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本位的中高职衔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标准的研制
一、前言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产生于二次大战后。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与传统的职教教学模式相比,能力本位教育具有四方面的优势:①教学目标明确,且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②课程内容以职业分析为基础,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打破了僵化的学科课程体系;③重视学习者个别化学习,以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注重“学”而非注重“教”;④反馈及时,评价客观,为标准参照评价。 二、研究背景
为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从2009年开始,广东省探索开展“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对口自主招生”试点工作,试点规模逐年扩大,涉及的职业院校在校生已超过10万人。随着中高职衔接工作的快速推进,原有课程难以衔接的矛年启动了中高职衔接2013盾日益凸显,为此,广东省教育厅于
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省教育厅高中与中职教育处对项目研制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委托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负责项目的组织和协调。通过竞争性申报,从全省遴选出九个项目组,分别承担九个专业的标准研制工作。模具设计与制造作为各中高职院校招生规模大、企业人才需求量多的专业,成为了广东省首批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研制项目。与此同时,在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下,经过全体成员的努力,由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中山市建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与中山联合光电科技XX公司三方联合的项目组荣幸地承担了中高职衔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本文将重点阐述该教学标准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及研究内容。 三、项目研制 (一)人才供需调研
专业人才供需调研是整个项目的基础环节,只有全面掌握职业院校的人才供给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关系,才能有的放矢地研制出适用的专业教学标准,保障专业人才培养培养质量,为企业提供适用的专业技能人才。 1.调查问卷采样
通过采用问卷、访谈、座谈及文献研究法,完成对模具行业64家企业、12家中职、18家高职共计831份问卷的调查收集和整理工作。调查内容包括模具行业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相应的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知识及能力的要求、人才需求状况、.
资格、学生就业去向等面向行业企业的问题,及中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在校生、往届毕业生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实训条件、课程设置等相关信息。
2.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分析
根据调研问卷资料,详细分析模具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及校内培养过程,确定模具行业生产制造、技术管理等岗位群分布,厘清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中高职衔接凸显的矛盾等,并对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差异化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根据前期的调研结果,针对本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及其后期的岗位迁移状况,初步确定了中高职模具专业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中高职模具专业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如表1所示。 (二)职业能力分析
在前期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出模具行业中核心岗位的主要工作项目,分解不同工作项目所包含的工作任务,并进一步分析出每个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从而构建出关于“工作项目―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的职业能力体系。 1.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邀请从事模具设计、模具制造、生产管理等方面的企业高管召开职业能力分析研讨会,采用头脑风暴法、集体座谈法等研究方法,重点挖掘模具制造类企业中核心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同时采用访谈法和文献研究法,对人才供需中岗位群细分、毕业从而确定出模具制造类企业中模生职业生涯路径做了修正研究,
具设计、数控加工编程、工艺管理、模具生产管理、普通机械加工、数控机床操作、电加工机床操作及模具钳工等8个核心岗位及其相应的工作项目与工作任务,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模具设计” 工作岗位对应的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如表2所示。其他工作岗位的的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在此不再赘述。 2.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在确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主要工作项目及其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结合模具行业的工作性质与工作特点,梳理出本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并分别从社会能力、方法能力、职业意识等方面对各职业素养要素作进一步分析。其中“产品图抄画” 工作项目的职业能力分析情况如表3所示。其他工作项目的职业能力分析情况在此不再赘述。 3.专业岗位群及职业能力分布汇总
在前期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文献研究法,梳理出模具生产制造过程中8个核心岗位所涵盖的32个工作项目、139项工作任务及579项能力点。 (三)课程转化
课程转化是将前期专业调研成果与职业能力分析转换为教学标准的关键环节。通过邀请中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专家开展分析研讨,先后经历“确定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与能力对接”等3个步骤,完成了从职业能力转换为专业课程的对接过 程,为制订专业教学标准奠定坚实基础。.
1.确定培养目标 (1)总体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面向模具制造及其他机械制造企业,从事模具设计、数控加工编程、机床操作、模具钳工、工艺编制等生产和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2)分段培养目标 ①中职学段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面向模具制造及其他机械制造企业,能从事机床操作、模具钳工等工作,具备识读模具图样、操作模具加工设备、编制简单加工程序、装配模具等职业能力,具备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等职业素养,以及继续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