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建筑工程桩基施工规范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1 4:48:4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可将承台板划分为u个矩形块,可按本规范附录D采用角点法计算;

; ?zi——第i计算土层厚度(m)

,采用土的自重压力至土的自重压力加附加Esi——第i计算土层的压缩模量(MPa)

压力作用时的压缩模量;

Qj——第j桩在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作用下,桩顶的附加荷载(kN);当地下室埋深超

过5m时,取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作用下的总荷载为考虑回弹再压缩的等代附加荷载;

lj——第j桩桩长(m); Aps——桩身截面面积;

?j——第j桩总桩端阻力与桩顶荷载之比,近似取极限总端阻力与单桩极限承载力

之比;

Ip,ij,Is,ij——分别为第j桩的桩端阻力和桩侧阻力对计算轴线第i计算土层1/2厚度

处的应力影响系数,可按本规范附录F确定; Ec——桩身混凝土的弹性模量;

pc,k——第k块承台底均布压力,可按pc.k??c,k?fak取值,其中?c,k为第k块承台

底板的承台效应系数,按本规范表5.2.5确定;fak为承台底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ki——第k块承台底角点处,桩端平面以下第i计算土层1/2厚度处的附加应力系

数,可按本规范附录D确定;

se——计算桩身压缩;

?e——桩身压缩系数。端承型桩,取?e=1.0;摩擦型桩,当l/d≤30时,取?e=2/3;

l/d≥50时,取?e=1/2;介于两者之间可线性插值;

?——沉降计算经验系数,无当地经验时,可取1.0。

5.5.15 对于单桩、单排桩、疏桩复合桩基础的最终沉降计算深度Zn,可按应力比法确定,

即Zn处由桩引起的附加应力?z、由承台土压力引起的附加应力?zc与土的自重应力?c应符合下式要求:

?z??zc?0.2?c (5.5.15)

5.6 软土地基减沉复合疏桩基础

5.6.1 当软土地基上多层建筑,地基承载力基本满足要求(以底层平面面积计算)时,可设置穿过软土层进入相对较好土层的疏布摩擦型桩,由桩和桩间土共同分担荷载。该种减沉复合疏桩基础,可按下列公式确定承台面积和桩数:

Ac??Fk?Gkfak (5.6.1-1)

n?Fk?Gk??cfakAcRa (5.6.1-2)

式中:Ac-桩基承台总净面积;

fak-承台底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承台面积控制系数,?≥0.60; n-基桩数;

?c-桩基承台效应系数,可按本规范表5.2.5取值。 5.6.2 减沉复合疏桩基础中点沉降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32

s??(ss?ssp) (5.6.2-1)

mss?4p0?i?1zi?i?z(i?1)?(i?1)Esi (5.6.2-2)

ssp?280qsuEs?d(sa/d)2 (5.6.2-3)

po??F?nRap (5.6.2-4)

Ac式中:s——桩基中心点沉降量;

; ss——由承台底地基土附加压力作用下产生的中点沉降(图5.6.2)

ssp——由桩土相互作用产生的沉降;

po——按荷载效应准永久值组合计算的假想天然地基平均附加压力(kPa);

Esi——承台底以下第i层土的压缩模量,应取自重压力至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段的

模量值;

沉降计算深度按?m——地基沉降计算深度范围的土层数;

本规范第5.5.8条确定;

qsu、Es—桩身范围内按厚度加权的平均桩侧极限摩阻力、平均压缩模量;

d—桩身直径,当为方形桩时,d?1.25b(b为方形桩截面边长);

sa/d—等效距径比,可按本规范第5.5.10条执行; zi,zi?1——承台底至第i层、第i?1层土底面的距离;

z?0.1?c确定,?z可按

图5.6.2 复合疏桩基础沉降计算的分层示意图

?i,?i?1——承台底至第i层、第i?1层土层底范围内的角点平均附加应力系数;根

据承台等效面积的计算分块矩形长宽比a/b及深宽比zi/b=2zi/Bc,由本规

范附录D确定;其中承台等效宽度Bc?BAc/L;B、L为建筑物基础外

缘平面的宽度和长度;

F——荷载效应准永久值组合下,作用于承台底的总附加荷载(kN);

?p——基桩刺入变形影响系数;按桩端持力层土质确定,砂土为1.0,粉土为1.15,

黏性土为1.30。

?——沉降计算经验系数,无当地经验时,可取1.0。

5.7 桩基水平承载力与位移计算

Ⅰ 单桩基础

5.7.1 受水平荷载的一般建筑物和水平荷载较小的高大建筑物单桩基础和群桩中基桩应满足

33

下式要求:

式中 Hik——在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作用于基桩i桩顶处的水平力;

Hik?Rh (5.7.1)

对于单桩基础,可取单桩的水Rh——单桩基础或群桩中基桩的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平承载力特征值Rha。

5.7.2 单桩的水平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于受水平荷载较大的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建筑桩基,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单桩水平静载试验确定,试验方法可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执行。

2 对于钢筋混凝土预制桩、钢桩、桩身正截面配筋率不小于0.65%的灌注桩,可根据静载试验结果取地面处水平位移为10mm(对于水平位移敏感的建筑物取水平位移6mm)所对应的荷载的75%为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3 对于桩身配筋率小于0.65%的灌注桩,可取单桩水平静载试验的临界荷载的75%为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4 当缺少单桩水平静载试验资料时,可按下列公式估算桩身配筋率小于0.65%的灌注桩的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0.75??mftW0??N?N?? (1.25?22?g)?1? Rha????M?fAmtn??(5.7.2-1)

式中

? —— 桩的水平变形系数,按本规范第5.7.5条确定;

Rha—— 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号根据桩顶竖向力性质确定,压力取“+”,拉力

取“-”;

?m—— 桩截面模量塑性系数,圆形截面?m=2,矩形截面?m=1.75;

ft—— 桩身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

W0—— 桩身换算截面受拉边缘的截面模量,圆形截面为:

W0??d32?d2?2??E?1??gd02?

?b 方形截面为:W0其中d为桩直径,d0为扣除保护,

?E层厚度的桩直径;b为方形截面边长,b0为扣除保护层厚度的桩截面宽度;

?b62?2??E?1??gb02? vM为钢筋弹性模量与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比值;

—— 桩身最大弯距系数,按表5.7.2取值,当单桩基础和单排桩基纵向轴线与水

平力方向相垂直时,按桩顶铰接考虑;

表5.7.2 桩顶(身)最大弯矩系数?m和桩顶水平位移系数?x

桩顶约束情况 桩的换算埋深??h? 4.0 3.5 3.0 2.8 2.6 2.4 4.0 3.5 3.0 2.8 2.6 2.4 M?M 0.768 0.750 0.703 0.675 0.639 0.601 0.926 0.934 0.967 0.990 1.018 1.045 M?x 铰接、自由 固 接 2.441 2.502 2.727 2.905 3.163 3.526 0.940 0.970 1.028 1.055 1.079 1.095 系桩顶的最大弯矩系数;

注:1 铰接(自由)的?系桩身的最大弯矩系数,固接的?2 当?h?4时取?h?4.0。

34

?g—— 桩身配筋率;

An—— 桩身换算截面积,圆形截面为:

?

An??d42?1???E?1??g?;

方形截面为:An?b2?1???E?1??g?

N—— 桩顶竖向力影响系数,竖向压力取0.5;竖向拉力取1.0; ——在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桩顶的竖向力(kN)。

N

5 对于混凝土护壁的挖孔桩,计算单桩水平承载力时,其设计桩径取护壁内直径。 6 当桩的水平承载力由水平位移控制,且缺少单桩水平静载试验资料时,可按下式估算预制桩、钢桩、桩身配筋率不小于0.65%的灌注桩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Rha?0.75?EI?x3x0a (5.7.2-2)

式中 EI—— 桩身抗弯刚度,对于钢筋混凝土桩,EI?0.85EcI0;其中I0为桩身换

算截面惯性矩:圆形截面为I0?W0d0/2;矩形截面为I0?W0b0/2; x0a—— 桩顶允许水平位移;

?x—— 桩顶水平位移系数,按表5.7.2取值,取值方法同?M。

7 验算永久荷载控制的桩基的水平承载力时,应将上述2~5款方法确定的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乘以调整系数0.80;验算地震作用桩基的水平承载力时,宜将按上述2~5款方法确定的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乘以调整系数1.25。

Ⅱ 群桩基础

5.7.3 群桩基础(不含水平力垂直于单排桩基纵向轴线和力矩较大的情况)的基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应考虑由承台、桩群、土相互作用产生的群桩效应,可按下列公式确定:

Rh??hRha (5.7.3-1) 考虑(5.7.3-2)

sa/d

6

?h??i?r??l

?sa???d?? (5.7.3-3) ?i?0.15n1?0.10n2?1.90.015n2?0.45

?l???hcm?x0a?Bc2?n1?n2?Rha2 (5.7.3-4)

x0a?Rha??x?3?EI (5.7.3-5)

其他情况: ?h??i?r??l??b

(5.7.3-6)

?b?(5.7.3-7)

n1?n2?Rh

Bc?Bc?1?m?'??Pc(5.7.3-8)

Pc??cfak(A?nAps)

(5.7.3-9)

式中 ?h—— 群桩效应综合系数;

?i—— 桩的相互影响效应系数;

?r,

—— 桩顶约束效应系数(桩顶嵌入承台长度50~100mm时),按表5.7.3-1取值;

35

搜索更多关于: 建筑工程桩基施工规范 的文档
建筑工程桩基施工规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c7e914q9s7g2499hhva_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