强调了一个侧面,故都不免失之片面。经过今人全面的科学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应包括“主形派”所说的“形”和“主声派”所说的“声”这两个方面,即由于它“具有钟之‘形’与钟之‘声’的原因”(鞠继武、潘凤英《湖口石钟山》,见《地理知识》1979年第5期)。关于这一点,稍晚于曾国藩的清人郭庆藩,对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虽然没有作全面考察,但他在《舟中望石钟山》一诗中,却偶然说对了。诗是这样的:“洪钟旧待洪钟铸,不及兹山造化工。风入水中波激荡,声穿江上石玲珑。”(《十二梅花书屋诗集》,光绪乙亥郭氏泊然盒刊本)郭诗正好可作为石钟山“具有钟之‘形’与钟之‘声”’的形象说明。 (涂宗涛《巴峡·石钟山》,《天津师院学报》1979年第3期) 石钟山下部山体,,由于受到地下水及江水湖水的溶蚀冲刷,溶洞特别发育。加上江湖水位的季节变化及年变化大,如1954年,年平均水位为12.43米,涨水期月平均水位为21米。最小年平均水位为7.8米(1958),最小月平均水位为5.34米。垂直溶蚀作用强烈,因而所形成的溶洞,也就特别宽广深邃。江湖水位的变化,对溶洞的发育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石钟山志》中就记载:“上钟崖与下钟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 石钟山一名的由来,据《水经注》说:“下临深潭,微风鼓波,水石相击,响若洪钟,因受其名。”石钟山下的石钟洞,系一发育于石灰岩山体内的穹形溶洞,如今仍处于溶洞发育的扩充阶段。当江湖之水,浸灌洞内,水位未有上升到洞顶高度之上而低于洞顶时,风兴浪作,冲击洞顶,洞壁轰然发声,回音激荡。这便是石钟山和石钟洞之所以具有钟之“形”与钟之“声”的原因了。清代郭庆藩的《舟中望石钟山》诗中写道:“洪钟旧待洪钟铸,不及兹山造化工。风入水中波激荡,声穿江上石玲珑。”甚是。(鞠继武、潘风英《湖口石钟山》,《地理知识》1979年第5期)

5

石钟山的“钟声”的考察 章志彪

石钟山位于江西湖口,正当鄱阳湖入长江的交汇处,山不高,约50米。但因临江的崖壁峥嵘,挫托江湖之险,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故有“江湖锁钥”之称。山上林木葱茏,古迹遍布,风物俊丽,为长江游览胜地之一。

就苏轼写《石钟山记》的心得与体会,不难看出苏东坡为了查访“石钟之声”而亲自认真地实地考察,科学态度实在可嘉,并进而提出“钟声”之由来自于岩石有洞罅,水浪打击而发声,其结论的正确令人信服。但毕竟这件事发生在1000多年前地质科学尚未形成之时,所以苏东坡的“科学研究”工作也就无法再深入一步,比如为什么这里的岩石能生成罅洞,能在浪击时发出“钟声”,而别的地方的洞穴却无此效果?只能让现代地质学家来给予解释。

查看石钟山的岩石,属于晚期古生代时形成的石灰岩,当地濒临长江,又地处气候温暖的南温带地区,雨水的溶淋,江浪的搏击,一方面可使含碳酸的水溶液对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另一方面还能使石灰岩的裂隙扩大。虽然这种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极其微弱,一时难以看得出来,但年长日久以后,持续的作用,“水滴石穿”的道理,还是很有效的。再加上地处江滨,特别在靠近地下水面附近,这种溶蚀造洞的作用更容易出现。而且这些大大小小的孔洞,罅隙又能相互联通,并直逼江水表面,以致每当江涛澎湃撞击岩石之时,就会发出如钟鼓之声,声波借助于空气的传播,互通之洞穴,又发生共鸣作用。于是,低音,高音、清越之声,混浊之音、镗搭之声,噌哦之声,一起齐奏,简直就如交响乐队一般热闹非凡。

所以,石钟山的“钟声”是在独特的地理与地质条件下发育起采的。因山形像钟,其间有洞,风水摹入,波起浪涌,拍击洞壁,声似洪钟,回音激荡,轰鸣不停。这样,此山以“钟”命名。

自然界的许多奇妙现象,千百年来难于解释之谜,只要掌握了科学的道理去探索,真相终能大白, (选自《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认识自然的力量》) (二)、想一想

读完上文,你对石钟山得名之事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吗?那你有没有想过古人或今人探寻石钟山得名之事的意义所在?你从中还想到了什么? (三)、写一写

捕捉内心锱铢之感受,抒人生宽阔之情怀。学完全文,用自己的灵笔描绘一下呢? 五、日积月累 [原文]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鉴赏] 这一首名篇,是作者客游巴蜀时寄赠妻子王氏的抒情短章。独在异乡为异客,清秋夜雨,分外引起对亲人的思念。诗中从今夜境况预想他日相逢场景,重复使用了词组“巴山夜雨”和“期”字,酝酿出一种连环往复、缠绵不断的情味。空间上,穿织了他乡——故乡牵萦往复的缕缕情丝;时间上,钩联了今日——异日流转回环的纷纷思绪。虚实相生,甘酸渗透,产生了平易质朴而又隽永深曲的特殊艺术效果。如果再读一首宋诗作比照:“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篷听到明;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杨万里(听雨)),更可看出这种复迭手法的承袭与发展。 附:板书设计

6

搜索更多关于: 《石钟山记》教学案一体化 的文档
《石钟山记》教学案一体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8wf73xdzl2nsft0jg5m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