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在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加碳酸氢钠溶液
【答案】C 【解析】
A、向盐酸和氯化铝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先发生反应:HCl+NaOH=NaCl+H2O,无明显现象,AlCl3+3NaOH=Al(OH)3↓+3NaCl,Al(OH)3+NaOH=NaAlO2+2H2O,产生沉淀,后沉淀溶解,图中一开始就有沉淀,故A错误;B、在NaHCO3和Na2CO3混合溶液中滴加盐酸,反应分以下两步进行:
Na2CO3+HCl=NaCl+NaHCO3,NaHCO3+HCl=NaCl+CO2↑+H2O,图中一开始就有气泡,不符合,故B错误;C、向NaOH溶液中通入氯气,发生 2NaOH+Cl2=NaCl+NaClO+H2O,开始转移电子数逐渐增多,饱和后不再溶解,故C正确;D、在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加NaHCO3溶液,少量时的反应
是:NaHCO3+Ba(OH)2=BaCO3↓+NaOH+H2O,过量时的反应是:Ba(OH)2+2NaHCO3 =BaCO3↓+Na2CO3+2H2O,导电能力是先变小,再变大,但由于有Na+离子,导电能力不可能变为0,故D错误;故选C。 14.Z是一种常见的工业原料,实验室制备Z的化学方程式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molZ最多能与7molH2反应 B.Z分子中的所有原子一定共平面 C.可以用酸性KMnO4溶液鉴别X和Y
D.X的同分异构体中含有苯环和醛基的结构有14种(不考虑立体异构) 【答案】D 【解析】 【详解】
A. 1分子Z中含有2个苯环、1个碳碳双键、1个羰基,则1molZ最多能与8molH2发生加成反应,故A错误;
B. Z分子中含有甲基,因此Z分子中的所有原子不可能共平面,故B错误;
C. X分子中苯环上含有侧键—CH3,Y分子中含有—CHO,则X和Y都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则不能用酸性KMnO4溶液鉴别X和Y,故C错误;
D. X的同分异构体中含有苯环和醛基的结构,取代基为—CH2CH2CHO的结构有1种,取代基为—CH(CHO)CH3的结构有1种,取代基为—CH2CH3和—CHO有3种,取代基为—CH2CHO和—CH3的结构有3种,取代基为2个—CH3和1个—CHO的结构有6种,共14种,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D。
【点睛】
只要有甲基,原子都不可能共平面,分析共面时一定要从甲烷、乙烯、苯三种结构中推其他共面、共线问题。
15.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中子数为16的硫原子:32S C.甲酸甲酯的结构简式:HCOOCH3 【答案】C 【解析】 【详解】
A. S原子的质子数是16,中子数为16的硫原子:16S,故A错误; B. Cl-的质子数是17,核外电子数是18,Cl-的结构示意图是
,故B错误;
3248B.Cl-的结构示意图:D.氢氧化钠的电子式:
C. 甲酸甲酯是甲酸和甲醇酯化反应的产物,甲酸甲酯的结构简式是HCOOCH3,故C正确; D. 氢氧化钠是离子化合物,氢氧化钠的电子式是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6. “84消毒液”因1984年北京某医院研制使用而得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广泛,其有效成分是NaClO。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实验室制备NaClO溶液,并进行性质探究和成分测定。
,故D错误。
(1)该学习小组按上图装置进行实验(部分夹持装置省去),反应一段时间后,分别取B、C瓶中的溶液进行实验,实验现象如下表。
已知:①饱和 NaClO溶液pH为11;
②25°C时,弱酸电离常数为:H2CO3:K1=4.4×10-1,K2=4.1×10-11;HClO:K=3×10-8
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 B瓶 实验1:取样,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变红,不褪色 C瓶 变蓝,不褪色 实验2:测定溶液的pH 回答下列问题:
3 12 ①仪器a的名称___________,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 ②C瓶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__________(填化学式)。
③若将C瓶溶液换成 NaHCO3溶液,按上述操作步骤进行实验,C瓶现象为:实验1中紫色石蕊试液立即褪色;实验2中溶液的pH=1.结合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紫色石蕊试液立即褪色的原因______ (2)测定C瓶溶液中NaClO含量(单位:g/L)的实验步骤如下:
Ⅰ.取C瓶溶液20mL于锥形瓶中,加入硫酸酸化,加入过量KI溶液,盖紧瓶塞并在暗处充分反应。 Na2S2O3Ⅱ.用0.1000mol/L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锥形瓶中的溶液,淀粉溶液显示终点后,重复操作2~3次,溶液的平均用量为24.00mL。(已知:I2+2S2O32-=2I-+S4O62-) ①步骤I的C瓶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
②盖紧瓶塞并在暗处反应的原因__________滴定至终点的现象_____________。 ③C瓶溶液中NaClO含量为______g/L(保留2位小数) 【答案】分液漏斗 MnO2+2Cl-+4H+Cl2+H2O
Cl2↑+Mn2++2H2O NaClO、NaOH 溶液中存在平衡
HCl+HClO,HCO3-消耗H+,使平衡右移,HClO浓度增大 ClO-+2I-+2H+=I2+Cl-+H2O 防止
HClO分解(防止Cl2、I2逸出) 当滴入最后一滴Na2S2O3溶液时,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不变色 4.41 【解析】 【分析】
装置A中MnO2固体和浓盐酸反应生成Cl2,Cl2中含HCl气体,通过装置B中饱和食盐水除去氯化氢,通过装置C中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通过碳酸氢钠溶液,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的盐酸和碳酸氢钠反应,促进氯气和水反应正向进行次氯酸浓度增大,最后通过碱石灰吸收多余氯气, (1)①由图可知仪器的名称,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反应生成氯气; ②通过装置C中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
③C瓶溶液中石蕊立即褪色的原因是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的盐酸和碳酸氢钠反应,促进氯气和水反应正向进行次氯酸浓度增大;
(2)①取C瓶溶液20mL于锥形瓶,加足量盐酸酸化,迅速加入过量KI溶液,次氯酸钠在酸性溶液中氧化碘化钾生成碘单质;
②盖紧瓶塞并在暗处反应的原因是防止HClO分解;
③ClO-+2I-+2H+=I2+Cl-+H2O、I2+2S2O32-=2I-+S4O62-,ClO-~I2~2S2O32-,以此计算C瓶溶液中NaClO的含量。 【详解】
(1)①仪器a的名称分液漏斗,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nO2+2Cl-+4H+
Mn2++Cl2↑+2H2O;
②氯气和装置C中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C瓶溶液的溶质是NaCl、NaClO、NaOH; ③C瓶溶液中石蕊立即褪色的原因是:溶液中存在平衡Cl2+H2O?HCl+HClO,HCO3-消耗H+,使平衡右移,HClO浓度增大;
(2)①步骤I的C瓶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O-+2I-+2H+=I2+Cl-+H2O;
②紧瓶塞并在暗处反应的原因是防止HClO光照分解;通常选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滴定至终点的现象当滴入最后一滴Na2S2O3溶液时,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不变色; ③由ClO-+2I-+2H+=I2+Cl-+H2O、I2+2S2O32-═2I-+S4O62-,由方程式可得关系式 NaClO~I2~2S2O32-, 1 2
n 0.1000mol/L×0.024L=0.0024mol 则n=0.0012mol,则C瓶溶液中NaClO的含量为【点睛】
本题考查物质含量测定实验的测定的知识,把握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测定原理为解答的关键,注意滴定终点的判断方法、学会利用关系式法进行计算,侧重分析与实验、计算能力的考查,注意测定原理。 三、推断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7.化合物F是一种食品保鲜剂,可按如下途径合成:
0.0012mol?74.5g/mol=4.41g/L。
0.02L已知:RCHO+CH3CHO试回答:
RCH(OH)CH2CHO。
(1)A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E→F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 (2)B→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3)C→D所用试剂和反应条件分别是_________。E中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 (4)检验F中碳碳双键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连在双键碳上的羟基不稳定,会转化为羰基,则D的同分异构体中,只有一个环的芳香族化合物有______种(除D外)。其中苯环上只有一个取代基,核磁共振氢谱有4个峰,峰面积比为3∶2∶2∶1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 【答案】
消去反应
+NaOH+NaCl O2/Cu或Ag,加热 羟基、醛
基 用Br2的CCl4溶液或先加足量银氨溶液或新制氢氧化铜,充分反应后,酸化后再用溴水检验碳碳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