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Plant Pathology)
课程编号:082051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农学
先修课程:微生物学、植物学 后续课程: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 总 学 分:2.5学分,其中实验0.5学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植物病理学是农学类各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学习这门课程是为学习栽培、育种等专业知识,为进行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打基础的。植物病理学是阐述植物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防治的学科。本课程主要分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农作物的主要病害两部分。通过这两部分的学习,使学生能识别诊断主要病害,掌握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因地制宜地制定防治措施。要求学生能将第一部分的基本原理灵活地运用到农作物病害的防治中去,掌握识别诊断植物病害以及研究和防治植物病害的基本技能。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1、课堂教学:讲授病理学基本原理及主要病害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2、实验教学:采用实物标本和挂图等,利用显微镜等仪器及用具,在室内上实验课,直观地观察病原形态及病害症状;3、田间现场教学:让学生直接到田间,观察田间发生病害的症状,调查其发生、分布等情况;4、利用录像片、幻灯片、照片等教学以弥补上述教学方法的不足。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序 号 1 2 3 4 5 前言 植物病害的概念、症状和分类 植物病原学 病原物的致病性和寄主的抗病性 植物传染性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章节名称 学时分配 0.5 4.5 11 3 3 序 号 6 7 8 9 章节名称 植物病害的防治 水稻病害 麦类病害 棉花病害 学时分配 3 9 9 5 第一部分 植物病理学的理论 第一章 前言(0.5学时)
一、防治和研究植物病害的重要性 二、植物病理学的性质和内容 三、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 植物病害的概念、症状和分类(4.5学时,其中实验2.0学时)
第一节 植物病害概念
一、植物病害形成的原因 二、植物病害概念 三、植物病害的形成 第二节 植物病害的症状
一、植物病害病状类型 二、植物病害的病征类型 第三节 两类植物病害
一、植物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概念 二、植物非侵染性病害 三、植物侵染性病害
四、植物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关系
本章重点:植物病害概念、植物病害症状类型、非侵染性病害发生的原因、发生的特点及诊断。
本章难点:植物病害概念。
第三章 植物病原学(11.0学时,其中实验6.0学时)
第一节 寄生现象
一、寄生性 二、致病性 第二节 植物病原真菌
一、真菌的一般性状 二、真菌的主要类群 三、真菌病害的识别诊断 第三节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一、植物病原细菌
1、植物病原细菌的一般性状 2、植物病原细菌的主要类群 3、植物病原细菌所致病害的症状特点 4、植物细菌病害的简易识别方法 二、植物病原菌原体
1、植物病原菌原体的一般性状 2、植物病原菌原体的主要类群 第四节 植物病原线虫
一、植物病原线虫的一般性状 二、植物病原线虫的主要类群
三、植物病原线虫所致病害的症状及线虫病害诊断 第五节 寄生性种子植物
一、寄生性种子植物的概念 二、寄生方式
三、大豆菟丝子形态、寄生特点、生活史及其防治 四、槲寄生的寄生特点及生活史 第六节 植物病原病毒
一、植物病原病毒的一般性状 二、病毒的传播方式
三、病毒病害症状特点及其诊断 第七节 植物病原物的鉴定──柯赫氏法则
本章重点:植物病原真菌、细菌、病毒的基本特点,所致病害的症状特点、识别和诊断。 本章难点:主要植物病原真菌的鉴别、病毒的传播方式
第四章 病原物的致病性和寄主的抗病性(3.0学时)
第一节 病原物的致病性及其变异
一、病原物的致病性 1、病原物的致病性
2、生理小种的概念;生理小种的鉴定 二、病原物致病性变异的途径 第二节 寄主的抗病性及其变异
一、寄主的抗病性
二、寄主的抗病性变异的原因 第三节 寄主与病原物相互作用
本章重点:生理小种的概念、鉴定方法及在抗病育种中的意义;病原物致病性变异的途径;寄主抗病性变异的原因;稳定化选择;毒力和侵袭力;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
本章难点:生理小种、稳定化选择的原理
第五章 植物传染性病害的发生和流行(3.0学时)
第一节 病害循环
一、病害发生前阶段
1、病原物的越冬越夏场所、方式,影响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因素 2、病原物传播方式、媒介和途径 3、接触阶段
二、病害在寄主个体发育中的发展阶段 1、病程概念 2、侵入条件 3、扩展阶段
4、发病阶段,影响症状表现的条件 三、病害在寄主植物群体中的发展阶段 四、病害或病原物延续阶段
第二节 植物病害的流行
一、植物病害流行的概念
二、影响病害流行的因素及主导因素的分析 三、病害监测和预报
本章重点:病原物的越冬越夏场所和传播途径;病原物侵入的途径及影响侵入的条件;局部侵染、系统侵染,影响潜育期长短的条件;影响病害流行的因素。
本章难点:病害流行主导因素的分析
第六章 植物病害的防治(3.0学时)
第一节 植物病害防治的概念
一、植物病害防治的概念 二、 植保方针 第二节 植物检疫
一、检疫的重要性和定义 二、植物检疫的任务 三、植物检疫的对象 四、国内、国外检疫 第三节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一、选育抗病品种的意义和成就 二、选育抗病品种及应注意的问题 三、利用抗病品种 第四节 栽培管理 第五节 化学防治
一、化学防治的优缺点 二、农药的类型及其作用 三、杀菌剂的种类和防治对象 四、化学防治的方法和应注意事项 第六节 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
一、物理防治 二、生物防治
本章重点:植物病害防治的目的、综合防治的概念;如何使用抗病品种;栽培防病的措施;农药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本章难点:如何根据病害发生发展规律拟定综合防治措施。
第二部分 农作物的主要病害
重点节讲以下几要点:
1、该病害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病害的分布、为害、损失和流行情况。 2、病害的症状特点。
3、病原物形态、生理及寄生性方面的特点。
4、病害的发生发展:病害循环,影响病害发生流行的因素。 5、病害的预测预报。 6、病害的防治
非重点节第3要点中的生理和寄生性方面特点以及第4要点中影响病害发生流行的因素不讲,或只简讲第2、4(病害循环)、6三个要点。
第七章 水稻病害(9.0学时,其中实验3.0学时)
第一节 稻瘟病(附稻胡痳斑病) 第二节 稻白叶枯病(附稻细菌性条斑病) 第三节 稻纹枯病(附稻菌核病) 第四节 稻普矮病、黄矮病和条纹叶枯病 第五节 稻细菌性基腐病 第六节 水稻后期病害
第七节 水稻其它病害(恶苗病等)
本章重点:第1~3节。
第八章 麦类病害(9.0学时,其中实验3.0学时)
第一节 小麦赤霉病 第二节 小麦白粉病 第三节 小麦纹枯病 第四节 小麦锈病 第五节 麦类黑粉病
一、麦类散黑穗病 二、大麦坚黑穗病 三、小麦腥黑穗病 四、小麦秆黑粉病 第六节 麦类病毒病
一、大麦黄花叶病 二、小麦梭条花叶病 本章重点:第1~3节。
本章难点:小麦赤霉病的预测预报。
第九章 棉花病害(5.0学时,其中实验2.0学时)
第一节 棉花苗期病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