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多,装饰技法的不断成熟,写实性纹样的大量出现,到了明代时期几何纹样已经逐渐退出了曾经的装饰主体地位,很多只是作为瓷器的边饰出现在器物的口沿处,或是近足处,或是只是作为主题纹饰的陪衬。所以明朝时期绘有单纯抽象的几何纹样并不多见。但是从仅存的一些绘有几何纹样的器物来看有着构图饱满,绘制精细的特点。例如,明宣德时期的青花瓷罐(图3),上面绘有卷草纹和网格纹,绘制十分精细。腹部上下部分分别饰以相同的斜格网纹和直线交叉点状纹,线条极为细密,运笔也十分流畅。两个斜格网纹和直线交叉点状纹中间以填底留白的卷草纹相隔。近足处还饰以莲瓣纹,整个器罐看起来层次十分丰富,绘制十分精美。到了清代的时候,几何纹饰较明代略有增多,但比起明代时期的时候几何纹样装饰风格更加简洁洗练,例如清康熙时期的一个青花釉里红桃钮茶壶(图4),这个壶特别就在于它的壶的盖是个桃形盖,上面饰有四个釉里红的桃为钮。壶体就是饰有四层白色环形纹饰,蓝底白纹相衬,十分简洁醒目。
图3明宣德青花瓷 图4清康熙青花釉里红桃钮茶壶 (2)锦纹
采用织锦上的图案为纹饰的纹样就被称作锦纹。以各种几何图形连续构成,有菱形纹、龟背纹、八迭锦、十字锦、己字锦、桂花锦、古钱锦、云纹、水波、绣球等。繁密规整,华丽精致。但锦纹一般不作为主纹,多装饰在瓶、罐的肩部或碗、盘的口沿,或作为衬托主纹的地纹。元朝时期由于江南的丝织业十分兴旺发达,所以当时的的瓷器也受到当时织锦纹饰的影响。到了明清时期,锦纹尤其盛行。明代洪武、永乐、宣德时期的锦纹并不多见,但这三个时期锦纹装饰普遍都构图别致新颖、布局繁密、画工精细的特点。例如(图5)明永乐时期的一个青花花卉锦纹双耳扁瓶,瓶蒜头口,束颈,圆形扁腹。口肩连以对称的如意耳,腹两
侧正中各凸饰一乳钉双耳扁瓶地描金花卉纹瓶纹,璧形底足,无款识。瓶口边绘如意纹,腹部纹饰以六角星开光向四周伸展构成六边形锦式开光,开光内绘折枝花、缠枝花、朵花、团花、江崖海水等纹饰,足边绘朵梅纹一周。到了景泰年间,发现民窑的锦纹器物比较多,但勾线较为粗犷。到了嘉靖年间,“锦地纹较为常见,其绘画精湛细致超过前朝,特别是一些五彩器物的勾描极见功力。”如(图6)就是明嘉靖时期锦纹的一个典型的器物,明嘉靖五彩锦地开光花卉纹罐,此罐造型古朴敦实,色彩鲜艳热烈。肩部红彩留白绘缠枝菊花,花心稍点绿彩,腹部“人”字纹锦地开光绘各式花卉。此罐风格以红绿彩相搭配,充分展显出明代宫廷奢华的生活面貌。到了清代早期的时候,饰有锦纹的器物较少,但到了康熙时瓷器的装饰工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锦纹在瓷器装饰上的作用明显增强,不仅有绘画,还有模印、镂雕等装饰方法。
图5明永乐青花花卉锦纹双耳扁瓶 图6明嘉靖五彩锦地开光花卉纹罐 (3)如意纹和缨路纹
如意系指一种器物,柄端作手指形,用以搔痒,可如人意,因而得名。近代的如意,长不过一、二尺,其端多作芝形、云形,不过因其名吉祥,以供玩赏而己。如意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吉祥器物,多用于陈设,端多为心形、灵芝形、云纹形,描绘为如意形的纹饰,借喻为“称心如意”,通常和瓶、戟、罄、牡丹等其他纹饰一起共喻平安如意、吉庆如意和如意富贵等。明早期的如意纹饰不多见,明中期,饰有如意纹饰的器物才逐渐增多。清代饰有如意纹的器物也不多见,目前所见只有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器物,而且器物多以碗盘居多。如图7为清康
熙青花香草龙如意纹瓷碗,画片的题材十分传统---“香草龙”;绘画工艺细腻、画片布局合理、如意文饰的线条流畅。
图7如意纹瓷碗 图8明嘉靖青花璎珞纹罐 缨洛纹,缨洛原是把珠石用丝线编系成多层似脉络形的装饰品,多数做为观音、菩萨颈项或胸前的佩饰。最早见于元代人,入明后,为独立的纹样装饰瓷器。明清瓷器中的理洛纹,往往作为佛教、道教的象征纹饰。缨路纹在明代并不普及,除宣德器外,以景泰民窑器物较为常见,嘉靖年间时缨路纹饰器物渐多,纹饰中多饰以花卉纹。到了清代以康熙、乾隆饰有缨路纹的器物比较常见。康熙官窑五彩缨路纹饰的色彩清丽,画工精细,比起同时期民窑的缨路纹饰器物有很大的不同。
(4)八宝纹
八宝纹又称八吉祥纹,是一种典型的宗教纹样,瓷器佛教纹样,为藏传佛教象征吉祥的八件宝物为题材的纹饰。始见于元,流行于明、清。八宝为: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肠结,如(图9)为八宝纹盘。
法轮,即佛法的代称。指佛法具有传之久远的法力,辗转相传弘扬光大;螺为佛事活动使用的乐器之一,又称梵贝。八吉祥组合,以法螺之形,象征佛法所传之法音,妙音吉祥响彻世间;宝伞,喻佛法运转传播张弛自如,贯通无碍;白盖,形容佛法如神圣的华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广施慈悲,普惠众生;莲花,晓喻佛法圣洁,如莲之清新芳蕙,以沁心馨香,引导众生脱离污垢;宝瓶,喻佛法深厚坚强,聚福智圆满充足,如宝瓶般无散无漏;金鱼,喻佛法具有无限生机,如鱼游水中,自由自在,解脱劫难,游刃自如;盘肠结,又称无穷盘、幸运结。喻佛法的强大生命力,如无穷盘结样延绵往还,长承久传,无尽无休。
八宝纹常与莲花组成图案,作折枝莲或缠绕莲托起八宝的构图,也有以八宝捧团的图样。八宝纹始于元代,流行于明、清时期。八宝纹,一般多作为主题纹饰,也有饰在器腹肩部作为辅助纹饰的。明代除永乐甜白器上继续采用印花外,从宣德始则多彩绘,有青花、斗彩、五彩、绿地黄彩等品种,清代乾隆、嘉庆朝以粉彩器为多见,也有珐琅彩制品。明洪武时期,八宝纹并不多见,到了永乐时期八宝纹才成为一种比较常见的纹饰。到了宣德时期八宝纹饰器物就己经很多了,花纹排列有一定规律,构图十分严谨饱满,画法为双色填色,画工非常细致清晰,并且开始接轮、螺、盖、伞、花、鱼、瓶、结排列,如(图10)为明宣德时期的青花缠枝莲托八宝纹高足碗,近底处饰莲瓣纹,高圈足上饰卷草纹,八宝的绘画精细,法轮的火焰真实,法螺的结带飘逸。到了万历时期,斗彩八宝纹饰以简洁的布局,艳丽的色彩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到了清代,饰有八宝纹饰的器物极多,或单独使用,或与莲花相配合,或在八宝上面添加飘带为结带八宝,或以八宝为题材直接成型,具有非常浓郁的宗教色彩。一般来讲,雍正之前的八宝纹饰多以轮、螺、盖、伞、花、鱼、瓶、结为序,雍正时期皇帝与佛教僧侣有一些来往,故此时瓷器上的八宝纹饰增多了一些,而且画工精湛,表现手法十分丰富。乾隆时期的八宝顺序不固定,而且八宝纹器物也不断增多。
图9八宝纹盘 图10明青花缠枝莲八宝纹高足碗 (5)杂宝纹
杂宝的本意为诸色珍宝,主要由佛教法器,民间宝物以及寓意吉祥的器物组成,因为所采用的宝物很杂,所以故称为杂宝纹。元代杂宝纹大致包含有双角、双钱、银锭、犀角、火轮、火珠、火焰、法螺、珊瑚等。双角系指犀角。银锭,就是白银,象征着财富;火焰为物体燃烧时所发的炽热的光;火轮,系指太阳;火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