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进步和发展要受制于政治、经济因素和自身成长发展的特殊规律,其基本问题(关系):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2)知识与能力 (3)分科与综合
(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简述现代教育的一般特点。(结合、普及、形式、终身、现代化、通才)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教育的广泛普及和普及年限的逐步延长。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强制实施了义务教育,并以法律的形式贯彻执行,保证所有适龄儿童的受教育权利。 (3)教育的形式多样化。
(4)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共同特征。为了适应科技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需要,终身教育的理念应运而生。终身教育认为,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5)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的现代化。 (6)现代教育追求通才教育、全才教育。
简述传统教育派和现代教育派各自的“三中心”主张。
(一)传统教育三中心由赫尔巴特提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二)现代教育三中心由杜威提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试论作为“教的主体”的教育者与作为“学的主体”的受教育者之间的联系。
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分别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共同存在于统一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二者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密切联系。这种复杂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为活动的主客体。在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活动的承担者,受教育者是教育者认识、教导和塑造的对象,是教的客体;在学的活动中,受教育者是活动的主体,而教育者成为其学习的对象或客体,教育者的人格精神、行为模式、知识技能等都成为受教育者学习的内容。
(2)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着共同的活动对象,即教育内容。(教与学)教育者具体研究、处理、教授教育内容,使之为受教育者更好地把握或吸纳;而受教育者则学习、理解和掌握教育内容,使之内化于心,发展自身素质。
(3)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着共同的活动目的,即发展受教育者的素质。无论是教的活动还是学的活动,其基本目的是发展受教育者的素质,进而满足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此可知,在教育活动中,虽然作为“教的主体”的教育者与作为“学的主体”的受教育者各自所承担的任务不同,但是,他们都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开展者,二者联合构成教育活动的主体。
2.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是: (对自己、对学生)
(1)师德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起保证和推动作用,使教师保持良好的从业心态;
(2)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直接的示范,对于养成良好品德处在关键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
(3)师德修养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是:(对事业、对学生、对同志、对自己)
(1)对事业无私奉献。教育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我们要加强对教师的教育,使他们能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2)对学生真诚热爱。热爱学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非常重要的前提,只有教师真诚无私地爱学生,才能把教育工作做好。 (3)对同志团结协作。
(4)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以此来影响和感染学生。
简述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个别过程和特点也具有一定的顺序,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 (2)个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和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个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
(4)个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的身心发展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研究个体的差异性对做好困材施教工作非常重要。 (5)个人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简述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体现在:
(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保证。
(2)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目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教育的目的也不相同。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手段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前进,从而适应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4)生产力发展影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5)生产力发展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任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都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是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程度。
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原因是
(1)教育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教育按照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学校教育按照教育目的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加速个体的发展速度。
(3)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学校按照教育的要求,将学生高度组织在一起统一授课,保证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不受或少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
(4)教育可以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学校教育有助于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学校教育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表现与发展,同时,学校集体中的每个成员也都能从其他人身上吸取闪光点,丰富自己的个性。
(5)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因素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
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有哪些?
教师的任务、角色和劳动特点决定教师素质的特殊性。 教师基本素质包括
(1)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理论的武装和现代教育思想观念的树立。 (2)职业道德素质。包括:对事业,无私奉献;对学生,真诚热爱;对同志,团结协作;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3)科学文化素质。包括:扎实地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较为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文化科学发展史的知识;对文化科学的新发展、新成果有所了解。 (4)教育理论素质。包括: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树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掌握教育规律。
(5)教育能力素质。包括:了解学生及同学生交流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6)身体心理素质。有充沛的体力,健康的意识和习惯。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具有认知过程的良好心理品质;情感意志过程的心理表现;良好个性心理特征。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方面发展的社会注意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本精神:1)坚持政治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坚持脑力与体力的和谐发展
3)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包括1)认识的间接性2)认识的交往性3)认识的教育性4)有领导的认识
试述当代教育民主化的表现。
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简述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1)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简述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1)道德品质教育;(2)政治教育;(3)思想教育;(4)心理健康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