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也是人,医生也是人
——如何做一名好医生
我们都知道,医生是一种良心事业,绝不是一种生意。我们每天担心病人病情,用心断症下药,苦心对患者和家属解说病情。难道这些还不够吗?为什么社会上个别媒体和患者还是对我们诸多不满?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做一名好医生?
林巧稚说:“医学不是修理机器,而是面对着活生生的人。”身为医生最重要的主题就是:我们医的是“病人”,而不只是“病”。所以我觉得作为医生,首先应该真正了解病人的感受。仅仅只是“同情”是不够的,双方应该“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前者只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就可以,后者要求我们作为医生站在患者的角度,真正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努力了解对方的感受。临床工作多年,看得多了,做得多了,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疾病渐渐麻木。比如小小的落枕,往往只是机械地给病人开些相应的治疗,有时候见到病人做针灸或推拿时不能坚持,心里不免觉得他们娇气。直到有一次我自己落枕,这才真正体会到那种疼痛的滋味,平常太过轻而易举的翻身,这时候变得苦不堪言,几欲落泪;回想自己以前的态度,甚觉不该。不管怎样简单如何平常的疾病,作为医生都应该全力以赴地为病人解除病痛,并且舒缓他们的紧张。《妙手仁心》是一部有关医务人员的香港电视剧,脑外科医生程至美是学术界权威,在某次手术急救而患者最终死亡后,懊恼自己的无能无力,竟欲图跳楼轻生。虽然是个别极端的例子,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在想:我作为医生,是否曾经如此全副身心的投入?做一个真正的好医生并不只是会诊断治病的名医,还要感受到病人的要求,体贴病人和家属的心情。
医生身临其境地对待病人,还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说病人听得懂的话。在忙碌的日常诊疗工作中,有时候对病人或家属多问几句就感到小题大做,要么托辞太忙没空解释,要么轻描淡写的一句带过。或者说些非常蹇涩的专业术语,自以为非常高明。那么医学常识的缺乏很容易让病人和家属惶恐不安,也很容易导致很多误会。日本医生春山茂雄写过一句话:“医生有三器——即开药、手术和话语三种。目前的医疗却只依赖开药和手术刀,其实,也可以凭借话语来进行治疗。”我们做医生不能忽略对病人、家属和社会的医学教育,要耐心的向病人或家属解释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检查和治疗的大致过程和可能发生的不适,使他们因为了解而祛除不安全感并建立康复的信心。我们不仅仅要治疗病人当下的疾病,还要对病人和家属做健康宣教,让他们懂得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这一点非常重要,有时候甚至比治疗本身更重要。
遇到疑难危重疾病,以科学的态度用病人和家属能听懂的话,让他们心安。有些病
人过高估计医生的能力,而一旦无法达到他们的期望时,他们就因为失望而愤怒。有些医生因病人和同行的推崇称颂,自以为是“超人”,而忘了医生也能力有限。《妙手仁心》中急诊科医生黎国柱在实习生面对抢救失败后的困惑时,说过一句话:“医生是人,不是神。”所以,医生应该承认“医生也是人”的事实,谦逊诚实地将自己按照经验所做的分析推测说明给病人和家属,对他们会有莫大的帮助。能够起死回生、妙手回春固然是最好的医生,但是医生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我们不能挽回生命或健康的时候,那么帮助病人和家属接受事实、得到平静,或者介绍他们寻求更加高明的医生、更加专业的医院。如果徒让病人和家属抱着与现实脱节的奢望,导致他们面对不幸的后果和沉重的负担,到底是对还是错?
就算“不差钱”,医生也要关切病人检查治疗的必要性。曾接诊了一位口眼歪斜的年轻病人,四肢活动自如,没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等一类的病史,在某三甲医院做了脑部核磁共振、心脏彩超、血流变学等等诸多检查,最后诊断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静滴了激素、脑蛋白水解物、口服了诸多中成药、西药等等,二十多天后因为症状无所缓解,听说针灸有效前来。在后来的针灸治疗过程中,病人说起自己月收入一千多点,这次生病等于白干了半年,而且在之前的诊疗过程中自己和家人都非常担心自己是否患有重大的疾病。我想,一个好的医生,可以在细心问诊和临床检查中了解病情,做出恰当的诊断和治疗,而不是过于依赖太多的仪器检查。科技的发达,使我们很多医生越来越倚重仪器检查,忽略了基本的病史收集和体格检查。还有越来越多的医患纠纷,使医生为了保护自己而多做一些检查多做一些治疗,所谓“防御性医疗行为”。我们应当细心询问病史和检查病人,减少不必要的检查或以最经济、痛苦最小的仪器检查来明确诊断,并给予安全有效的治疗。
经常会有病人感谢医生,这种受到感恩和欣赏,是做医生最大的乐趣。但我们最需要的是一个对医护人员尊重了解的制度。如果越来越多的动机纯正、用心善良的医生受到患者的质疑和责难,甚至遭到殴打和杀戮,令到越来越多的医生感慨万千、痛心不已之后决心不再仁心仁术,结果到底会怎样?我们都要好好深思。希望在“三打两建”中建立起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使医患彼此信任、互相关怀,扭转日益衰微的医患关系,那么我们的医疗品质也会大大的提高。
任 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