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答案:A 解析:Smith(1953)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dependent factors)和非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independent factors)两大类。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大小随着种群密度而改变,属于密度制约因子,有调节种群数量,维持种群平衡的作用,如食物、天敌和传染病等;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大小并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属于非密度制约因子,对种群密度不能起调节作用,如温度、降水和天气变化等。本题中 A 为非密度制约,BCD 均为密度制约。 75.答案:D
解析:婚配包括:异性间 相互识别,配偶的数目,配偶持续时间及对后代的抚育等。婚配中的投资比例:为雌性>雄性(数量少但富含营养物的卵)。高等动物中婚配关系一般为:雌性是限制者,雄性为被限制者。最常见的婚配制度为:“一雄多雌(多配偶制)” 进化到“一雄一雌(单配偶制)”。婚配制度主要受资源(尤其是食物)的丰盛程度和个体对配偶的控制能力影响,因此既有内在因素作用,也与生态因素相关。分布均匀的高质量资源有利于单配制的形成,而分布不均的优质资源利于一雄多雌的多配制,恶劣的资源与环境往往导致一雌多雄的多配制。因此 D 不对。 76.答案:BC
解析: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简称 IUCN,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全球性环保组织,也是自然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唯一作为联合国大会永久观察员的国际组织。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则是一个衡量全球主要物种生存状况和受威胁情况的清单,将物种的濒危等级划分为 7 个等级,由高到低分别为灭绝(Extinct/EX)、野外灭绝(Extinct in the Wild/EW)、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CR)、濒危(Endangered/EN)、易危(Vulnerable/VU)、近危(Near Threatened/NT)、无危(Least Concern/LC)以及数据缺乏(Data Deficient/DD)。其中极危、濒危和易危物种又被统称为受威胁物种。评判一个物种是否濒危时,IUCN 主要依据五项指标:种群成熟个体数是否达到 250 只以上、分布区或占有区是否低于 5000 平方公里、过去十年或者三个世代内种群持续减少、今后五个世代灭绝风险是否超过 20%。“这五个标准中只要有一个符合,就可以被列为濒危物种。”IUCN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数据,大熊猫的野生种群数量、栖息地等指标已 经全部“超标”,因此正式宣布将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由“濒危”降为“易危”。
大熊猫受威胁程度降级的依据,是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野生种群数量、栖息地面积变化趋势。IUCN 认为大熊猫不再濒危,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当前和过去大熊猫保护工作的肯定。但从目前来看,大熊猫所受的威胁仍然不可忽视。如果保护工作出现怠慢和松懈,大熊猫种群和栖息地都将遭到不可逆的损失和破坏,已取得的保护成果会很快丧失,特别是部分局域小种群随时可能灭绝。 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45 / 63
一是栖息地破碎化仍是威胁其生存的主要因素,部分局域种群仍面临生存风险。大熊猫仅分布于川、陕、甘三省的狭窄地区,由于自然隔离和人为干扰等因素影响,大熊猫野外种群被分割成 33 个局域种群。个体数量小于 30 只、具有灭绝风险的种群有 22 个,个体数量小于 10 只、具有高度灭绝风险的局域种群有 18 个。
二是种群交流状况有待改善。受栖息地破碎化影响,大熊猫局域种群基因交流受阻。加之地域和管理体制的影响,各大熊猫圈养单位圈养个体间的基因交流不足。需进一步加强大熊猫基因交流,以保持整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维持种群生存活力。
三是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未来大熊猫赖以生存的竹林中有三分之一可能会消失,将对大熊猫的生存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四是部分大熊猫分布区存在保护经费投入不足、一线工作人员专业技能普遍偏低等情况,严重影响了大熊猫保护成效,保护管理能力亟待提高。由此可见 BC 是对的,小种群多是高风险的表现,气候变暖影响竹子的生存更是不可忽视的威胁,因此选 BC。 参考链接:
http://www.iucnredlist.org/details/summary/712/0
77.答案:B
解析:K-对策者即进行 K 选择的生物,往往具有出生率低,寿命长,个体大,具有较完善的保护后代机制,一般扩散能力较弱等特点,即倾向于把有限的能量资源多投入于提高竞争能力上。r-对策者具有使种群增长率最大化的特征: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世代周期。往往死亡率高,但高 r 能使种群迅速恢复,高扩散能力使其迅速离开不利环境,有利于建立新的种群和形成新的物种。K-对策者的捕食压力小,繁殖能力低,趋向于高存活,生长速率较慢,故选 B 项。
46 / 63
78.答案:D
解析:从细菌到鲸鱼和红杉,生物有机体大小与世代时间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这种正相关关系可能是由于寿命与单位体重的总代谢活动成反比,以及由于生物体越小,代谢活动水平越高这一事实所决定的。
因此高代谢率则内禀增长率大,生长速率块,世代周期短(寿命短),为 r 对策,故种群波动大,因此选 D。 实际上,Fenchel 证明了 r 和代谢率/单位体重与生物体大小的关系明显平行,两者都能分三组:单细胞、变温和恒温,每一步重要的进化,对一定大小生物的代谢率和 r 值都有增加。
47 / 63
参考文献:
Theoretical Ec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by May, 2007,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9.答案:B
解析:在同一地区内,生物的种类越丰富,物种间为了共同食物(营养)、生活空间或其他资源而出现的竞争越激烈,某一特定物种占有的实际生态位就可能越来越小。结果,在进化过程中,两个生态上很接近的物种向着占有不同的空间(栖息地分化)、吃不同食物(食性上的特化)、拥有不同的活动时间(时间分化)或其他生态习性上分化、以降低竞争的紧张度,从而使两种之间可能形成平衡而共存,这种现象称为生态位分化。 生态位分化主要有下列 5 种类型: 1. 栖息地分化(habitat differentiation):例如美国佐治亚盐沼的招潮蟹; 2. 领域地分化(territorial differentiation):例如,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海岸各种海鸟尽管食性和生殖周期几乎完全相同,但觅食地域各有不同;
3. 食性分化(feeding differentiation):食性分化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一些亲缘关系相近,栖息于同一生境的种类,食性不同。例如,栖息于夏威夷潮线下珊瑚礁的 8 种腹足类软体动物,各有各偏好的事物; 4. 生理分化(physiological differentiation):例如寄生在海龟大肠内的尖尾虫对氧和二氧化碳的需要不同,也就是无氧呼吸和 PH 值的适应性不一样; 5. 体型分化(body-size differentiation):体型大的动物需要的能量就多,但遭遇敌害的机会也多,而体型小的动物需要的能量少,相对的,比较容易逃避捕食者。相互干涉性竞争(interference competition):不光竞争生活资源而且直接干扰别种的生存和繁殖,冬令营讲过,与题干不符合。
就本题而言,A 明显不合适,C 因为食物分化不是一个生态学名词,就算是食性分化,那题干已经给出取食同种植
48 / 6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