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滑县2015届高三下学期大联考语文卷四
高三
2014-03-29 21:49
河南省滑县2015届高三下学期大联考语文卷四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凤”字的形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 ,凤属,神鸟也。??江中有 ,似凫而大,赤目。”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
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
《左传》记载郯子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九扈为九农正。”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它知天时,九扈成为“九农正”,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殷人先祖之所以“鸟师而鸟名”,应该是由于这些随着信风迁徙的鸟,给以少皞为首的商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四季节令的消息。
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正是在周代,“凤”完成了其发展程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变为神鸟凤凰。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商前后对“天命”的重视。《尚书》“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出现的“命”字多指天命,“殷革夏命”也是常见的语句。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革服”“格于庙”(来不及换衣服就到神庙参拜),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庙,而是商人的神庙。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周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择。那么有谁能给周人带来“上天之命”呢?根据当时的社会共识,最合适的就应该是“天的使者”——凤鸟。《国语》云:“昔武王
伐殷,岁在鹑火。”岁即岁星,鹑火即柳宿。古人把赤凤叫作鹑,看来周人选择克商的时间也是寓有深意的。
(摘编自何丹《试论中国凤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含义》)
1.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世纪后期在陕西凤雏村出土的甲骨文中,凤都表现为短尾鸟的形象。 B.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凤属的 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 C.综合甲骨文和上古文献记载看,凤的原型是一种类似水鸭的普通短尾水鸟。 D.在周代文化中,凤已经从短尾水鸟变成一种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 1.B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原文第一段说“ ,凤属,神鸟也。??江中有 ,似凫而大,赤目。”B项中的“ 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断章取义,应为“似凫而大,赤目”。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
B.从青铜器纹饰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句话看,鸟是殷商人传说中的图腾始祖。
C.凤鸟知天时,九扈带来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所以殷人先祖“鸟师而鸟名”。
D.周人的凤崇拜是从商人那里沿袭而来的,而周人的崇凤热甚至超过了商人。 2.A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原文第二段有“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A项理解有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代所见的“凤”并不是自然界的一种鸟。在中国文化史上,凤的形象最为重要的演变开始于殷商晚期,最终完成于周代。
B.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周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马上就参拜了商人的神庙。
C.《尚书》“周书”是记载周王朝史事之书,在“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宣传天命、“殷革夏命”,实际上就是在宣传“周改殷命”。
D.周人之所以把牧野之战克商的时间定在甲子日,即岁星在鹑火的时候,就是因为鹑是赤凤,而赤凤将带来“上天之命”。
3.B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基本思路是:①通篇阅读,整体感知原文;②找到该题信息所在的段落或区域;③对该段落或区域内容要点进行概括与分析;④将选项中的相关信息与这些概括与分析进行对照,从而得到本题的答案。第四段中说“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革服’‘格于庙’(来不及换衣服就到神庙参拜),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庙,而是商人的神庙。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可见B项“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曲解文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人。贞元初擢进士第,以宏辞补校书郎。举贤良方正异等,调河阴尉。迁监察御史,论权嬖梗切,出为河南功曹参军。元和六年,以司封员外郎知制诰。久之,进御史中丞。王师讨蔡,以度视行营诸军,还,奏攻取策,与帝意合。时方连诸道兵,环挐不解,内外大恐,人累息。于是讨蔡数不利,群臣争请罢兵。度奏:“病在腹心,不时去,且为大患。”于是表马摠为宣慰副使,韩愈行军司马。入对曰:“主忧臣辱,义在必死,贼未授首,臣无还期。”帝壮之,为流涕。及行,御通化门临遣,赐通天御带,发神策骑三百为卫。度屯郾城,劳诸军,宣朝廷厚意,士奋于勇。是时诸道兵悉中官统监,自处进退,度奏罢之,使将得专制,号令一,战气倍。未几,李愬夜入悬瓠城,缚吴元济以报。度遣马摠先入蔡,明日,统洄曲降卒万人持节徐进,抚定其人。下令唯盗贼、斩死抵法,余一蠲除,行来不限昼夜,民始知有生之乐。度以蔡牙卒侍帐下,或谓反侧未妄,不可去备,度笑曰:“吾为彰义节度,元恶已檎,人皆吾人也!”众感泣。穆宗即位,进检校司空。即帝以李光颜、乌重胤爪牙将,倚以击贼,兵十余万,有所畏,无尺寸功。度既受命,入贼境,数斩将以闻。大和四年,数引疾不任机重,愿上政事。帝择上医护治,中人日劳问相蹑。乃诏进司徒、平章事。顷之,固请老,不许。时阉竖擅威,天子拥虚器,搢绅道丧。度不复有经济意,野服萧散,把酒穷昼夜相欢,不问人间事。开成三年,以病丐还东都。年七十六薨。册赠太傅,谥文忠。
(节选自《新唐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论权嬖梗切 权:政权。 B.以度视行营诸军 视:巡察。 C.奏攻取策 策:谋略。 D.不时去 时:及时。 4.【答案】A.【解析】A项中“权”依语境应为“权贵”。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裴度恪尽职守的一组是(3分)( ) ①于是表马摠为宣慰副使 ②宣朝廷厚意 ③号令一,战气倍 ④缚吴元济以报 ⑤倚以击贼 ⑥数斩将以闻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5.【答案】B 【解析】③句“号令一,战气倍”是在裴度上奏取消宦官对诸道兵的统治后,由将帅统领军队以后士气大增的情景,但这是将帅们用兵的结果,而并非由裴度直接影响;④“缚吴元济以报”的主语是李愬,不是裴度的行为,不能表现其恪尽职守。⑤是“帝以李光颜、乌重胤爪牙将”的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裴度能力卓著,不断被加官进职。他在贞元初年考中进士,由河阴县尉做到御史中丞、司徒、平章事,历任显职,任事多称皇帝意。
B.裴度力主讨蔡,平定叛乱有功。在讨伐蔡州一再失利、群臣要求罢兵的情况下,他力排众议,以平贼为己任,亲自出征,活捉吴元济,赢得了胜利。 C.裴度治民有方,抚慰安定蔡州人。他就任蔡州后,下令盗贼和犯死罪的人可以依法抵罪,其余一律免除惩罚,并信任当地衙门警卫亲兵,使蔡州人民备受感动。
D.裴度晚年多病,失意于朝廷积弱。他多次提出因病不能胜任机要重任,要上交政事,虽然皇帝仍重用他,但因当时宦官专权,他最终选择寄情酒乐。 6.【答案】B 【解析】B项表述的裴度“活捉吴元济”与原文内容不符。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主忧臣辱,义在必死,贼未授首,臣无还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