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知识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从题型层面,本题的基本答题思路首先要肯定其合理之处,即文化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变化发展,然后要否定其不合理之处,而这个否定并不是一味否定,而是辩证否定,即传统村落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而面临困难,但因时而变的进行创造性保护和利用,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不会走向消亡。
(2)解答本题,首先要审设问,本题知识限定明确,意识能动作用原理,题目类型认识说明类,问题指向说明保护、传承和利用传统村落需要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进一步解读设问和材料,本题属于小切口的题目,此类题目解答的关键在于分层,单一原理题目首先要进行基本原理表述,即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然后分析对应材料时候,要分别分析现实生活中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体来讲,认识世界层面,增强文化自觉,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加自觉地加以保护和传承;而改造世界层面,克服错误观念,避免破坏性开发,把保护、传承与利用有机统起来。
(3)本题属于开放型题目,但此类型题目并不是无止境开放,需要围绕主题进行分析,本题必须围绕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提出建议,同时注意数量限定是三条,不要因为平时习惯而有所遗漏。如:利用传统村落品牌,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开发特色手工艺产品,传承传统技艺。修缮古民居、古建筑,完善基础设施,增强传统村落吸引力。开展民俗节庆、寻根问祖活动,传承历史文化等。
14.(2018·浙江高考真题)小煤矿关闭后,马家村部分村民逐渐返贫,赌博、酗酒等不良现象死灰复燃。为改变面貌村两委带领村民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统领重振乡村: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开展年度“最美村民”“最美家庭”评选等,形成文明乡风;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聘请专家设计整体开发方案,配套利用旧矿、老宅、果蔬田园等资源,开发展示当地民俗民风的民宿、农家乐、特色小吃一条街等,形成观赏游乐、体验休闲旅游综合体。如今,马家村成了闻名返迩的“生态民俗文化村”。游客多了,乡风美了,村民腰包鼓了,心里乐了。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中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文化的力量”的相关知识,说明马家村重振乡村过程中文化所起的作用。 (2)运用整体和部分关系的有关知识,分析马家村坚持整体开发获得成功的原因。
【答案】(1)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在马家村振兴过程中,起到了把握方向、智力支持、振奋民心的统领作用;在形成文明乡风、开发乡村旅游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马家村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2)整体是事物的全局,统率着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应当服从和服务于整体。马家村立足整体科学设计,统筹全局确定方案,统一开发全村多种资源,形成综合优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果,成功实现了乡村振兴。
【解析】本题以为改变面貌村两委带领村民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统领重振乡村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的作用和意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等知识点的
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第(1)问,本题考查“文化的力量”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马家村重振乡村过程中文化所起的作用。意义类的解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有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语言组织要落脚在“有利于”“促进”“增强”“巩固”等句型。主观题回答文化的作用时,一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和个人产生深刻的影响)。二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三是文化与综合国力(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四是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答时注意结合材料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统一。
第(2)问,本题考查整体和部分关系的有关知识,设问指向马家村坚持整体开发获得成功的原因,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解答时首先明确知识:整体是事物发展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部分是事物发展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部分影响整体。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村两委带领村民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统领重振乡村分析意义,实现二者的结合。15.(2012·海南高考真题)(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一些地方抓住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发掘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市场动作成功地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如山西打造的晋商文化品牌名噪一时,浙江宁海创办的“开游节”巧用徐霞客游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徒步旅行者参与,呼和浩特举办的“昭君文化节”因高扬民族团结文化而倍受游人青睐。
随着文化市场不断发展,历史名人、“名人故里”之争日益激烈,一些地方无视历史事实凭空臆造“历史人物”搞旅游开发,把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作为“文化名人”来开发,甚至利用文学作品中的负面人物形象举办主题文化活动,但是,这些盲目搞文化旅游的做法。并没有得到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各地竞相争夺历史名人、“名人故里”的现象。(6分) (2)材料表明,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有的成功有的失败。运用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相结合的观点对此加以说明。(8分)
(3)从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的角度,就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提出两条建议。(4分) 【答案】(1)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有利于发展文化生产力,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2分)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加剧了对文化资源的争夺;(2分)一些地方文化创新力弱,发展文化产业的办法不多。(2分)
(2)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尊重文化产业发展规律,从而取得成功(4分)脱离实际,靠虚构历史文化名人来搞文化旅游,无视客观规律的制约,不可能取得成功。(4分)
(3)发掘历史文化资源蕴涵的民族精神,打造优秀旅游文化产品;(2分)坚持保护优先,防止破坏性开发。(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1)本题是评价类试题,坚持“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基本逻辑回答。即首先回答各地竞
相争夺历史名人、“”名人故里这种现象的性质,对的谈意义,即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经济,有利于发展文化生产力,错误的谈危害,造成文化市场上令人忧虑的现象;其次回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即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地方缺乏文化创新能力,往往脱离实践发展文化产业是没有生命力的,最后如何解决这种现象带来的问题,政府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地方要立足实践进行文化创新与发展。
(2)本题以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有成功有失败为背景,考查考生运用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加以分析。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要受到规律的处罚,旅游文化产业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取得成功,反之,就要失败。分析材料可知,脱离实际,靠虚构历史文化名人来搞文化旅游,违背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注定是要失败的。
(3)本题以弘扬优秀中华文化为切入点,以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为角度,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回答本题,第一要注意,角度是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第二是围绕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旅游文化产业来提建议。可以从传承优秀中华文化中的精华角度回答,也可以从创新角度回答等。 考点2文化对人的影响
1.(2019·江苏高考真题)“清早起来什么镜子照?梳一个油头什么花香……”随着一阵清脆明快的京剧曲调声,学生们有板有眼地做起了戏曲课间操。戏曲课间操不仅提升了学生做课间操的兴趣,也成为同学们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材料说明 A.大众文化的发展可以高雅与通俗并存 B.形式多样的文化生活活跃了文化思想 C.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发展并享用文化 D.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答案】C
【解析】戏曲课间操是对传统课间操的发展,说明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发展文化,戏曲课间操成为同学们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说明人们在实践中享用文化,C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并存的问题,A不符合题意;材料表明形式多样的文化生活活跃了文化氛围,而不是活跃了文化思想,B错误;材料强调文化创新有利于享受和传承文化,不体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2019·浙江高考真题)H村村民自筹资金建立村史馆,展示该村改革开放以来不同阶段生产生活的发展状况,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增强了村民的自豪感。这说明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③文化自信源于文化事业的发展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村史馆能够展示该村改革开放以来不同阶段生产生活的发展状况,说明了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题肢①说法正确;村史馆的建立,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增强了村民的自豪感,体现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题肢②说法正确。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题肢③说法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题肢④说法正确。本题选择A选项。
3.(2018·天津高考真题)近期,一档别具匠心的电视节目《信中国》在央视热播。节目中,一位位“信使”展读革命先辈尘封已久的书信,仿佛把人们带回到战火纷飞的岁月。书信中袒露的一颗颗忠心赤胆让人震撼,一段段感人故事令观众动容,激发起人们对革命先辈的无限敬仰之情。由此可见 A.文化氛围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B.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 C.大众传媒是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主要途径 D.书信承载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史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信中国》展示的不仅是革命先辈尘封已久的书信,更是让信仰形象站起,激发起人们对革命先辈的无限敬仰之情,这表明文化氛围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A正确且符合题意;B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说法错误,错在“主要”;书信承载的历史不一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史,D说法太绝对,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4.(2018·江苏高考真题)有调查显示,许多来华的外国人都喜欢上了中国。当被问及原因时,他们表示,不仅在于中国的“生活便利”和“人民友好”,还在于从中国文化中找到了“归属感”。有两位外国歌手还根据自己行走中国的体验,创作了歌曲《I'm going to China》并走红网络。由此可见 A.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 C.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许多来华的外国人喜欢上中国,不仅是因为中国“生活便利”和“人民友好”,还因为从中国文化中找到了“归属感”,这表明不同的文化环境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属于文化塑造人生,BC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优秀文化提高人的审美素养,D不符合题意。答案为A。
5.(2017·天津高考真题)静止的时候,凝固着威严和庄重;走动的时候,流露出飘逸和洒脱。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交领右衽、系带宽袖,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从黄帝到明末清初,一直保持着相对一致的风格和形制,被誉为“穿在身上的诗书礼乐”。透过汉服文化可以感悟到
B.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优秀文化提高人的审美素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