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 5.指出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
答案 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90°-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突破此考点应主要抓住“两看”: (1)昼夜长短状况——看“位置”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如下图所示:
(2)昼夜长短变化——看“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如下图所示:
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
(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
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均分成相等的两份。 ①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②昼长=(12-日出时间)×2 ③昼长=(日落时间-12)×2
注意:公式①中的日出、日落时间可以不是地方时,只要两者统一标准即可。公式②③中的日出、日落时间必须是地方时。 (3)根据相关性计算 ①相同纬度地区昼长相同。
②分别位于南、北半球但纬度数相同的两地,一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长。如北纬40°昼长是14小时,那么南纬40°夜长是14小时。
③同一纬线的昼夜长短,在一年中有两个日期相同(赤道和极昼、极夜区除外),且这两个日期近似关于二至日对称。
读“某地昼长季节变化图”,回答1~2题。
1.该图反映的地点位于( ) A.北极点 C.南极点
B.北极圈 D.南极圈
2.下列日照图所示日期与上图中A点所代表的日期相同的是(图中阴影表示黑夜)( )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该地在6月22日时昼长为0,12月22日时昼长为24小时,可判断为南极圈上某点。第2题,A点日期为6月22日,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内出现极夜,根据自转方向可判断A、C图为南半球,B图为北半球,D图昼夜平分。其中C图南极圈内出现极夜,与A点所示日期相同。 探究点二 正午太阳高度
根据2017最新楼间距国家标准规定,房屋前后间距为:普通小区居住用房可以用“楼高/楼间距=1/1.2”比值计算。并按以冬至日日照时间不低于1小时(楼房最底层窗户)为标准。小区业主可根据该标准判断楼间距是否合理。 1.小区业主为什么这么重视楼间距问题?
答案 楼间距与太阳光照相关,在太阳高度一定的情况下楼间距的大小会影响到采光条件的好坏。
2.在下图中画出二分二至日时的正午太阳高度空间变化曲线,并总结变化规律。
答案
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下表为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把表格补充完整。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一年有一次最大值(________日前后),一次最小值(________日前后) 一年有一次最大值(________日前后),一次最小值(________日前后) 一年有______最大值(________时最大),一次最小值(南半球出现在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出现在12月22日前后) 一年有两次最大(________、________)、两次最小(夏至日、冬至日) 来增去减(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________,移去则减________)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南北回归线之间(除赤道外) 赤道地区 递变规律 答案 6月22 12月22 12月22 6月22 两次 太阳直射 春分日 秋分日 大 小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2)确定房屋的朝向
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天空,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天空,房屋朝北。 (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短,太阳高度越小,影子越长。一天中日影的变化规律:日出最长―――→正午最短―――→日落最长,且日影方向与太阳方向相反。
逐渐变长
逐渐变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