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厉河之历史 地理位置
甘肃中部流入黄河的主要苦水河。源出华家岭北侧,上源有二:南源厉河属淡水,东源祖河是苦水。在会宁县城南汇合后,始称祖厉河,北偏西流,至靖远县城西注入黄河。全长224公里,流域面积1.07万平方公里。靖远站多年平均流量5.08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51亿立方米,5~10月占80%以上,年输沙量0.62亿吨。会宁以南为上游,属土石中山,年降水量500毫米以上,植被较好。厉河矿化度小于3克/升。
自然资源 支流上筑有米家峡、新窑、芦岔沟等小型水库8座,灌溉会宁城南、北的农田。会宁至郭城驿间为中游,属黄土梁峁沟壑地形,年降水量450毫米以下,植被差,河流切割至黄土层下的第三纪红层后,矿化度增高。沿途纳入西巩河、甘沟河、土木岘河及关川河等支流,因矿化度大于3克/升,难以利用。郭城驿以北为下游,地势低平,河床宽浅,年降水量300毫米以下,几无支流汇入,矿化度大于10克/升,人畜不能饮用,故称苦水河。全流域经济以农、牧业为主,也是“滩羊皮”产地之一。1973年以来修建的靖(远)会(宁)提黄(河)电灌工程,已解决了当地部分农业灌溉和人畜饮水问题。 相关资料
祖厉河发源于华家岭北侧,南源厉河是甜水,东源祖河是苦水,祖河和厉河在会宁县城南汇合后,始称祖厉河,流经靖远县城西的红咀子后注入黄河。《靖远县志》载:祖厉河“源出祖厉南山,绕城入黄河,远芳侵古道,山空碧水流,扫尽秋容夜夜风,风光廖廓总难穷”。祖厉二字是从少数民族的语言音译过来的,究属何意,现已无存考证。汉武帝建县时,以河命名县名,所以靖远县古为祖厉县,《汉书·武帝纪》载:“五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畴,遂逾陇,登崆峒,西临祖厉河而还。”由此可知,汉武帝在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冬天出巡雍州,越过陇山(今六盘山),到达靖远县境之黄河边才返回。祖厉县在汉朝时所处位置之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汉武帝在巡视祖厉县之前,他为了联合被匈奴战败而远遁大夏(今阿富汗北部)的大月氏,东西夹攻匈奴,曾招募并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骞率百余人从陕西出发,经过祖厉县境西行,途中被匈奴俘获,羁留匈奴国十多年,后伺机脱身,取道新疆,翻越葱岭,途经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最终到达目的地。但因大月氏安
于现状,不思复仇,联合夹击匈奴的使命没有结果,但从此却打开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成为古代中外贸易和中西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
中国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水经注》中记述,祖厉河在汉时称为祖厉川水,是黄河上游较大的支流之一,发源于当时祖厉县境的祖厉南山。
2012年3月2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