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1 绪论
易数据的来源,可采用联合国统计署的贸易数据库(UNCOMTRADE)。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中的SITC分类,将SITC 第7类商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定义为机电产品,从数据库中提取该类数据并进行计算分析。
规范分析法。在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研究基础上,找寻影响中日双边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基本因素,分析我国在与日本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中的基本情况,然后进一步结合当今中日双边贸易的发展现状和特征,有针对性的提出促进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相关对策。
1.3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第一,研究内容的深入、细化。多数中日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文献集中在整体产业或者说制造业,较少涉及到机电产品这一特定范畴。本文则深入、细致研究了中日SITC第7类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并选取贸易程度最高的20种SITC四位数产品进行详细分析。
第二,选取多种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进行衡量,包括静态的GL指数,以及MIIT指数。全面的分析两国机电产品贸易状况。
第三,尝试新的分析方法。运用GHM测算法对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形式进行了判定。该方法目前在国内的应用还不太多见。该方法能够进一步将产业内贸易区分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因此能够更好地反映中日双边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特点。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数据的获取上。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为联合国统计署的贸易数据库(UNCOMTRADE)、中国海关、商务部和中国统计年鉴,主要都是中国方面的数据,对于日本方面的数据不易得到。此外,在涉及产业内贸易结构相关计算时,进出口商品的单位价值需要用到进出口商品的数量或者重量,但是由于一些统计上的原因,某些年份的数量或者重量数据缺失,因此本文忽略了这些部分的数据,这对于论文的严谨性有所影响。
3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2 理论综述
2 理论综述
2.1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1.1 国外研究现状
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许多西方学者便开始了对产业内贸易最初的研究。在1961年,林德首先提出偏好相似理论,指出消费者偏好具有多样性,在消费层次结构上也存在着重叠现象,一国出口某种产品同时又进口同种产品是很正常的现象[5]。并且国家之间经济发展水平越是相似,则它们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程度也就越高。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赫尔普曼、克鲁格曼等一大批经济学家开始探究产业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他们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提出了一种不同与传统比较优势贸易理论的全新视角来解释产业内贸易[6]。1975年,格鲁贝尔和劳埃德提出了GL指数,该指数迄今为止仍是最广泛使用的产业内贸易度量方法,他们提出规模经济、产品异质性以及需求偏好相似是产业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 1979年,克鲁格曼提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模型,并且在1981年通过构建理论模型,进一步证实了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上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产业内贸易理论也得到重大发展,新的模型不断得以涌现。此外,各国贸易数据的统计的日益完善,各种计量方法也得到不断发展,使得产业内贸易的经验研究也进入一个崭新时期。布兰德和克鲁格曼建立双头垄断下的产业内贸易模型,指出双头垄断比垄断对社会造成的扭曲要小,因为虽然多支出了成本,但引入了竞争,它所能带来的社会效益会更大。兰卡斯特和赫尔普曼在垄断竞争的条件下对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进行了改造,证明产业内贸易能使消费者获得他们更理想的产品[7, 8]。
2.1.2 国内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加入WTO后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日益增强,对于西方贸易理论的研究越来越显得极具现实意义和针对性,也对当今国内经济更有指导意义。但是,最初的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是基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相似产品的贸易,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资源禀赋和技术水平差距较大的,更多的应该是产业间贸易,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便是这样认为的。但是纵观近年来国际贸易发展状况,不少发展中国家产业内贸易开始逐步兴盛,其在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呈加速上升趋势,所以产业内贸易在国家经济中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国内,对产业内贸易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研究
4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2 理论综述
的文献还不多见,研究人员也还不多,当前国内文献仍以介绍和评价为主,整体研究状况还较落后。
樊辉(2005)我国与东亚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引力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我国与另一国家的产业内贸易状况与我国贸易伙伴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我国与贸易伙伴国的距离(DIST)、贸易伙伴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P)、我国与贸易伙伴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绝对差异(DGDP)及贸易伙伴国对我国的直接投资(FDI)这五个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产业内贸易额与伙伴国的GDP、GDPP、FDI成正比,与DIST、DGDP成反比[9]。
林琳(2005)认为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分为两类,国家特征因素和产业特征因素;国家特征因素包括各国人均收入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现有和潜在的市场容量、地理区位和一体化程度等;产业特征因素包括产品差异化程度、规模经济、进入壁垒以及国际直接投资等;同时分析得出产业内贸易可以提高国家福利、降低结构调整成本、促进经济增长,并会影响国际的贸易政策[10]。
李汉军(2006)通过对1992-2004年中日HS分类标准下各类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核算发现,中日初级原料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都不高;纺织服装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相对比较稳定,有下降趋势,但仍然是典型的产业间贸易;机械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表现为入超式的产业内贸易;通过对中日双边产业内贸易产生原因的分析,发现双边产业内贸易主要体现在入超的产品上,并且以垂直型的产业内贸易为主[11]。
项义军、于飞(2009)对中日2003-2007年SITC 10大类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日产业内贸易趋势正在逐步增强,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制造业领域,且主要还是以低技术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通过对发展趋势的分析可以发现,中日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在缓慢上升中,说明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在逐步加强;利用GHM测算法对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可以看出中日制成品产业内贸易还是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12]。
2.2 产业内贸易理论基础
2.2.1 产业内贸易相关理论
经典的古典与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各国之间生产不同产品生产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即国家之间发生贸易活动的根源在于各国不同产品生产方面的差异,包括李嘉图模型提出的技术的差异和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提出的固有的资源禀赋的差异。按照这些经典理论,两个国家之间的技术差异和资源禀赋的差异
5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2 理论综述
越大,那么两国之间的货物贸易额也应该越大,如果两个国家的技术水平相近,资源禀赋差异很小,那么两国之间的贸易额也就会比较小。这种,由于各国之间技术或资源禀赋差异导致的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即为产业间贸易。
随着经济不断向前发展,许多发达工业化国家在出口工业产品的基础上,也同时进口大量相似的工业产品。也就是说,在同一行业内,许多国家出现了即进口又出口的现象,打破了传统工业国家通过进口初级产品进行加工制造转而出口工业产品的经济模式。例如上世纪中叶,美国每年有大量的汽车出口,但同时也会从日本、德国、韩国等地大量的进口汽车。这种国家之间即进口又出口同一类产品的贸易模式被称为产业内贸易。
2.2.2 产业内贸易度量方法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理论文献,发现目前常用的用与度量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GL指数
经济学家通常采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一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这一指数最初便是有格鲁贝尔和劳埃德(Grubel,Lloyd)通过对产业内贸易系统研究而提出的,因此产业内贸易指数也被称为GL指数,该指数也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用于度量产业内贸易的方法。具体GL指数公式如下:
GL?1?X?M?100%
X?M其中X和M分别代表一个产业(或者同类产品)的出口价值和进口价值。GL值介于0和1之间,如果该国只进口或只出口该产品,那么GL=0,即不存在产业内贸易。如果GL>0,意味着该国同时进口和出口这一产业的产品,有产业内贸易。GL的值越大,表示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当进口与出口的价值相等时,即X—M=0,GL=1。当然,GL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一个产业或者产品,产业或产品定义的越宽泛,GL的值就会越大,否则就比较小。
2. MII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
由于GL指数在测度产业内贸易水平时,它主要从静态角度测算了某一个时期内产业内贸易水平,而不能反映出动态的时间序列的变化。Bruelhart等学者相继提出了动态的边际产业内贸易(MIIT)的概念,用来测度一定时间跨度的贸易增量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并给出了相应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公式。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公式具体为:
MIIT?1??X??M?X??M?100%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