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了我们正确的答案:『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 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为什么不能「明心见性」呢?就是因为有「妄想」与「执着」,如果能将妄想与执着放下了,「心性」之本就自然显现了。然而, 如何能放下妄想与执着呢?道理可是一言难尽了,概言之,佛菩萨与祖师们所传下来的一切方便法门,也都是带领众生朝这个方向走的。
何以要「修持」?修的又是什么?
彻悟之人,无修无证。
既然我们的「自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修了,它也不会增长,不修,它也不会减少,这个「自性」与「修」或「不修」,没有直接的关系。难 道它真的是「无修无证」了吗?不也尽然。对一个彻悟成道的人,当然是「无修无证」,因为他已然到了家,也可以说是「无修而修、修而无修」,随时都与般若相 应着,无时不在定慧之中,烦恼不断而断,戒律无守而守,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从心所欲而不踰矩」。
如我凡夫,修个什么?
然而,对我们凡夫而言,如果「无修无证」的话,我们就永远到不了家,因为我们是无以直下菩提而当下彻悟的,自然还得从有修有证的方面做起,然而,
对「道体」 本身而言,根本没有修不修的问题。我们要「修」,又「修」个什么呢?以有修有证的方法,又如何能到达无修无证的圆果呢?一切修行的方法都是「有为法」,都 是方便,「有为」又如何能极至而「无为」呢?这些都是大问题,非作一番了解不可,否则,如果没有正确的见地,因地不真,果将遭到迂曲,盲修瞎练一番,还不 如「不修」得好。
修持第一必要,累积福德资粮。
小乘佛法所讲「戒、定、慧」中的「慧」,或大乘佛法所讲「六度」中的「般若」,是我们修持的目标,由于一般凡夫无法当下彻悟心性,所以还得靠有为作意的方便着手。先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做起,累积福德资粮,待功德具足了,同时还须在「禅定」上下功夫,「禅定」是「功夫」,并不是「般若」本体,但「般 若」也离不开「禅定」,「禅定」应该是修持中最重要的一环,一个未「悟」之人,即使把前面四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修得再好,如果 没有「禅定」的基础,也只能增长自己的福德而已,多半也只能到达人天之果,是无以圆满菩提的,若要「明心见性」,彻见根本智慧,则非得兼修「禅定」不可, 几乎旁无他途。以下再进一步解说。
禅定并非般若,般若不离禅定。
我们为什么不能「明心见性」,就是因为「妄想」不断、「执着」放不下的缘故,这些「妄想」、「执着」,由无始劫来,累积在我们的「心地」上,有如层层迭迭的 无数尘垢,把我们的自性光明给掩盖了,而「禅定」的功夫,就有如一把扫把,能有清扫的力量,能够把我们「心地」上的尘垢,逐渐清除,尘垢清除干净了,「明 心见性」的机会就大多了。然而,单单「禅定」修到了极至,是否能与「般若」画上等号?如果没有其它的因缘存在,其答案还是否定的,为什么?下面还会谈到。
修持「禅定」的方法很多,佛菩萨与祖师们,创出了无数的法门,以应运无数不同的众生,以期能助其在「禅定」的功夫上,能够达到「入流亡所」,进而「明心见性」。各个宗派的修行方法,着手处各有不同,但方向却是一致的,「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即此之谓也。
总而言之,不论禅、净、密、律各个法门,皆属「有为法」,有为即是方便,这些法门均须以「作意」入手,念佛、参禅、持咒、观想等等,都是「作意」,由于我们 妄想不断、执着顽固,这些法门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一妄想──念佛、参禅、持咒、观想等等,来
破除我们杂乱无章的妄想与执着,先让我们做到「制心一处」而统一 心念,做到了「一念万年、万年一念」,由「止」而得「定」,「定」深了,还得起「观」,否则,易入枯定或狂慧而入了魔。必须「止中有观」而「观中有止」,而「观」,则由「有觉有观」开始,进而「无觉有观」,然后「无觉无观」,再而人天合一,能所双亡,到此时,即使未「悟」,亦不远矣!
修净土的能做到「一心不乱」、「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参话头者能够生起「疑情」进而「疑团」,修安般法门的能做到了「心息相依」,这都是「禅定」功夫的展 现。我们凡夫的心是与妄想打成一片的,很难体验到「禅定」所带来的喜悦,所以,所有的法门,初步都在极力求「定」、求「空」,藉以破除我们对「有」的执 着。然而,一旦「禅定」功夫深了,达到了相当程度的「空」与「定」,发出了无比的禅悦,如果沉迷其境界之中,其后的岔路,就更难分辨了。
破「有」而谈「空」,「空」「定」亦执偏。
就是因为我们执「有」,所以须以「禅定」的「空」与「定」来破它,但到达了空与定,如果反而将「空」与「定」抓着不放,那就更糟了,执「有」如须弥山还容易 破除,而执「空」如芥子许,则万难破除了,因为这「空」与「定」,还是我们第六意识所勾画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