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专题复习
病句修改专题
【考试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对“病句修改”这部分要求“辨析并修改病句”,并且明确规定了病句的6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这一要求实际上包含了两个内容:一是辨析病句,一是修改病句。 辨析病句,是对病句的识别和分析,是修改病句的前提。只有辨析清楚,才有可能对症下药,对病句进行正确的修改。对辨析病句的考查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修改病句,是辨析病句的最终目的。在考试中,对修改病句的考查更多的是采用主观性试题,要求考生自己动笔修改。
【考点解析】
考点一:语序不当
①句子成分次序不当 ②词序不当 ③分句次序不当 ④主客体颠倒 例1.公园新设了两个由英国援建的游乐项目。
解析:本句定语的顺序不当。正确语序应该是:公园新设了由英国援建的两个游乐项目。“由英国援建的”,为领属性短语;“两个”,为数量短语。根据多个定语须按照“领属性短语>数量短语>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名词性短语”的顺序将原句改为“公园新设了由英国援建的两个游乐项目”。 例2.他把红烧肉没有做好。
解析:本句状语的顺序不当。正确的语序是:他没有把红烧肉做好。“把”字结构做状语时,要放在否定词后面。 例3.我们要善于及时解决并发现问题。
解析:词序不当。“解决”和“发现”这两个词语之间,首先应该是“发现”,先发现才能“解决”。因此,正确的语序应该是“我们要善于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例4.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
解析: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在复句中,前后两个分句主语一致时,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后面;不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面。这句话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如果他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
例5.同学们十分钦佩王老师,因为她不仅品德高尚,而且课讲得好。 解析:复句分句颠倒。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因为她不仅课讲得好,而且品德高尚”。
1
小学语文专题复习
例6.他从小熟读《西游记》,“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对他太熟悉了。 解析:主客体颠倒。应该把“对”提到“这里”前面。
考点二:搭配不当
①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②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③附加成分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④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⑤一面两面搭配不当 ⑥关联词搭配不当 例1.他一进教室,同学们的眼睛都集中到他的身上。
解析:主谓搭配不当。“眼睛”不能“集中”,应将“眼睛”改为“目光”。 例2.他穿着一件灰色上衣和一顶蓝布帽子。
解析:动宾搭配不当。“穿着”上衣可以,“穿着”“帽子”就不妥当了。 例3.我们有一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造不出来?
解析:定语中心词搭配不当。“聪明能干的”不能修饰“手”。 例4.在他旁边,横眉立目地站着两个持枪卫兵。
解析:状语中心词搭配不当。“横眉立目”不能修饰“站”。 例5.在这次考试中能否取得好成绩,关键在于刻苦用功。
解析:一面两面搭配不当。前面“能否”着眼于两个方面,后面却只从“刻苦用功”一方面说,显然就不合适了。 例6.秋天的南京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解析:主语宾语搭配不当。“南京”不能是“季节”,此句可以改变主语,也可以改变宾语。
例7.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是能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解析: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删除“能否”。
例8.我们小学生如果缺乏创新精神,也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解析:关联词搭配不当,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如果”后应该接“就”,而不是“也”。
考点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①残缺:缺主、谓、宾语;缺必要的修饰成分,附加成分。 ②赘余:主、谓、宾语多余;修饰成分,附加成分多余。
例1.经过王老师的耐心解释,使我明白了这道题的正确解法。
解析:主语残缺。多用了一个介词“经过”,使得原句主语变成了状语,造成主语残缺,因此原句只需删除“经过”或“使”即可。 例2.江宁区政府严肃处理水泥厂擅自提价。
解析:宾语残缺,句中“处理”后没有宾语,因在“擅自提价”的后面加上“的行为”,这样句子就通顺了。
例3.第二十九届运动会上,我国体育健儿顽强拼搏的精神。
解析:谓语残缺。句子的宾语为“精神”,原句中没有与“精神”所对应的谓语。
2
小学语文专题复习
这样,只有在“顽强拼搏”前加上“发扬了”,句子才通顺。 例4.今天,市里不少领导来我校莅临指导。 解析:谓语重复。“莅临”就是“来”。
例5.父母过分溺爱孩子,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解析:状语重复。在本句中“过分”和“溺”的意思相同,“溺爱”就是“过分爱”的意思,因此删除“过分”或“溺”即可。
考点四:结构混乱
①句式杂糅 ②前后脱节
例1.止咳祛痰片的主要成分是甘草、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
解析:句式杂糅。实际上这句话是由两句话拼接成的,可改为“止咳祛痰片的主要成分是甘草、桔梗、贝母、氯化铵等”;也可改为“止咳祛痰片是甘草、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
例2.他们本着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为原则,使用了新的工艺和新的技术。 解析:前后脱节。前面如改成“本着……的原则”或改为“以……为原则”,前后两个分句语脉就流畅了。
考点五:表意不明
①代词指代不明 ②数目不确切 ③范围不确定 ④歧义 例1.小红和小芳一起去上学,她在路上捡到一个钱包。
解析:指代不明。句中“她”究竟指谁?“小红”还是“小芳”?因将“她”改为“小红”或“小芳”。
例2.参加这次活动的有我校师生将近四百多人。 解析:数目不确切。“将近”与“四百多人”矛盾。根据实际情况,删去“将近”或“多”。
例3.市政府关于严禁在市区养犬和捕杀野犬、狂犬的决定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拥护和支持。
解析:范围不确定。“严禁在市区养犬和捕杀野犬、狂犬”的范围不确定,即捕杀野犬、狂犬是否被在禁止之列。
例4.如何开展“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几个学校的领导进行了认真的讨论。
解析:歧义。“几个”学校的领导,还是一个学校的“几个”领导?将“几个”和“学校的”互换位置即可。
考点六:不合逻辑
①不符合客观事实 ②前后矛盾 ③分类列举不当 ④否定失当 例1.夕阳的朝晖洒满了玄武湖的整个湖面。
解析:不符合客观事实。夕阳散发的是“余晖”,而“朝晖”是朝阳散发的,因此将“朝晖”改为“余晖即可”。
3
小学语文专题复习
例2.电影快开演了,观众们争先恐后地鱼贯入场。
解析:前后矛盾。“鱼贯”是一个接一个地,应该是很有次序的,与前面的“争先恐后”矛盾了。“争先恐后”就应该“蜂拥”而上。
例3.今天早上,妈妈买了冬瓜、茄子、土豆、黄瓜、榴莲等许多蔬菜。 解析:分类列举不当。“榴莲”不是“蔬菜”,因此删除“榴莲”即可。 例4.科学发展到今天,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运行的。
解析:否定失当。整句话用了三重否定,造成语意的混乱。只有将后一个“不”删去,句子才通顺。
【方法点拨】
1.整体把握抓硬伤
病句辨析与修改,所给的句子往往内容较多,句式较长,成分复杂,有相当的迷惑性。遇到这类句子,同学们常常只看局部,不看整体,造成判断错误。 例如:我回头一瞄,柜台前伫立着一位肤色黧黑的中年农村妇女 如果分开看,这句话前半句与后半句都没有什么毛病,但把它们放在一起,从整体考虑,问题就出来了。“伫立”是长时间地站,而“我”只是“回头一瞄”,只是一瞬间的事,怎么会知道那位妇女站立时间的长短呢?显然,把“伫立”改为“站”就不会有这样的毛病了。因此,在解题时,不要抓住一点毛病不松手,要整体把握,要抓硬伤。 2.深入思考摸规律
汉语表达,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平时的复习切不可陷入题海之中不能自拔,而应该善于从练习中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3.归纳总结明方法
辨析病句的方法有很多,现归纳如下几点: ①长句紧缩抓主干
有些句子由于较长,修饰成分多,语病不容易看出来。因此这类句子在辨析时宜用紧缩法,把主干突出出来,这样有些语病往往就一目了然了。
例如:《铁道游击队》描写抗日战争期间,党领导的铁道游击队坚持敌后斗争,破坏敌人交通线,沉重打击了敌人,终于取得胜利”如果把这个句子紧缩一下,就变成了《铁道游击队》描写……“描写”什么?显然不应该是“胜利”,由此可以发现这个句子缺少宾语。 ②修饰语多理枝叶
如果紧缩后,句子主干并不缺成分,就应该注意修饰语和中心词是否搭配。如果是一个谓语带几个宾语,或几个谓语带一个或几个宾语的,也应注意是否能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