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内部文件,版权追溯 内部文件,版权追溯 内部文件,版权追溯 第一讲 种群和群落
[限时规范训练] 练思维 练规范 练就考场满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增加迁入率降低迁出率可增加本种群的K值 B.调查种群密度可以用于监测和预报农林害虫 C.研究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发展趋势 D.破坏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可使种群密度降低
解析:K值又称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与种群迁入率、迁出率等无关,A错误;调查种群密度,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等有着重要意义,B正确;研究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发展趋势,C正确;破坏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可降低害虫种群的出生率,从而使种群密度降低,D正确。
答案:A
2.(2018·吉林延边模拟)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存在着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 B.种群中不同个体在垂直方向上可表现为垂直结构
C.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 D.在“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处于环境容纳量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解析: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即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存在着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A项正确;垂直结构属于群落的空间结构,B项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变化决定着种群数量的变化,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C项正确;在“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处于K/2时,曲线斜率最大,即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项正确。
答案:B
3.关于标志重捕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用于调查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 B.调查时随机选择捕获动物的区域 C.重捕的空间与方法必须同第一次一致
1
D.动物的迁入、迁出将导致估算结果误差偏大
解析:调查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宜采用样方法,A错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随机选择捕获动物的区域,B正确;重捕的空间与方法必须同第一次一致,C正确;动物的迁入、迁出将导致估算结果误差偏大,D正确。
答案:A
4.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蓄洪防旱的功能,从干沙地开始的湿地演替过程: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湿地生态系统能调节气候、蓄洪防旱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湿地生态系统演替的速度,但不能改变其方向 C.草本植物的出现对地衣和苔藓植物的水平分布没有影响 D.草本阶段比苔藓阶段丰富度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
解析:湿地生态系统能调节气候、蓄洪防旱,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错误;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湿地生态系统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错误;草本植物可与地衣和苔藓植物争夺阳光等环境资源,从而对地衣和苔藓植物的水平分布产生影响,C错误;草本阶段比苔藓阶段丰富度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D正确。
答案:D
5.(2018·陕西西安模拟)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B.种群增长的“S”型和“J”型曲线都是在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C.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越来越复杂,将来一定能形成森林 D.调查某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所选择的样方数不影响调查结果
解析: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则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A正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在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而“J”型曲线中不存在K/2值,B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越来越复杂,将来可能形成森林,但是若环境条件不利,就不会到达森林阶段,C错误;调查某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所选择的样方数会影响调查结果,D错误。
答案:A
6.下列有关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流生态系统与草原生态系统在遭受相同程度污染时,恢复时间都会很漫长 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完成碳的全球化循环 C.群落演替的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发生更替,能量传递效率保持相对稳定 D.虽然海洋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与陆地生态系统有差别,但是生物进化速度是一样的 解析:由于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相对简单,所以遭受相同程度污染
2
时,草原生态系统恢复时间较短,A错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可完成碳的全球化循环,B错误;群落演替的不同时期,虽然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发生了更替,但是能量传递效率始终保持在10%到20%之间,C正确;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海洋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相对比较稳定,所以生物进化的速度比较慢,D错误。
答案:C
7.资源的合理使用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自然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正确的是( )
曲线上的点 S1 S2 S3 S4 S5 N 20 50 100 150 180 (K-N)/K 0.90 0.75 0.50 0.25 0.10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 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
D.(K-N)/K值为0.9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解析: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早在S4点之前就已经出现,A错误;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进行,B错误;S3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既能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C正确;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点是S3,D错误。
答案:C
8.环保工作者对某草原野兔的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λ)曲线,λ=t年的种群数量/(t-1)年的种群数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第1年至第3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相同
B.第4年初至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C.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 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6年末达到K值
解析:第1年至第3年由于λ基本上等于1,种群增长率为0,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
3
群数量基本稳定,故A错误;第4年初到第5年中期增长率λ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故B正确;从第3年末到第5年中期,增长率λ始终大于1,故第3年末种群数量小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故C错误;野兔的种群数量应该在第5年中期达到K值,故D错误。
答案:B
9.南方某农田弃耕后,很快就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后来又出现灌木。图中曲线b、c表示该群落中植物物种数或个体数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a可表示该群落所含能量的变化,曲线b表示植物物种数 B.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食物链基本不会发生变化 C.在人为干扰情况下,将来不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
D.草本阶段更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
解析: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植物物种数(曲线c)及群落所含能量(曲线a)增多,但植物个体数(曲线b)减少。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的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会使相应的食物链发生变化。如果人为地植树造林,可能会加快群落的演替,更早地演替至森林阶段。相对于灌木阶段,草本阶段的植物种类较少,抵抗力稳定性较弱,容易受到外来物种的入侵。
答案:D
10.(2018·宁夏银川训练)1980年5月18日美国西南的St Helens火山灾难性爆发。火山灰形成了低营养、剧烈干旱、地表运动频繁的景象。在火山口附近的森林线上选取几个地点分别设立了永久样地,以检测火山爆发后物种数量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火山爆发杀死了森林线上的所有生物,所以1980年开始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B.1980年到1982年期间不存在种间竞争,种间竞争在1982年以后才出现 C.从图中可看出本地区物种的环境容纳量(K值)大约为20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