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例高龄老人动态心电图观察
动态心电图是一种无创性检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对老年病研究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对75岁以上高龄老人动态心电图进行观察与分析。
1 临床资料
从1984年3月至1987年5月到我科体检的75岁以上高龄老人共57人。年龄为75~86岁,平均77.14岁;其中男51例,女6例,冠心病21例,高血压、高血压性心脏病9例,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肺气肿合并肺心病1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例,无肯定心脏病3例,其他(颈椎病、脑血栓、高血压闭塞性动脉炎、动脉硬化、高血脂、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9例。
2 方法
使用双通道Delmar Avionicse II型Holter仪及449B型盒式记录仪,采用CM1 及CM5 导联,在日常活动下连续记录24 h心电活动,然后用计算机以常规速度扫描详细分析各种心律失常,记录心率及ST段趋势图,计算出全部心搏数、昼夜最高最低心率,观察ST动态变化。
3 结果 3.1 各项心率 白天心率为41~176次/min,白天最大心率为(109.91±29.05)次/min,白天最小心率为59.59次/min,夜间心率为37~175次/min,夜间最大心率为(95.21±18.74)次/min,夜间最小心率为(54.84±9.78)次/min。
3.2 各种心率失常 房性心率失常发生率100%,其中房颤2例,房性紊乱性心律1例,其余为房性期前收缩。其中偶发房性期前收缩(30次/h)50例,频发房性期前收缩4例(肺心病2例,糖尿病1例,高血压1例),阵发性房速10例,发生率为17.86%,非阵发性房速19例,发生率为33.93%,非阵发性房速合并阵发性房速为3例,发生率为5.36%,房颤及房性紊乱性心率3例,发生率为5.36%,无房速21例。室性心律失常33例,发生率为58.93%,偶发室性期收缩25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判定标准为平均或峰值>30次/h)8例,偶发室性期前收缩中有成对、短阵室速4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中有成对、二联律、短阵室速1例。交界部心律失常3例,均出现于病态窦房综合征或窦房结功能低下者,其中交界部逸搏心律1例,加速性交界部逸搏心律2例。窦性心律失常中窦性心动过缓合并显著窦性心律不齐、窦房传出阻滞、交界部逸搏及交界部逸搏心律6例,发生率为10.71%,短阵窦性心动过缓(持续3 h以上而4~5心搏不计在内)、窦房结功能衰竭者最长R.R间期达3.48 s;窦性心率不齐发生率为100%,窦性心动过缓(平均心率<60次/min,于静卧或睡眠中平均心率>60次/min者均为呼吸功能不全)发生率为78.57%,显著窦性心动过缓(平均心率≤50次/min)4例,窦性心动过速(平均心率>100次/min)4例(其中窦房结频率低下3例,支扩1例),发生率为7.14%。ST.T改变6例,发生率10.71%T波低平者2例有一
例伴有ST下移<0.5 mm,其余4例为ST呈缺血性下移>1.0 mm,持续时间2 min以上(分别为6、13、899、1179 min)。
4 讨论
早搏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生率也增高,其数量也日趋增高。陶寿淇认为65岁以上老年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期前收缩,常见原因是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室性期前收缩较多,肺心病患者房性期前收缩较室性期前收缩多见。陈灏珠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窦房结起搏功能降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颈动脉窦敏感性增高,对O2、CO2积累和异丙肾上腺素引起心率增快的反应迟钝,而对兴奋迷走神经的药物比较敏感等一些生理上的变化被认为是老年窦性心动过缓的原因。组织学检查认为退行性改变可能是窦房结频率降低的基础,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无关。
老年人ST.T改变发生率不高。目前对模拟导联ST段下移尚有争议,但有症状的ST段下移对诊断是很有帮助的,尤其老年人多发生无痛性心肌梗死,观察ST.T变化将对诊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应对老年人ST.T改变引起足够重视。肺心病患者熟睡后迷走神经活性增高,呼吸慢而浅,在原有缺乏O2状态下,迫使心率加快以减轻缺乏O2状态。呼吸衰竭型肺心病患者肺通气功能降低,睡眠中呼吸受抑制,加重O2的缺乏。静卧或睡眠中心率均大于60次/min者均系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律失常在老年人比较容易发生,本组心律失常占94.5%。老年人除因动脉硬化外,可能与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趋向老化和变性有关。心脏淀粉样变在老年患者中很常见,若病变较广泛则可影响心肌收缩功能,临床上表现为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
小结:本文统计符合一般规律,心动过缓、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在老年人更为常见。心电图对老年人诊断和青年人一样,没有所谓“正常”变异。老年人心电图异常虽然很常见,但几乎所有异常都伴随预后不良。动态心电的监护对心脏疾病患者的动态管理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陶寿淇.老年人几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中华老年人医学杂志,1983,2(4):23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