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本专业培养具有过硬的法语语言基本功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 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具备较强的实际运用能力的法语高级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法语语言、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法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良好的熟巧训练,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具有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业务水平及较好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了解我国有关的方针、政策、法规;
2)掌握语言学、文学及相关人文和科技方面的基础知识;
3)具有扎实的法语语言基础和较熟练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4)了解我国国情和对象国的社会和文化; 5)具有较好的汉语表达能力和基本调研能力; 6)具有第二外国语的一定的实际应用能力;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本课程教学对象: 本教学大纲教学对象是法语专业四年级学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口译课 Cours de l’interprétation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时数:周学时:2,总学时:64 学分:
教学改革背景:
现今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教育,高校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手段如何能适应这种转型?显然,高校教师面临着迫切且严峻的改革挑战。综观高校扩大招生以来的发展形势,发挥现代化、高科技的网络技术优势,以适应性和诊断性特点回应大众化教育中的普及化、个性化要求,看来是未来外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口译课作为技能训练课,一要因循口译活动的特殊思维过程进行,二要符合认知技能提高的规律,三既要照顾面上的阶段训练,更应关注个体的自我提高,四,口译既是交际活动,就必须要考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联系,五是必须建立即时的评估检测体系。显然现今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口译训练的改革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我们可以借助现有的、成功的笔译教学模式,根据口译的特点加以取舍、改进。利用科学理论、系统观念、先进设备、高效手段设计口译课程,为我们“练就”口译技能提供适应个性化、呈现交际互动式的训练模式。
口译是以掌握认知知识和技能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活动。从认知科学和心理语言学的观点分析,技能的熟巧掌握,主要依赖大量有针对性的训练。因此,严格地说,口译不是教会的,而是练就出来的。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口译培训都由非职业化的外语大专院校提供,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时间紧,训练量非常有限,资料更新较困难,教学手段较落后、单调等问题。尤其突出的是,课堂教学只能评讲普遍性问题,很难照顾到学生个性化问题,教师无法为每个学生作出准确的判断,给出具体的指引,安排适当的练习,因此使口译训练效果大受影响。
口译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本课程设计旨在为口译技能化训练提供系统化的指导。本设计以互动式训练模式为原则,利用互联网、音像课件、评估软件与练习题库构成的网络资料库,
1
一方面为学生创立一个优越的、甚至是仿真的学习环境,既能方便他们查找资料,又能加强他们使用语言完成交际任务的意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为教师更新教材,改进教学手段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模式及有效的技术支持。 教学目标:
设置于大学本科高年级的口译课是对学生听说表达提出最高要求的语言实践课。课程除了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中外两种语言之外,更要求学生掌握口译技能、交际策略,在双语转换中能融会贯通语言、百科、专题、文化背景等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口译课的特点是以技能化训练为主,语言进修为辅。以口译的相关理论帮助学生建立技能意识,通过系统的、严谨的、科学的训练,培养学生掌握职业口译的基本技能和良好素质。同时,通过传授规范的礼貌用语,以及通过扩大知识面,丰富语言表达手段等途径,提高学生口头交际的质量与水平。课程以理论指导实践,使学生不但在课堂上,将来在工作中也能自觉地以科学的思维模式指导自己的口译实践,规范自己的交际行为,从而不断提高口译的能力。
具体地说,大学本科的口译训练“力求达到:(1)能够准确理解并翻译(3-5分钟左右/单元=160-200字词/分钟)叙述、论证和描述语体的讲话;(2)掌握记笔记的技巧;(3)能够集中精力听讲,并利用大脑强记语篇意义;(4)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和心态……,教授口译原则和方法,让学员通过培训具备口译工作者的基本条件和素质,即语言功底和口头表达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敏捷的反应,坚实的知识底蕴,合作精神和职业道德……”(刘和平,口译技巧,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31) 教学模式:
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本课程拟通过网络资料库、多媒体建立互动式教学模式。互动式训练模式的理论框架以口译理论、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理论、二语习得及关联理论等相关学说为依据,设计以网络化资料库支持的互动式训练模式。
互动式训练教学模式以电教中心配备了多媒体的语言实验室为教学环境,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为目标。模式利用先进的网络资源引导学生作自我准备:语言准备、主题知识准备等,以便堂上排除知识干扰,专注地聆听技能讲解、积极主动地参与训练。
模式以技能训练为主,语言提高为辅;既照顾集体水平,亦关注个别需要;既遵从素质教育原则,也考虑人性化、个性化教育规律,力求学生成为课程的主要角色,在技能意识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技能训练,并借助课件的先进手段尽可能地利用一切资源,与教师联系、与同学联系,与外界联系等,不断增强学习的动力,获取丰富的知识,改善学习的环境,提高学习的效果 教学内容: 1)训练内容
口译训练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语言提高为辅,训练内容以口译的译前准备技能,即时记忆技能,逻辑分析、推理归纳的概念理解技能,口译笔记技能,适时、地道的流利表达技能,合理的精力分配技能,灵活应景的交际策略等组成。 训练阶段的内容:
译前准备阶段训练内容:
- 熟悉查找有关资料的网址及其他途径、手段 - 熟悉专题知识
- 熟悉相关的语言知识
强化即时记忆训练阶段(无笔记记忆): - 信息点的捕抓
- 逻辑分析、推理归纳
2
- 各种言语体的强记训练: - 叙述性言语体 - 介绍性言语体 - 论述性言语体 - 演讲式言语体 口译笔记训练: - 数字训练
- 记忆与笔记:关键词的提炼 - 口译语言及结构的讲解与训练 综合技能训练:
- 协调精力分配训练
- 交际翻译训练(双向翻译):谈判、访问、答记者问等 - 会议翻译训练(单向翻译):迎送致辞、贺词、礼节性讲话、新闻发布会等 2)训练内容的重点、难点 口译训练以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技能训练为特点,训练重点旨在培养学生的技能意识,让学生在训练中逐步认识技能,循序渐进地从掌握单项技能到多项技能,到综合地、熟巧地运用技能。在技能训练的同时注意语言在交际语境中的运用,把语言水平从能力的提高提升到运用的提高(根据心理语言学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的概念)。 训练的难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 学生译前准备阶段的资料查询引导问题。传统教学仅满足于提供一本教材的书面资料,利用网络资料库则可提供多渠道、多元化的、最新的相关资料。 - 口译训练重在现场的即时或即兴发言,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一改传统的教师为发言中心的单调手段,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焦点,始终把注意力高度地集中在训练上。多媒体为学生营造仿真乃至真实的口译现场情景,使学生从交际行为到交际策略,从语言运用到技能运用等方面得到立体的、全方位的训练,教师则可腾出精力扮演好“教练”的角色。 - 口译训练评估始终是教学上一大难题,当今国内乃至世界上发达国家对此难题还没能找出理想的答案。训练评估即要考虑科学客观,又要照顾特定的目标、技能;即要关注普遍的水平,又不能忽视个人的需要;即要进行面上的检查,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检测。鉴于口译思维过程的特殊性,个人知识、认知结构的不同,在正确的技能意识指导下进行自我评估是非常有效的训练促进剂。
- 课后的自我提高问题。口译训练以个人训练为主,堂上练习充其量只能起示范引导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课下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人训练。传统的教学模式只在书面教材上给出普遍性的练习,互动式训练模式设置的网络资料库和课件不但可以给学生建议多样有针对性的练习,还能随时利用评估软件进行检测,并与教师相互联系。 3)训练步骤:
口译教学课坚持以理论结合实际,以实践为主的原则,堂上以技能讲解导入,通过大量练习使学生理解技能,建立意识,最后通过总结深化理论认识,以使学生自觉地在实践中以相关技能指导自己。
教学必须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翻译一般内容的讲话开始训练,逐步由叙述性言语体、介绍性言语体过渡到论述性、演说性、综合性言语体等难度较大的语篇翻译。 教学中坚持以职业翻译实践为讲解基础,以传授技能为主,讲解知识为辅。为了保证获得良好的训练效果,课上90分钟大致安排如下: 技能讲解:10分钟 口译训练:40分钟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