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的 WUS 蛋白能够像在茎尖一样发挥作用——决定其临近细胞获得茎尖干细胞的特征,而不因为这些干细胞存在于根尖就具备根的特征。因此 BCD都是正确的。本题较难,涉及新知识较多,根据文献应该选 ABCDE。 参考文献:
植物茎尖分生组织分化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西北植物学报 , 2016, 36, 1055.
植物干细胞决定基因 WUS 的研究进展,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 2005, 31, 461. 67.答案:ACD
解析:花粉管内有 一个营养核两个精细胞。以白花丹为例,其花粉器内的两个精细胞(sperm cell,SC),一大一小,相互以胞间连丝连接,大的精细胞有一长尾,与营养核(vegetative nucleus, VN)相连,含线粒体较多,含质体少;小的精细胞无尾,含质体多,含线粒体少。发生双受精时,小的精细胞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合子,而大的精细胞与中央细胞融合,形成初生胚乳核。两个互相连接的精细胞与营养核作为一个功能团,被称为雄性生殖单位(male germ unit, MGU)。因此 A正确,E 不对。 微管、微丝骨架系统在植物有性生殖的重要环节 —— 花粉萌发、 花粉管生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花粉管中,精细胞总是随着花粉管的生长而向管的前端移动,这主要是通过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动力系统起作用。在花粉管细胞质中纵向排列着丰富的 F-肌动蛋白纤丝,它们与雄性生殖单位成员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在 精细胞表面及营养核表面都有微丝或肌球蛋白存在,肌球蛋白有多种异构体,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肌球蛋白 I 参与精细胞与生殖细胞运动,而肌球蛋白 IV 和 V 与花粉管细胞器结合参与花粉管的伸长。因此 B 不对 C 对。
41 / 63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采用化学遗传学突变体筛选方法分析研究了细胞骨架参与的分子生物学调控网络在花粉管顶端生长中的作用。低浓度(0.8 或 1nM)抑制细胞骨架微丝聚合的化学分子 Latruculin B(LatB)处理花粉管时不影响野生型拟南芥花粉管的极性生长,但从 2403个 T-DNA 插入在成熟花粉表达基因的突变体株系中,他们发现了 184 株突变体的花粉管萌发和生长对低浓度 LatB 处理非常敏感,大部分突变体表现为 萌发比例的下降(147 株),其次为花粉管的膨大(20 株)及花粉管短(15 株)和花粉管的破裂(3 ) 株),最终自然会导致纯合突变体获得发育良好的种子比野生型少。他们根据这 184 个基因的假设性功能进行预测发现细胞骨架不仅在花粉管的极性生长过程中参与了信号转导调控途径、细胞壁的代谢修饰、物质分子及囊泡的转运及 actin 自身动态结构的组装,而且还发现了一些未被报导的分子生物学途径如染色体的结构及修饰,泛素化作用的蛋白都与细胞骨架存在
42 / 63
一定的关系。因此 D 也是对的。本题选 ACD。 参考文献:
细胞骨架参与花粉管极性生长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 by 李晖 , 2014,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博士学位论文 .
Transport Logistics in Pollen Tubes, Molecular Plant, 2013, 6, 1037.
Pollen tube cytoskeleto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J. Plant Growth Regul., 2001, 20, 113. Cytoskeletal organization and pollen tube growth, Trends Plant Sci., 1997, 2, 86.
Cytoplasmic connection of sperm cells to the pollen vegetative cell nucleus: potential roles of the malegerm unit revisited, J. Exp. Bot., 2011, 62, 1621.
The beginning of a seed: regulatory mechanisms of double fertilization, Front. Plant Sci., 2014, 5,Article 452.
三、 动物行为学、生态学 23 题 题 30 68.答案:C
解析:社会修饰行为(social grooming)是指社会性动物(包括人类)清洁或维护彼此的身体或外观的一类行为。这是一种主要的社会行为,可以加强社会结构、家庭联系或建立关系。在某些物种中,这也是解决冲突、达成和解的一种手段。通常,两个个体之间的梳理行为是社会修饰行为的一个典型代表,并可能充当求偶、配对行为或性交前行为。典型的共同梳理行为包括昆虫(去除体内的异物,如蜜蜂通过此行为去除翅膀和身体前端的灰尘和花粉),蝙蝠(如吸血蝙蝠,这种蝙蝠面临较高的寄生虫感染,故他们的种群中存在明显的清洁行为和食物返流行为),鸟类(典型例子如乌鸦的社会安慰行为),马(帮助移除身体表面的寄生虫和其他污染物)和灵长类(最为典型,充当一种社会安慰行为,可以建立和维护联盟,冲突后和解,减少紧张和压力,交换食物、性、卫生等资源,去除寄生虫和污垢,保持皮毛整洁,同时也与催产素的释放有一定相关性。)由上可见,修饰行为是社会行为,发生在同种个体之间,AB 描述的不是;而 D 是攻击行为,因此选 C。 69.答案:B
解析:李商隐这首诗的意思是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其中关于物候的第一句征雁体现了大雁的季节性迁徙行为,一般在北方秋季发生南迁。而蝉不是冬眠,是成虫在入冬前死去,冬天已经挂了。因此本题选 B。 70.答案:C
解析:AB 为雌激素,D 为孕激素。在雌性脊椎动物中,雌激素可以促进雌性附性器官成熟及第二性征出现,并维持正常性欲及生殖功能;在哺乳动物,还可使排卵后的滤泡变为黄体,并能分泌黄体激素,具有控制妊娠、哺乳的功能;而孕激素引起的一系列下游效应主要是为妊娠做准备。 雌激素可促进雌性发情行为(需要少量的孕激素),二者对繁殖活动的影响比较如下:
胰岛素是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时可以促进糖原、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但与繁殖行为无关。 71.答案:B
解析:所谓近因即直接决定个体的繁殖、生存、扩散和迁移的生态因子;远因则是间接作用,只是近因发挥其调节功能的进化上的基础,而严格意义上说,食物因素是几乎所有行为及生理生态特征的远因。动物迁移活动的开始对光周期比对温度更敏感,而对食物资源不敏感,那么光周期是相对的近因,温度是相对的远因,而最终的远因则可能是食物短缺。因为启动迁徙的直接近因(被形象称为扳机“trigger”)应为能直接反映环境特征且周期性稳定变化的因素,而温度变化不稳定,规律不严格,所以光周期最终成为了进化稳定的直接近因;而远因可能是进化原因,即当前环境的食物、气候或其他资源不适合,繁殖需要或自然选择机制导致了季节性迁徙行为的产生。因此本题选 B。
43 / 63
72.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发育到成熟阶段时,系统处于稳定状态;能量的流入量等于流出量,总生产量等于群落呼吸量,P/R 趋近于 1,净生产量相对下降最终降为零;个体生活史变长且复杂,竞争性 K 选择物种为主,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演替后期矿质循环越来越封闭,因此 C 不对。
73.答案:A
解析:相对多度指群落中某一物种的多度占所有物种的多度之和的百分比,即相对多度(%)=100×某个种的个体数/所有种的总个数,用来表示群落中某一物种的多度占所有物种的多度之和的百分比,亦可理解为某物种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百分比。雨林系统中能提供的总能量是有限的,因此可支撑的个体数目自然是生物量越小的啮齿动物越多,因此相对多度较高的是 A。
44 / 6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