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选择题。本卷共10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轻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将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1%苏联“二五”计划规定:重工业则由40.降为14.5%”。“二五”计划实施的结果是轻工业年增长率为14.8%,重工业则高达19%。材料说明苏联“二五”计划意在
A.实现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 B.使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C.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D.尝试调整轻重工业发展失衡 【答案】D
2.1925年苏共十四次代表大会前后,苏共中央在农村取消了大部分对出租土地、雇工及资本积累的限制,并降低了农业税和工业品的价格。这表明 A.新经济政策走向了废止 B.农民的利益得到了保护 C.工业化资金的积累加速 D.农村阶级分化日益加剧 【答案】B
3.苏俄(苏联)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相对于租让企业,租借企业比较多,仅1924年就由国家租出6488个。但是,它们多是磨粉厂,碾米厂、榨油厂、制革厂甚至是一些小作坊,承租人多是原来的业主,另外大约有1/4的承租人是合作社。这表明当时苏俄(苏联) A.借助本国资本建立工业体系 B.准备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 C.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D.举借内债来解决民生方面问题 【答案】C
4.新经济政策期间,苏俄共有租让企业和其他形式的外资企业350多家,吸收资金约l亿金卢布,外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约占1%,同时还签署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的各种援助合同。这些措施 A.冲击了苏俄的公有制经济 B.推动了苏俄工业恢复和发展 C.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D.便利了西方国家的经济渗透
第 1 页
【答案】B
5.1929年10月1日,苏联政府批准并签订了70个有关外国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的协议,如与美国福特公司签订了为下新城(又译下诺夫哥罗德)建设汽车工厂提供咨询和供应设备的合同。这反映了苏联 A.尽力引进西方工业化成果 B.利用了西方经济危机的时机 C.得到了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 D.具有稳步均衡发展的渐进性 【答案】A
6.1918年3月,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列宁提出了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的计算和监督,建立合作社等具体设想,作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大生产的中间环节。这说明以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 A.主张全面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已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C.设想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D.决定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C
7.关于新经济政策,学者郑异凡提出:“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并不新,只是1918年春政策的继续;斯大林和季诺维也夫等人强调新经济政策仅仅是退却,是对农民的暂时让步,要求转入进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 A.新经济政策与1918年春政策具有相同特点 B.新经济政策的“退却”是指退回到资本主义 C.“对农民的暂时让步”是指实行余粮收集制 D.“转入进攻”的办法包括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答案】D
8.1920—1921年,瞿秋白出访苏俄,他写道:俄国与国外通商是政府的专利。现在国外的关系已经很好,英国已经正式签约,德国就在这几天内,其余边境各小国及意大利、捷克斯拉夫,都已结通商关系。现在俄国还正努力协理各种租借地,借外国资本来发展俄国工业。材料表明当时 A.社会主义成为历史发展主导 B.苏俄和英德等西方国家建交 C.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国家影响极大 D.苏俄经济政策受制于政治现实需要 【答案】D
第 2 页
9.列宁曾说:“对于一个真正的革命家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夸大革命性,忘记适当地和有成效地运用革命方法的限度和条件。如果丧失清醒的头脑,一心设想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而且应该用革命方式解决种种任务,那他们就会毁灭。”这表明列宁认为 A.革命要坚决采取暴力方式完成革命任务 B.要根据形势发展不断调整革命的对策 C.十月革命就是采取了革命与妥协的方式 D.斯大林农业集体化措施夸大了革命性 【答案】B
10.下表为1930—1940年《苏联对外贸易进出口统计表》(单位:百万卢布)。表中苏联外贸总额的变化反映了
年代 外贸1643 总额 A.二战爆发阻碍了世界贸易发展 B.斯大林模式更加重视国内市场 C.西方大国对苏联实行经济封锁 D.苏联传统的农业国制约对外贸易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2小题。
11.经济体制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自由贸易在农业和地方小工业领域的成功,列宁进一步考虑利用市场发展国营企业,指出“国营企业也在改行所谓经济核算,实际上就是在相当程度上实行商业的和资本主义的原则”。……1921年12月,俄共(布)第十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对当时的经济特点的总结是“国内市场的形成”和“货币交换的发展”提出要“从市场的存在出发并考虑市场的规律来掌握市场,并且有系统的、经过深思熟虑的、建立在对市场过程确切估计之上的经济措施,把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的工作掌握在自己手中”。
——朱建明《列宁“新经济政策”述评》
材料二 1932年,罗斯福在马萨诸塞州的一次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说:“当一个国家的贫困和失业人数超过了国家所能承受的范围和程度,那政策的调整只能成为政府唯一的选择,而且是越快越好”。
——《世界现代史资料汇编》
——林毅大《转型国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列宁的“市场观”,并分析引起列宁改革的因素有哪些?
1502 1002 661.8 510.3 477.4 485.4 523.7 475.1 271.4 485.2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第 3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