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核舟记》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句式。
2.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究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4.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预 习 案
自学指导:1.自学课文,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与课前预习,把握课文大意; (2)圈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解决个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2)通过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译;
(3)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字多义现象。 Ⅰ、教材助读 一、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散文家。其父魏大中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书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入狱。魏学洢为此微服易姓,进入京都,藏在朋友家多方设法营救父亲。但营救无果,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的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明崇祯初年曾诏旌他为孝子。他一生未官,生前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8卷)。该篇选自清代张潮选辑的《虞初新志》。 二、《虞初新志》
《虞初新志》是小说集,清朝涨潮编辑,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文言短篇,并附有评语。少数作品对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有所反映。虞初,西汉小说家。传作通俗小说《周说》943篇,旧称小说之祖,后世常以其名作为笔记小说的代表。 Ⅱ、预习自测
一、朗读课文,给课文中的生字词注音。 器皿 罔不因势象形 贻余
八分有奇 二黍许 篛篷 多髯 石青糁之 不属 诎右臂 椎髻 舟楫 篆 衣褶 两膝 峨冠 二.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通假字
①为字共三十有四 ( )
②诎右臂支船 ( ) ③左手倚一衡木 ( ) (2)一词多义
奇: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
15
有: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 为:①为宫室、器皿、人物 ( )
②中轩敞者为舱 ( ) 端:①东坡右手执卷端 ( )
②其人视端容寂 ( ) 而: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
②启窗而观 ( ) ③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 之:①径寸之木 ( )
②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 其:①其两膝相比者 ( )
②其人视端容寂 ( ) (3)同义词
①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
( )
②珠可历历数也——钩划了了( ) ....③若啸呼状——若听茶声然( ) ..三、口头翻译课文 四、用原文填空
1.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 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3.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突出王叔远是“奇巧人”,有不同凡响的雕刻技艺。 4.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5.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
Ⅲ、信息链接
一. 课文分说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先写船中间的船舱部分,叙述它的窗子数量、位置,特别点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苏轼的《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左窗扇刻的是《前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题。 二、全文结构特点:
16
三、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核舟记》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真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技巧。 从对象看,《桃花源记》记的是事,是记叙文;而《核舟记》记的是工艺品,是说明文。
从语言看,《桃花源记》多用描写;而《核舟记》则多用说明。 四.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列数字:“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核舟体积有多大,长有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东西,都各有其数,读来一目了然。
作比较:“通计一舟??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与“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
探 究 案 一、第一段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匠师技艺高超的?
二、第二段雕刻者为什么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三、1.第三段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是谁?为什么?
17
2.、船头仨人的神态有何不同?哪些描写突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四、第四段描写舟子的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舟尾横卧一楫”,暗示小舟处于什么状态?
五、文章第六段结尾,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三、拓展延伸
1.找出文中的数词并,探究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1)长约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头坐三人。(4)横卧一楫。(5)为字共三十有四。(6)苏、黄共阅一手卷。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也就是说,数词+名词。而现代汉语中则有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形式。 2.解释上面句中数量词。
一( )手卷 一( )人 一( )桌 一( )椅 篆章一( ) 一( )舟 为人五( ) 为窗八( )
24 《大道之行也》
学习目标 1.以诵读为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背得快。
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