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傲慢与偏见》结构与人物性格中的讽刺运用
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 李宁一
(河南郑州,450000)
从《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的主要叙事结构上,来分析各个人物、各种事情的来龙去脉,为解决现实问题,并且对于冲破现实束缚,把握小说主要呈现呈现的思想建树,了解当时青年男女的爱情观、价值观、人生观,可以帮助我们确立自身的思想。并且了解作者对作品中人物的语言讽刺、行为讽刺手法,来分析各个人物身上反映出来的现实状况。 一、叙事结构分析
作品中的故事表现为:旧秩序、打破世俗、全面崩溃、混乱、事态改善、新秩序形成。
班奈德家庭的五个女儿非常有个性,但是都愿意嫁入豪门,但是由于那个时代的特色是讲究门当户对的,所以上等男士对下等女士的眷顾是极其困难的。
在一次舞会上,伊丽莎白、简遇到了达西和宾利,由于当时的达西表现得十分高傲,伊丽莎白对其产生了厌烦感。而宾利与简都是不善于表达爱意的人,两人都不知道彼此心里的想法,于是宾利选择了离开。这样,小说里的矛盾就产生了,作者又引入了韦翰、科林斯等人物,将他们性格中的狡诈、虚伪、崇尚金钱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对整个故事的叙述来说,起到了互相衬托、侧面反映的特点,为当时社会中的普遍矛盾的形成做好了分析。
从故事中伊丽莎白对达西、科林斯的语言、行为的讽刺上,看出女主人公的愤世嫉俗的性格表现,我们对各个人物的真实情感的表露进行仔细分析,可以看出十九世纪的人物思想状态的定势,但是当伊丽莎白真正认识到达西是个堂堂正正的好人,她就对其产生了爱意,达西为韦翰与莉迪亚的婚姻、宾利与简的爱情进行了周密策划,时刻帮助,帮助两对人终成眷属。这时,故事真正出现了转折点,伊丽莎白开始接受达西的求爱,并且冲破世俗束缚,向着自己梦想的婚姻殿堂出发,最后实现了理想。 二、人物性格中的讽刺运用分析
我们对作品中的各个人物性格进行细致剖析,找到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导火线,并且从各种权势之间的语言、行为的讽刺效果上,找到作者想要表达的精
神意图,在对抗金钱、需求真爱的同时,在作者的夙愿指导下,更好地理解作品、感悟作品中的精神财富。
(一)平等权势人物之间的语言、行为讽刺运用
班奈特先生与科林斯牧师。科林斯是一个虚伪狡诈、浮夸自负的人,他在叔叔班奈特家里的餐桌上,用浮夸的语言进行了自吹自擂,但是这时,班奈特先生的一席话却将他讽刺的体无完肤。 “ You judge very properly. ”“ . . .
May I ask whether these pleasing attentions proceed from the impulse of the moment, or are the result of previous study?
从这段话上,我们看出了班奈德先生对科林斯牧师阿谀奉承的挖苦讽刺,讽刺过后,由于科林斯牧师的笨拙,竟不知被戏弄,班奈特五姐妹都暗笑他的愚痴。
班奈特先生与韦翰。韦翰是个爱财好色、虚伪狡诈的人,他一般表现得十分君子,人前是个光明磊落的人物,还要用语言陷害达西先生。当他准备迎娶莉迪亚的时候,班奈特先生就在犀利的语言上,对他本人进行了评价。
“ He is as fine a fellow, ” said Mr. Bennet, as soon as they were out of the house, “ . . . I deny even Sir William Lucas himself to produce a more valuable son- in- law. ”
他夸奖了韦翰,说他比科林斯强,但是因为科林斯的性格与行为惹人愤恨,所以拿韦翰与科林斯相提并论,看来班奈特先生是在有意讽刺于他。其中也有对自己操之过急的婚姻安排进行了自责,在讽刺的基础上,对韦翰的性格与人品进行了攻击,反映了班奈德先生的聪明、正值的性格。
班奈特先生与班奈特夫人。作品当中,班奈特夫人是个好事者,他经常为女儿们寻找如意郎君,当宾利来到本村庄的时候,她就想带领女儿去拜访,而班奈特先生却是异常冷静,他拒绝去拜访宾利先生,并对班奈特夫人进行了一番讽刺。
“You mistake me, my dear. I have a high respect for your nerves. T hey are my old friends. I have heard you mention them with consideration these twenty years at least. ”
这里,他将夫人的幼稚想法与“神经痛”的毛病进行了说明,从侧面揭露了
夫人爱管闲事、好事成性的性格特征,讽刺韵味十足,在小说开头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为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与思路打好了基础。 (二)强弱权势人物之间的语言、行为讽刺运用
伊丽莎白与达西。伊丽莎白在宾利家中做客的时候,与达西、宾利小姐进行了交谈,当达西和宾利小姐在探讨一个出色的女士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的时候,伊丽莎白听到达西的评论后,感觉和自己的想法不同,就进行了语言讽刺。
“I am no longer surprised at your knowing only six accomplished women. I rather wonder now at your knowing any。”
伊丽莎白将自己那种冲破现实束缚,不向等级社会低头的精神表现在语言当中,让达西感到自己被讽刺,驳了自己的面子,使自己傲慢自大的性格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但是正是由于伊丽莎白对达西的这样一贯的打击,才让达西认识到自己性格的偏失,同时也发现了伊丽莎白纯真美好的性格所带来的闪光点,但是当达西还是不能改变自己不够言谈、不善于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伊丽莎白又站出来进行语言讽刺。
“It is your turn to say something now, Mr. Darcy. I talked about the dance, and you ought to make some kind of remark on the size of the room, or the number of couples.”
这句话是想让达西对韦翰做的坏事进行讲述,如果他不喜欢交谈,就一定要将内心深处的伤痛表达出来,但是,由于两个人存在偏见与矛盾,所以达西越是听到这样的话,越是胆怯,但是这次达西知道伊丽莎白对他有好感,就愿意回答她的各个问题,伊丽莎白就此激活了达西的交谈的引子,也表现了达西先生性格中的大度的一面。
伊丽莎白与科林斯。当科林斯牧师向伊丽莎白求婚的时候,伊丽莎白当场拒绝了他,并之间一跑了之,从自己内心深处对科林斯产生的厌烦感油然而出,打击得科林斯体无完肤,表现了伊丽莎白的愤世嫉俗、不卑不亢的性格特征,也从侧面反映了科林斯牧师不受人待见,性格偏执、性情古怪的特征。
伊丽莎白与凯瑟琳夫人。当达西的姑姑凯瑟琳夫人知道达西要向伊丽莎白求婚的时候,很快就过来对伊丽莎白进行了一番语言抨击,由于凯瑟琳夫人与达西
都处于上等社会,所以在她得知达西要向一文不名的伊丽莎白求婚时,脑子中首先想到的是等级门槛将要被打破了,慌忙中为了维护自己地位的稳固发展,就想要破坏二人之间的感情。
而伊丽莎白并不会向上等社会低头的,她勇于进行反抗,当凯瑟琳夫人说出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伊丽莎白也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最后将凯瑟琳夫人“赶出”了自己的家门,这反应了伊丽莎白的不畏强权,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并且在小说的最后,她用一句简短的话,说明了是凯瑟琳夫人的反对才促成了她与达西坚持在一起的想法的产生,并且两个人实现了梦想,忠诚眷属。
“Lady Cather ine has been of infinite use, which ought to make her happy, for she loves to be of use. ” 三、作品中的讽刺效果分析
小说当中,作者设置一个正义的人物(伊丽莎白、班奈特先生),来反抗这个社会的不公平待遇,对“反面”、“正面”人物进行全面抨击,用各种语言讽刺他们的不当行为,来表达作者对这个社会的一些看法,并且将正义进行到底,实现了梦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 (一)对“反面”角色的讽刺效果
小说中,伊丽莎白、班奈特先生对科林斯、韦翰、凯瑟琳夫人等“反面”人物进行了讽刺,对他们的虚伪、做作、狡诈、强势等性格与品质进行了严厉的抨击,有正面的抨击,有侧面的讽刺,对它们的行为设置了障碍。并且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对达西行为的认识转变,伊丽莎白更加对那些阻碍他俩自由恋爱、结婚的人更加反感,做出了勇敢的抉择。
对于科林斯的讽刺,剖析了他本人的金钱价值观,同时在他表现出那种狡诈不堪的行为的时候,不论是语言上,还是在对伊丽莎白的求婚上,都遭受了打击,正是作者这样精心地安排,将他与达西的寡言少语相对比,更加突出了达西的真实情感与科林斯的虚荣的巨大差距,对伊丽莎白与班奈特先生的勇敢行为进行了全面的赞扬,为小说的勇于打破现实的精神束缚的效果进行了很好的诠释。
对韦翰的讽刺主要是通过班奈特先生用语言来完成的,作者将他那种挥霍金钱、不思进取、坑蒙拐骗、见利忘义的行为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通过班奈特先生的语言,我们看到了大家对他产生失望的感觉,无奈中夹杂着愤恨。也反映了当
时社会中的那些纨绔子弟的讽刺。
对凯瑟琳夫人的讽刺则是伊丽莎白对强权势力进行了严厉的抨击,从人生规划与现实层面上,突破束缚,不向他们低头,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达到了完美的提升状态。
(二)对“正面”角色的讽刺效果
伊丽莎白对达西、宾利小姐的讽刺,班奈特先生对班奈特夫人的讽刺,都是愿意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希望能够找到更好的人生方向,并且在做出正确的选择的同时,转变他们的思想,积极迈出自己的第一步,走向成功。尤其是在对达西先生的讽刺过程中,使他克服了优柔寡断的性格特征,从权势、金钱、爱情、真理上进行了正确的选择,最后,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成功打破了现实的束缚,对社会制度的不平衡、不理智的规定进行了侧面抨击,并且从性格转变上,找到了更好的突破口,为积极进取的行为促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关巍;从叙事学观点看《傲慢与偏见》中人物与情节的关系[D];山西大学;2009年
[2]庞晓鹏;《傲慢与偏见》中的二元对立及其叙事效果[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3]刘丹翎;简·奥斯丁的小说《爱玛》中反讽的艺术特色[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黄学军;从简·奥斯丁到夏·勃朗特——英国小说中女性主义的声音[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作者简介:李宁一(1976— ),女,四川武胜人,博士,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