⑺他是仙化的胡杨,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他有无数个“一千年”
⑻因为他是基石,是他固定了更多的蜡烛,并让他们放出光彩 ⑼他是海上的指向标,指引人类解放的航船的方向 ⑽他是天上的启明星,带给我们晨曦与曙光 ⑾他是路标,是人类前行的方向 ⑿他像大海,有着宽广的胸襟和包容的情怀 ⒀他是海鸥,有搏击风雨的勇气,在大海上翱翔 ⒁他是奔流向前的溪水,永不停息 五、课堂小结
我们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用在马克思的身上,以表达我们的敬意和缅怀之情现在,我感觉和大家一起学习这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不是一件困难的事,而是一种幸福:同学们可能有了一些新的收获,打开了思维的大门,走近了马克思,也让马克思走近了我们,而我们也从中感到心灵的震撼在座的同学大概是十七岁吧,马克思在你们这个年龄,曾写过一篇作文,题目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我选了几句,作为对你们的勉励,也是对我所从事的职业的重新审视: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它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够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愿同学们能从伟人们的身上学到东西,做一个新世纪的真正成功者!” 六、布置作业。
1.以《马克思墓前的思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要求:假设自己来到马克思的墓前,以一位当代中国中学生的身份,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联系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事业,对马克思人格、学说及其命运提出自己的思考。(不必面面俱到,侧重一点即可。) 2.推荐课外阅读:《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尼?拉宾)
七、板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理论贡献 (点→面) 马克思逝世 两个“对于”(总纲)剩余价值的规律 思想家 每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
广→深
对科学的认识和态度连接上下段
推翻资本主义事业 无产阶级解放事业 实践贡献 革命家 宣传(编报著书)
组织(创立工人协会)
深远影响:敌人:嫉恨、诽谤、诅咒人民:尊敬、爱戴、悼念英明和事业永垂不朽 ◆ 教学反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充满真挚、深沉情感的优秀悼
词。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备课时所预定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积极,表现良好。但课后细细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发现存在的问题也比较明显。
一、问题表现
1.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 预习任务是提前两天布臵的,主要是让学生熟读课文,对课文有个整体的了解。但是在上课前查看学生的课文时,发现很多学生的课文一点阅读的痕迹都没留下。由此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在课前根本没有做相应的预习。因为语文大部分是文学作品教学,如果对课文不熟悉的话,上课效率就会低很多,所以,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引起重视。
2.部分学生照顾不够 整节课下来,学习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但是明显前面的学生回答要比后面的学生要多很多。由此也可看出来,后面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容易被
(述其哀) (赞其功) (颂其德)
老师所忽视。或者说,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容易犯顾及一面,失其旁边的错误。
3.学生自主性发挥不充分
虽然学生回答问题时抓得很准确,个别同学回答也很精彩,但从始至终,没 有一个同是自愿站起来主动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讲出来的。这也是高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上课主动参与的意识不够,总是得着老师来叫,被动的参与答题。
二、问题分析
1.上课的过程中,老师容易在回答好的学生身上找到上课的兴奋点,而回答好的学生,由于从老师的评价中得到了赞扬,思考也会更积极,参与度也会更高。这个时候,其他学生的上课状态就非常容易比老师所忽略。
2.学生课堂自主性的问题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我觉得这个问题的形成和教师课堂预设较强有很大的关系,另一方面,和长久形成的上课习惯以及课堂氛围有很大的关系。
三、策略分析 1.做好预习指导
在上新课之前,应该走进学生,对学生的课文预习目标化,让学生明确预习的任务是什么。很多学生不会预习,是因为对预习的目标不明确。所以我觉得,指导学生预习工作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该预习什么东西,该做什么东西。比如让学生熟读课文,如果学生打到了熟读的要求,那么,对课文的基本思路也就应该有了个大概的了解。
2.认真研究学情
任何课前的准备,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让学生更好的吸收知识。所以,在上课之前,一定要对学生学习的情况有个明确的了解。相类似的文章学生有没学过,作者学生了不了解,学生上课哪方面比较感兴趣等等,都是课前应该考虑的问题。所谓备课,一方面是备课文,一方面是备学生。我觉得这句话讲得很对。
3.优化问题设置
上课该提什么问题,要从学生能否理解和接受的角度出发。力求用最简单的问题,串联起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思路。这次上课中,我的主问题是“马克思究竟有哪些贡献?”。由这个问题能牵连出一串的小问题。向这类既简单明了,又联系广泛的问题,应该是备课是重点考虑的。好的问题的设臵,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整个课堂的效率,而且对学生学习该科目的长久的兴趣的建立,也非常有帮助。
4.强化生本观念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用他们自己的思维去接受课堂上老师想给予他们的知识,这个是任何学科教学都追求的一个目标。我觉得,当下,我们应该努力通过自己的调动与指引,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动起来。只要我们强化这种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的意识,相信课堂教学肯定会出现越来越热闹,越来越高效的结果。
四、小结
作为青年教师,在教学上肯定存在多方的不足。很庆幸教研室能安排这样的比赛,让我能通过这样的“实战”查看教学不足,积累教学经验,及时去分析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