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新 内经选读总结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2 4:32:2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A、太阳 B、阳明 C、督脉 D、少阳 4、据《素问·热论》,两感于寒的死亡日期是 ( ) A、三日 B、四日 C、五日 D、六日 5、《素问·热论》认为发热、胸胁痛而耳聋症状与下列哪一经有关?( ) A、太阳 B、阳明 C、少阳 D、太阴

多选题: 1、《素问·热论》论述少阳病证的症状为 ( ) A、胸胁痛 B、耳聋 C、口苦咽干 D、寒热往来 E、目眩 填空题: 1、《素问·热论》:“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2、《素问·热论》: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 判断题: 1、《素问·热论》认为热病两感者,由于一日传两经,三日传变六经,故三日而死。(错误)应为六日 2、《素问·热论》论述了六经热病,其中三阳为实热证,三阴为虚寒证。 (错误)应为三阳经为表热证,三阴经为里热证

评热病论

定义:阴阳交:古病名,是阳邪陷入阴分,邪正交结不解,正不胜邪的危重病证。汗出辄复热:热邪迫津外泄,邪胜精耗,正不胜邪,故“汗出辄复热”。1.症候脉躁疾不为汗衰:阴不制阳,邪热充斥脉道。狂言:阴精亏损,热扰神明,精竭神乱。不能食:邪热炽盛,胃阴受损。2.病机:阴精不足,邪热亢盛。3.病位:不在肌表,深及骨肉。4.预后:虽愈必死(邪胜正衰,病情危重,预后凶险)指导意义:(1)判断热病病情,要重视汗出之后体温、饮食、神志、脉象的变化。(2)治疗热病,当以存津液、保胃气为要。 后世温病学家的评议:吴鞠通:“经谓必死,谁敢谓生?然药之得法,有可生之理。”风厥:太阳受风化热,少阴虚火上逆而致发热、汗出、烦闷不除的病证。1.症状:身热,汗出,烦闷。2.病机:太阳感受风邪,引动少阴虚火上逆。3.治疗:(1)表里刺之:泻太阳风热,补少阴精气以止气逆。(2)饮之(服)汤:配合汤液内服,滋肾阴,益肾精,降气逆,调和阴阳。

劳风:指因劳而虚,因虚受风而致的以恶风振寒、项强瞑视、咳嗽吐痰为主症的病证。病因:过劳受风病位:肺症状:强项冥视,唾出若涕,恶风振寒病机:太阳受风,卫阳郁遏,肺失清肃,痰热壅积。救俯仰:宣肺利气,排除痰液,通畅气道治疗巨阳引:祛除表邪,通利经气青壮年三日愈年龄与体质中年五日愈老年七日愈预后痰出邪去则正安能否及时排痰痰阻气道,化脓伤肺,预后不佳(肺痈)

[理论要点单选题: ]1、据《素问·评热病论》,风厥病的病位位于 ( )

A、太阳与少阴 B、手太阴肺 C、阴明与太阴 D、少阳与厥阴

多选题: 1、《素问·评热病论》认为劳风的症状有 ( )

A.强上冥视 B.唾出若涕 C.恶风 D.振寒 E.头面浮肿

2、下列哪几项属于《素问·评热病论》“阴阳交”的症状? )

A、汗出辄复热 B、烦满不解 C、狂言 D、不能食 E、强上冥视

判断题:

1、阴阳交症状为汗出身冰凉,故为危证。 (错误) 2、《素问·评热病论》认为劳风病证,咳出青黄涕,预后不良。(错误) 3、劳风是由过劳受风引起。( 正确 )

问答题:

1、何谓阴阳交?其病机、主症和预后为何?

答:概念:古病名,是阳邪陷入阴分,邪正交结不解,正不胜邪的危重病证。

病机:阴精不足,邪热亢盛。

证候:汗出辄复热,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

预后:虽愈必死(邪胜正衰,病情危重,预后凶险)

2、劳风病的病位、症状、治疗、预后如何? 答:病位:肺

症状:强项冥视,唾出若涕,恶风振寒

治疗:救俯仰:宣肺利气,排除痰液,通畅气道;巨阳引:祛除表邪,通利经气 预后:根据年龄与体质来预测:青壮年三日愈,中年五日愈,老年七日愈

根据能否及时排痰来预测:痰出邪去则正安;痰阻气道,化脓伤肺,预

后不佳(肺痈)

咳论

五脏咳的病机证候特点

肺咳: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寒邪闭阻,肺失宣降而为咳为喘,肺络损伤见唾血) 心咳: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心经之支者夹咽,邪犯心肺,气机闭阻,咳时心中 痛、喉中梗塞;心火上炎,则咽喉肿痛)

肝咳: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肝经布胁肋,经气不舒,故咳时两胁下痛,甚则 胁下胀满)

脾咳: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 动则咳剧。

(右为肺所治之部,肺气滞,故咳则右胁下痛, 且隐隐牵及肩背,母病及子。) 肾咳: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肾脉贯脊,腰为肾之府,故咳而腰背相引而痛; 肾主水,故咳剧则多涎)

六腑咳的病机证候特点

胃咳: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胃气上逆,故“咳而呕”) 胆咳:咳呕胆汁。

(胆气逆,胆液上泄) 大肠咳:咳而遗矢。

(大肠传导失职,气不能摄,后阴不固) 小肠咳: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小肠化物失职,矢气充斥肠中,咳时逸出) 膀胱咳:咳而遗溺。

(膀胱气化失司,咳时不约) 三焦咳:咳而腹满,不欲食饮。

(三焦之气壅滞,故腹部胀满而不思食饮)

单选题: 1、《素问·咳论》认为“咳而失气”常见于 ( )

A、大肠咳 B、胃咳 C、小肠咳 D、肝咳 2《素问·咳论》“咳而腹满”常见于

A、脾咳 B、三焦咳 C、胃咳 D、大肠咳 多选题: 1、《素问·咳论》认为三焦咳的症状为 ( ) A、咳而呕 B、大便不通 C、咳而失气 D、咳而腹满 E、不欲食饮 判断题: 1、《素问·咳论》认为脾咳比胃咳严重。(错误) 2、肝咳是由胆咳发展而来。 (错误) 3、《咳论》认为肝咳比大肠咳病情重。(错误)

(因为六腑咳是由五脏来的)

问答题:

1、如何理解“此皆聚于胃,关于肺”?

答:此句话是对咳嗽病机的高度概括,说明咳嗽与肺胃两脏关系最为密切。从病因而言,皮毛受邪,从其合入肺,寒饮入胃,从肺脉入肺,与肺胃相关。从病机而言,邪伤于肺,使肺失宣降而病咳,自不待言,咳与胃的关系,其一,胃为五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水源,若胃弱刚化源不足,腑脏失于充养,则抗病力弱,易感,易感外邪而病咳。其二,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若脾胃受伤,水津失运,停聚于胃则为痰为饮,上逆于肺而发为咳嗽。其三,胃属土,为万物所归,且肺之经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环循胃口,故胃独自受邪或接受五脏六腑内传于胃的邪气,均可循经脉上传于肺而为咳。

2、如何理解“五藏六认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含义? 答:有关咳嗽病位,首先肯定“肺之令人咳”,即咳为肺之本病,虽然咳嗽的主要病变在肺,但其与五脏六腑的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因肺为脏之长,心之盖,受百脉之朝会,其他脏腑发生病变均可波及于肺,导致肺气上逆而咳。如肝火犯肺,水寒射肺,脾肺气虚,心肺气虚均可致咳,因此内经提出了“五藏六认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观点。据此咳嗽冶疗不要见咳止咳,单独治肺,而要寻找致咳的深层次原因,采用如培土生金、佐金平木、金水相生诸法治咳。

搜索更多关于: 新 内经选读总结 - 图文 的文档
新 内经选读总结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avik1fmv58xzkp047ii_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