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见性」指的是什么?我们修行修的又是什么?以下是末学的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明心见性」何所指?
学佛之目的,自度而度他,自度第一步,在「明心见性」。
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什么?简单的说,最终是要利益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最后皆能走上菩提正道,见性成佛。若要做到如此,首先还得要做到「自度」才 行,「自度」而后才能「度他」,也就是说,先求自己的解脱,而后才能帮助他人解脱。而「明心见性」则为自己解脱的必要第一步。
「心」 与「性」在文字上,似乎是两个东西,简单而言,「性」是「体」,而心是「用」,「性」是我们的「本来」,也是宇宙万相的「本体」或「原动力」,「本体」起 了作用,就是「心」的范畴。没有「明心」就无以「见性」,而没有「见性」的「心」也不能算是「明心」,二者互为因果,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明心见性」简 单的解释起来,就是究明我们的「心」(本心)的形相与作用,而彻见领悟到我们生命与宇宙的「性」(本源),觉醒迷梦,了脱生死。
故「明心」与「见性」,看起来是两回事,而实际上,指的是同一件东西,就是要证到我们的「自性本
来」,而这个「本来」就是众生与宇宙的根本体,是个永恒不变 的实体。在经典里时时都有描述到,《心经》对其的描述最为简捷了当,即「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那个实体,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是「空」、 「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组合。「性空缘起」中的「性空」指的是它;「有为法、无为法」中的「无为法」也是它;「根本智、差别智」中的「根本 智」也是它;小乘「戒、定、慧」的「慧」是它,大乘「六度」中的「般若」也是它,一般所说的「真如」、「佛性」等等,皆是对其权宜方便的描述,名称虽异, 所指皆一。
般若道体,不二法门。
而这些都是文字语言上,所能的方便表达而已,表达的文字本身,也都是不够究竟的。由于众生大多执「有」,为了要破除众生对「有」的执着,故佛菩萨们时常将其 比方成「空」、「无为」或「无相」等说法,这也是不得已的对等分法,硬性将其对分成「空与有」、「有为与无为」、「有相与无相」、「能与所」等等,因为不 以此来说明,众生根本无法了解自己对「有」执着的另一面,而这另一面则是以「空」、「无相」、「无为」为表征的,其实这一面也不是究竟,只是权宜的说法而 已,亦不可执着。
实际上,这个如来「自性」,是个「不二法门」。 一切世间法正好与之相反,都是属于「二性」法的,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生、灭」「好、恶」「美、丑」 「大、小」「空、有」「阴、阳」「日出、日落」「花开、花谢」等等,都是「二性」的表征,是两极化的,有两极化的东西,都是相对的,相对的都不会是永恒 的,因为物极而必自反,故说世事是「无常」的,「无常」是会变去的。而「不二法门」的「自性」实体,是永恒不变的,是没有对立的,是合于中道的,是 「空」、是「有」、「非空」也「非有」、既是空也是有,是「无所在」、也是「无所不在」,是「无住」、却也包容一切。多说一个「无为」,实际上已经落于 「有为」,如果真能找到一个「中道」,那个「中道」一定也不是。因为它不是能以思考、逻辑分析可得到的结论,也不是修定中的任何境界。《金刚经》告诉我 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就是说,一切有相或可以想象思量的境界,都是虚妄的,都不是永恒的,若说有一个「无相」,那也只是个方便而已,因其与「有 相」还有对立的成份,有对立就非「不二法门」,就不是这「般若」实体。
因为文字逻辑的表达,还是有限有量的,以有限有量的东西,来表达无限无量的「般若」实体,是无法周圆的,但是不说,众生根本无从着手,说了又怕众生执着于文 字逻辑的表相,因此,佛陀传法四十九年,最后却说没有说过一个字,可见其用心实在良苦。佛陀的一切解说都是方便,有如指月之手,其意要我们看的是月亮,而 不是他的手,如果我们不能体会到他的苦口婆心,执着于区区文字本身的表相,就等于将其指月之手当成了月亮,舍本而逐了末,诚可叹哉!
本自圆成,不假外求。
这个「般若」实体,也就是我们的「自心本性」,自无始劫来,始终在那里,永恒存在,从未或离过,而且一切众生皆本自具足,无假外求,悟了道的人,只是返璞归 真而已,那里还有一个「道」可得,故《心经》说:「无智亦无得」。它不会因你修行而增加一点,也不会因你不修而减少一点,故说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的。严格说起来,「无有佛涅盘,亦无涅盘佛」,彻悟之人,一切归于平实,清楚了然,万物囊括一心,均在觉性之中,也无所谓佛果不果的了。
为什么它既是「本自具足」「本自圆成」的,我们凡夫却都无法体会到呢?佛陀在菩提树下彻悟之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