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1 23:08:4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植竹而居,杖竹而行,几千年来朝夕相处,自然陶冶了一股竹的文化氛围,中华民族的竹文化堪称源远流长。竹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与梅、兰、菊成为“花中四君子”。植竹、赏竹、写竹、画竹,竹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本文即以画竹为线索,本文就是通过作者和文与可谈画竹来表现表兄弟之间的深挚友谊及缅怀悼念之情的散文。 二、整体感知,了解背景

根据第三段内容,说说本文的写作背景(缘由)与文体。 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他放下画卷,不禁失声痛哭,回想起二人之间与画竹相关的许多往事,便写下这篇记念篇纪念文章。(提示:昔曹孟德《祭桥公文》的祭文也可看出是纪念性的文章。) 三、课堂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1、从题目上看纪念的人身份是什。(画家) 2、交流对本文的主旨的理解。

主要是写对诗人兼书画家的表兄的缅怀、悼念、悲痛和赞美之情。通过日常趣事表现了表兄弟深厚情谊和亲密无间的关系。

四、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赏析第一段:

1、题目中“画筼筜谷偃竹”提示了文兄画家的身份,那么文兄在绘画方面有怎样的贡献(绘画方面的见解)? 提示:根据“与可之教予如此”来理解。苏轼谈画竹理论,实际上是赞美了这一理论的总结者和实践者--文与可。 构思:成竹于胸中, 绘画:执笔熟视 急起从之,振笔直遂 捕捉灵感(少纵则逝矣) 心手相应,操之要熟 2、怎样才做到这些呢?

从“乃不学之过也”等句中得知:“学”。尊重生活,师法自然。必须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仔细研究,不断观察,不断积累,最终做到“胸有成竹”“心手相应”。苏轼在这里讲的实际是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的关系,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必须把艺术表现方法变成熟练的技能技巧,方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形象。

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胸中必须先有鲜活的形象,才

创造出真正的艺术造型。

3、苏轼批评了在绘画创作中哪种画法?为什么? “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脱离现实,背离自然规律。就是力求形似的机械的画法。

总结:这一部分所触及的是生活积累与绘画创作、艺术的构思与灵感的把握、神似与形似等美学问题,这可以说是文与可同苏轼共同总结出的北宋“墨竹画派”的理论与经验,是一份可贵的绘画史料。

4、引用其弟苏辙送给文与可的《墨竹赋》的作用是什么? 一是肯定了文兄在画竹中寄托了道理和思想。二是肯定了文兄画技的精妙高超,表达了对表兄的敬佩与赞美之情。三是说弟弟不会画画,只是领会了文兄的绘画意义而已。至于自己,则是不单领会了他画竹的用意,懂得了他的绘画理论,同时也学到了他画墨竹的艺术技巧。

5、教师小结:这一段通过叙述文兄的画论,不仅写出了文兄画技的高妙和见解的卓越,而且也道出了自己对文兄的敬仰、赞扬之情和知己之感。其中以议论为主,夹有描写、述人之言,灵活多变,情理俱谐。 五、品评人物,体验情感

文中第二段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记叙了文与可的三件事情:

一是把求画者之缣素扔地并说拿去做袜;二是写两人以二百五十匹绢和万尺长竹开玩笑,并忆《筼筜谷偃竹》图之由来。记述苏轼与表兄以论竹为话题来斗趣这事,主要是写表兄画技和画论的。三是追述文兄夫妇在洋州时因苏轼的“筼筜谷诗”失笑喷饭满案的事。这三件事分别从文兄的为人,为画,为官来赞扬的。板书:

为人:漠视名利,恬淡、狂放、脱俗淡泊

为画:画技精湛,讲究神似(竹虽只数尺,却有万尺之势。)

才情过人、无拘率直、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表兄弟以诗斗趣:)

为官:清廉、不贪图奢侈享乐

小结:文与可是北宋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技艺精湛,被称为“墨竹画大师”。为人高尚风雅,漠视名利,恬淡、狂放、脱俗淡泊,为官清廉、不贪图奢侈享乐。

五、延伸探究,提高能力

1、苏辙在《墨竹赋》里说:表兄画墨竹就像庖丁解牛、轮扁斫轮一样,是依托绘画技艺传达出一种精妙、深邃的道理。说说它们所蕴藏的精妙深邃的道理。

庖丁解牛:掌握规律,就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文惠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9c6x4g0a902ra61x73m28mwx1483k01cz9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