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我觉得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好好使用生命,另一种是白白糟蹋生命。怎么活都是活,为什么不选择好好使用它呢?
师:听了你的话,老师知道了你的选择。我们就先说到这儿,大家看这句话中的“糟蹋”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生:可以换成“浪费”。
师:把这个词换进去,读一读。 生:“我可以好好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浪费它。” 师:大家认为可以吗? 生:可以。
师:还可以换成什么? 生:可以换成“挥霍”。 生:“我可以好好使用它,也可以白地挥霍它。” 生:也可以换成“损害”。“我可以好好使用它,也可以白地损害它。” 师:同学们,在生活当中你见过哪些浪费生命,损害生命的现象? 生1:天天抽烟、喝酒,影响身体的健康,这是在糟蹋生命。
师:这两种习惯要不得,但是还有许多人热衷于它,这是在损害生命。 生2:还有人白白浪费时间,在路上又打又闹。 师:你的见解和鲁迅一样,他曾经说:“无端地浪费别人的时间,无益于……” 生:(自由说)图财害命。
师:那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呢? 生:也是在图财害命。
师:不,那是在“慢性自杀”。
生:我不认为有些人不遵守交通规则,也是在白白糟蹋生命。 师:准确地说,那是在危害生命。
生:现在有许多大学生天天去上网,不好好学习,有的甚至为了上网去偷钱,抢劫甚至干违法的事,这就是在糟蹋生命。
师:这不但是在糟蹋生命,还是在危害社会。生活中糟蹋生命的现象还有许许多多,我们说也说不完。通过读课文大家猜一猜作者杏林子可能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
生:我认为她会好好地使用自己的生命,因为她感受到了生命的珍贵。才不会白白糟蹋它,她写这篇文章,就给自己的上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课。
师:的确如此,文中处处都能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珍爱。 师:还是用这句话[多媒体出示:我( )好好地使用它,( )白白地糟蹋它。]请你在( )里填上合适的词表明作者的生命态度,谁会填? 生:我填的是:我(一定要)好好地使用它,(决不要)白白地糟蹋它。 师:大家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还可以怎样填?
生:我填的是:我(只能)好好地使用它,(不能)白白地糟蹋它。 师:大家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生:可以这样填:我(必须)好好地使用它,(不能)白白地糟蹋它。 师:大家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生:我是这样填的:我(应该)好好地使用它,(决不)白白地糟蹋它。 师:大家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那么,杏林子是怎样好好使用自己的生命呢?请大家听一听杏林子的故事。(多媒体出示杏林子不同时期的照片和著作,配背景音乐加旁白:“作家杏林子 本名刘侠,12岁的时候染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在长达50年的病痛煎熬中,她曾因病变而呼吸困难,一度有生命危险。轮椅上的杏林子在几乎无法执笔的情况下,凭着坚强的毅力在病痛中写下了四十多本著名的散文、小说、传记、剧本,被誉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她组织成立了“伊甸残障福利基金会,”致力于推动残障福利工作。她一生积极开朗,淡泊名利,富有爱心。她的作品洋溢着对生命的歌颂和热爱。她的一句名言是:“除了爱,我一无所有!”2003年杏林子不幸离开人世,家属遵照她的生前遗愿,把躯体捐献给医院,供“类风湿性关节炎”教学研究。”) 师:同学们已经听得入迷了,感动吗? 生:(自由说)感动。
师:说说看,杏林子创造出怎样的生命奇迹? 生:她的手都不能动了,但是还坚持写书。 师:手几乎无法执笔,但是还写了多少本书? 生:四十多本。
师:一个无法执笔的人写了这么厚的书,这是奇迹吗? 生:(自由说)是! 师:还有什么奇迹?
生:她不光写书,还成立了残障基金会,不但自己好好地活,还努力感染别人,提高别人的生命质量。这使我想起了一句名言“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改变生命的重量”,我认为杏林子不但改变了自己的生命重量,她的行为和作品也改变了别人的重量,这也是个奇迹。 师:自己身体残疾,不但没有拖累别人,反而…… 生:帮助他人。
师:唤醒他人对生命的热爱,这也是个奇迹。
生:她死后,把自己的躯体捐献给医院,研究这种病,她是不想让别人在得这种病,这也是个奇迹。 师:活着有价值,死后还要仍然要发挥价值,像杏林子这样的生命生活中还有许多,大家看。(多媒体出示张海迪的照片)这是谁? 生:张海迪。
师:读读她说的话。 生:(齐读)“人活着就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师:还有美国作家海伦凯勒。(出示) 生:(齐读)“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做是生命的最后一天那该多好啊!这就更能显示出生命的价值。” 师:感动中国人物——丛飞(多媒体出示) 生:(齐读)“假如给我生命,有一年我就奉献一年,有两年奉献两年……” 四、感悟生命,书写格言
师:这些都是平凡世界里的不平凡人物。那么,作为普通人,我们的生命该如何度过?你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又有哪些思考?请大家拿起笔,也像杏林子,张海迪那样,写一句关于生命的感悟。(学生写格言) 师:谁愿意把自己写的人生感悟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1:生命是一桩奇迹,它是伟大的,我们要善待生命,它虽然短暂,确可以创造奇迹。 师:说得真好,句句深刻,尤其是“善待生命”。(板书:善待)
生2:生命是短暂的,我要在这短暂的生命里多做有益的事,提高自己的生命价值。 生3:生命是属于自己的,我也要像杏林子那样,好好地使用自己的生命。 生4:只要人们好好使用生命,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师: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先交流到这儿。请同学们带着对生命的感悟,过好每一天。只要我们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就一定会创造出属于你自己的…… 生:(齐说)生命奇迹! 附: 板书设计
生命 生命
飞蛾求生
奇迹 瓜子生长 珍爱 尊重 善待 心脏跳动 【反思】 一、收获 1.以情激情
《生命 生命》是一篇短小精悍,情感真挚,饱含哲理的作品,文本要求教师要饱含深情 投入到教学中去。应该说,我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是真实的,用动情的朗读,用真实的人生感受在与学生对话。
在教师情感的作用下,学生很快进入文本视界,大大提高了阅读效率。学习进程中,当学生的认知与文本无法融合时,教师适时地为学生创设感人的学习情境,如:听心跳,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情感,从而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学生读书时,教师也成了学生伙伴,时而激发学生提问,时而发表见解,时而示范朗读……无论教师从事哪种学习活动,都是真实的,投入的,只有教师有了真情,学生的情感才容易外显出来。 2.有效的指导
本课的指导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朗读指导,二是如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朗读指导体现出层次性,即:正确、流利、有感情。这里第三层次是最难达到的。教师首先给学生空间,让其自读自悟,在些基础上,创设一定的朗读情境,丰富学生的体验,唤醒内心深处的感受,最后在师生互动朗读中共同提高。
对于难理解的句子,教师难选准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结合点,做层层剥笋式的训练。如:对“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句的教学(见教学实录)这里的指导主要体现在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换词和结合生活实际去理解。还有对文本主题的理解,教师巧妙地在此处引入杏林子的故事,有效整合课程资源,深入体会“生命是奇迹”这句话的真正内含,为升华学生的认知提供必要的帮助。 二、问题
1.对教学细节关注不够
教学实录中有所体现,教师读名言,提问题时,第二个学生提出“作者为什么用‘一桩’形容生命?”教师对此问题,只做简单说明,可以说是敷衍就过去了。课后,我对此做了深刻的反思。这一教学行为折射出我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课堂上,还没有真正或者说是完全去关注学生的需求,脑中还在想着教案。如果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我就不会因出现预设之外的问题而着急,相反,会为出现始料不急的问题而高兴,因为问题来自学生,哪怕问题很简单,因为这是学生的需要的。 2.课堂调控不够灵活
本课教学时间比较紧张,结尾处请学生写对生命感悟的名言时间已经不够,教师没能根据情况及时地做出调整,显出教师教育机智不灵活。 【评析】
这是一节反璞归真,回归常态的语文课。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一、教学环节简明
本课张老师以名言导入新课,在师生交流名人名言的活动中,以质疑的形式提出了本课的教学主线,即“为什么说生命本身是奇迹?”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是以读和悟为主,突出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建构了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
教师重视对学生读书活动的指导,有层次,有计划地落实“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的要求。舍得在读书上花费时间,恳于在指导读书上下大力气。 二、教学方法有效
教师主要质疑问难、情境体验、读写结合三种教学方法。质疑问难提出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在读、悟、议的活动中体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 在读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听心跳声),感受生命,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对生命的独特感受,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入、个性化的解读,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升华文本的空间,引导学生写一写感悟生命的格言,尽管语言稚嫩,却意味深长,读书是
学生对文本吸收,是对经验的构建,写作是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是学习的收获。以说名言开始学习活动,以写名言结束学习活动,首尾连贯。 三、活用课程资源
本课教学体现了教师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是准确的、深刻的,教师能够抓住文本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的结合点设计教学,科学地把点放大,层层剥笋,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品读、感悟、提高。(如:对“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的教学。见教学实录)
其次,教师能够科学地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源。本课主要有两处:一是杏林子的名言,二是杏林子的生评主要事迹。这两个资源都是有益的,必要的,前者为寻找教学主线提供了依据,后者为深化文本,体会“生命是奇迹”推波助澜。 当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本课教学中还有一些问题,尤其是教师对课堂的细节还关注得不够,有些地方的处理斧凿的痕迹过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