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总结 优秀知识点
6、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它的主要功能是承担信息的传导,负责中枢神经系统与身体其他部位的通讯。
(1)脑神经:由脑部发出,总共12对,其主要功能是支配头部和颈部的各个器官的感受和运动。
(2)脊神经:由脊髓发出的神经,通向身体的躯干、四肢的皮肤和肌肉,共有31对。其主要功能是支配身体的颈部、四肢及内脏的感觉和运动。 7、中枢神经系统
(1)脑和脊髓通称为中枢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
(2)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接收处理各种信息,并决定和启动相应的反应。 (3)中枢神经系统受到骨骼的保护,脑在颅腔内,脊髓在脊椎的椎管内。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最高级中枢
脑干: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如呼吸和血液循环 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有反射和传导的功能。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控制。 8、脑的结构和功能
脑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主要分为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 (1)大脑。
A.大脑特别发达,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是人的思维器官。 B.大脑的结构分左、右两个半球,分别具有管理人体不同部位的功能。
C.大脑表面称为大脑皮层,具有许多沟、裂和回,使大脑的表面凹凸不平。沟和裂之间隆起形成回。沟、回使大脑皮层的面积大大增加。
D.大脑是我们进行记忆、思维、控制身体活动的高级中枢,是人体最复杂、最重要的器官。
大脑皮层中神经元的细胞体高度密集,形成许多神经中枢,如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语言中枢等,其中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
(2)小脑。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
小脑主要负责人体动作的协调性。如维持身体姿势的平衡,协调各种运动。 小脑损伤,会使人站立不稳、行走摇晃、不能完成灵巧的动作。 (3)脑干。在大脑的下面,主要控制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运动。 9、脊髓的结构和功能
(1)脊髓是脑干的延续,位于脊柱的椎管内,呈扁圆柱形。脊髓中有许多神经元,形成许多神经中枢。 (2)脊髓是中枢神经的低级部分,主要有传导和反射两个方面的功能。
(3)脊髓中的许多神经中枢,可以独立完成一些反射活动。但这些低级反射中枢一般受到大脑的控制。 10、反射
(1)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规律性应答的反应叫反射。 (2)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身体各项生理活动的基本方式 。 (3)反射活动包括对信息的接受、传导、处理。 (4)产生反射的过程。
(5)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它由五个部分组成。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任何反射活动都要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实现。
膝跳反射可用来检查一个人的神经系统功能是否正常。
第4节 动物的行为
1、自然界中,动物的有些行为是与生俱来的,我们称为先天性行为,也称为本能。
它的特点:与生俱来、有固定模式的行为;
不需要经过后天的训练就能形成反射性活动; 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即可完成;
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受遗传的控制,由遗传固定下来的,对个体和种族的生存有重要
意义的行为。
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一种低级的反射活动
2、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行为方式。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它的特点:
名师总结 优秀知识点
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是通过学习训练而形成的; 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是动物和人适应环境的一种重要反应方式。
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是适应环境的一种重要反应方式。
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都是动物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是具有适应意义的活动。 3、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区别:
获得方式 决定因素 参与中枢 意义 举例 先天性行为 先天的,与生俱来 由遗传决定 由大脑皮层下神经中枢即可完成 对个体的生存和种族延续有重要意义 飞蛾扑火 后天学习行为 后天学习获得 由环境决定 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适应环境 人读报纸 4、非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遗传的行为。 非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生下来就存在的,反射弧比较固定。
5、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生物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反射弧不固定,可因条件改变而消退。
条件反射是大脑皮层的重要功能。需大脑皮层参与。 条件反射 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并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生来就有的先天性的反射。 成后天性反射。 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对个体生存有重要生理扩大机体的反应范围,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更适应于作用。 复杂的生存环境。 永久固定、简单。 暂时、易变、易消退。 由脑干、脊髓控制。 由大脑控制。 例如:吸奶反射,眨眼反射。 例如:谈虎色变。 第5节 体温的控制
1、鸟类、哺乳类,尤其是人类,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都有保持体温相对恒定,因此这几种动物叫恒温动物。
(1)人的体温保持在37℃左右,不是一个固定值。
(2)恒温动物的体温不是绝对不变的。恒温是相对的,温度的变化幅度变化不大,在一定限度内几乎与外界温度无直接关系。
(3)测量体温的部位:直肠(36.9~37.9)、口腔(36.7~37.7)、腋窝(36.0~37.4),其中直肠内的温度最接近人体内部的温度。 〔维持恒定的体温有什么好处?〕(答案:体温恒定是正常生命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体温过高和过低,都会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严重时导致动物的死亡。恒温动物能摆脱环境的限制,无论天气如何,只要体温恒定就以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2、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这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1)产热:
A.安静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内脏。 B.运动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 寒冷时,骨骼肌颤抖,能使热量成倍增加。
C.精神活动和进食活动也能影响产热。(例如寒冷时,想到冰冷的环境,会觉得更冷,使人“发抖”,促使骨骼肌产生更多热)
非条件反射 名师总结 优秀知识点
(2)散热:
A.散热有:直接散热和蒸发散热两种方式。
B.直接散热就是通过热传递散热,散热的多少决定于皮肤温度与外界温度的温度差。温度差越大,散热越多。皮肤的温度又可通过血管中的血流量来控制。
在低温环境中,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 在高温环境中,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上升,散热量增加; 常温下,皮肤汗液的蒸发散热比较少。
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温时,直接散热不能发挥作用,汗液蒸发成了主要的散热方式。
〔人体是如何调节体温的?〕(答案:人体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当外界的气温低于人体正常体温时,血液温度降至低于37℃,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战栗和使皮肤的血管收缩以减少失热,血温增高回到正常的血温;当外界的气温高于人体正常体温时,血液温度升至高于37℃,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增加汗液的分泌及使皮肤的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血温降低回到正常的血温。)
3、在高温湿润环境中,当人体产热多,而散热困难,会出现中暑现象。表现:体温高、头痛、头晕、心慌、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甚至昏厥,严重时危及生命。
4、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同时,在不同的环境中人的姿势和行为,特别是人为了保温或降温的所采取的措施,如增减衣服等,对体温调节也有一定的作用。
第四章 电路探秘
第1节 电荷与电流
1、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叫做摩擦起电。
2、摩擦起电的电不流动,称为静电。静电可以应用在静电复印、静电喷漆、静电除尘,以及激光打印等设备上。
3、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 4、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的两个小球会吸引。 5、摩擦起电的实质:不是创造了电,而是电子发生了转移。 6、能提供电能的装置叫做电源。
7、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的电流路径叫做电路。 3、电路状态:
①当开关闭合时,电路中会产生电流,这样的电路叫通路,也叫闭合电路。
②当开关断开,或电路中某一处断开时,电路中就不再有电流,这样的电路叫做开路,也叫断路。 ③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用导线把电源两极连接起来,叫做电源短路 (电路中电流过大会损坏电源,
严重时会造成火灾)。 4、用元件符号代替实物表示电路的图称为电路图(画时注意:分布均匀、位置合理、导线横平竖直呈矩形)。 5、用电器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电路元件并列连接在连接点的电路叫并联电路。
6、在并联电路里,并联用电器的连接点叫做电路的分支点。从电源的两极到两个分支点的那部分电路叫干路,两个分支点之间的两条电路叫支路。 7、串联、并联的特点
连接特点 工作特点 开 关 的 控制特点 串 联 元件逐个顺次相连,无分支。 并 联 各用电器两端分别连在一起,然后接到电路中。 各用电器工作有关联:任意一个用电器不工某一条电路断开时,其他支路上的用电器照作,其他用电器均停止工作。 常工作。 一只开关可控制各用电器工作,且与开关的位干路上的开关可以控制所有用电器,而支路置无关。 上的开关只能控制所在支路上的用电器。 名师总结 优秀知识点
第2节 电流的测量
1、电荷的定向移动称为电流。规定正电荷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金属导体中实际移动的是带负电的自由电子,此时电路中的电流方向与电荷的实际移动的方向相反)。
2、电流强度(简称电流)用字母I表示,单位:安培,简称安,符号为A,更小的单位有毫安mA和微安μA,
36
1A=10mA=10μA 3、电流表的符号:—A— ○
使用方法:
①正确选择量程。使用前应先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线处;用试触法确定量程。 ②必须把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
③使电流从电流表“+”接线柱流进,从“-”接线柱流出。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把电流表直接接到电源两极,否则,电流表会因通过的电流太大而烧毁。 5、试触法:在不能预先估计被测电流大小的情况下,应先拿电路的另一个线头迅速试触电流表最大量程的接线柱,如果指针偏转太小,再使用较小的量程。 6、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第3节 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
1、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食盐水。
2、不容易导电的物质叫绝缘体。橡胶、玻璃、瓷、塑料、干木头、油和干燥的空气等。
注:纯净的水是不导电的,但由于普通的水中溶有大量其他的物质,因此普通的水是能导电的。 家庭电路中的所有导线都是用塑料、橡胶等绝缘材料包裹着的,主要是为了防止导电而使人触电。 3、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一类物质叫半导体。硅、锗。
导体和绝缘体不是绝对的,当条件发生变化时会相互转化。如:被烧红的玻璃会导电;导体的表面若被氧化或腐蚀后,会使它的导电能力下降,甚至不容易导电。 4、金属导体导电的原因是:内部存在大量自由移动的电子。
绝缘体不导电的原因是:内部几乎没有自由电荷。 5、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强,电阻就越大。绝缘体的电阻非常大,导电能力弱。
电阻的符号:—□—
电阻用字母R表示,电阻的单位:欧姆(欧),符号:Ω
36
1兆欧(MΩ)=10千欧(KΩ)A=10欧(Ω)
第4节 变阻器
1、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和作用:靠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丝的有效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大小,进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结构示意图: 电路符号: 2、使用:上、下各有一个接线柱接入电路中。 3、注意:
①通过变阻器电流不能超过其最大值; ②使用前应将电阻调到最大;
③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哪个用电器的电流,就跟哪个用电
器串联。
第5节 电压的测量
1、电压是使电路中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
2、电源的作用:使电路存在一个稳定的电压而使电流得以持续。导体中形成电流的条件:闭合电路、有电压。
3、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电源产生电压,电压产生电流。 4、电压:U 单位:伏特,简称伏,V
366
1千伏(KV)=10伏(V)=10毫伏(mV)=10微伏(μV)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