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小石潭记》课例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2 13:48:2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从“文字、文章、文化”三个层面对文言文教学的初探

——《小石潭记》教学课例

薛 敏

【主题阐述】

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总是让教师们很困惑,文言文文本和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的呈现也极其模糊、异常繁杂。“文”和“言”究竟孰轻孰重,如何让文本的有效解读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突显呢??这些都让我感到疑难重重。

王荣生教授在《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中提出: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文言文教学应该是有三个层面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文化。让我体会到文言文教学还是应该“文”和“言”并重,读“言”——做点文言字词的积累;读“文”——关注文本独特的内容;读“人”——领会文本蕴含的人文性。 带着这样的认识我开始研读此次乐清市优质课的课文《小石潭记》。这篇文言文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选编的课文均为写景游记的古代散文为主。其共同的特点都是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因而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提示、注解和工具书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要品味古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的举出上领会作者的内心及文本蕴含的人文性。

结合《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下】)对于选文《小石潭记》的学习教学建议,于是我们对于选文《小石潭记》的主题研讨定位为:文言文教学的三个层面:文字、文章、文化;目标定位为:1、积累“冽”“可”“斗”“蛇”等重点文言词汇;2、品读作者对小石潭景物的描绘,欣赏山水风景之美。3、品味柳宗元的心境变化,感受孤寂的心情。4.品析柳宗元的人格品性,领略其思想之美。以主题研讨为支撑点,以目标为平台,实施课堂教学。现拟定“从‘文字、文章、文化’三个层面对文言文教学的初探”这个主题,进行课例研究,把设计、实录、研讨、反思等一系列过程予以呈现,旨在与同行们交流与探讨。

【第一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积累“冽”“可”“斗”“蛇”等重点文言词汇。

2、品读作者对小石潭景物的描绘,欣赏山水风景之美。

3、品味柳宗元的心境变化,感受孤寂的心情。

4.品析柳宗元的人格品性,领略其思想之美。

教学重难点:品读作者对小石潭景物的描绘,欣赏山水风景之美,品味柳宗元的

孤寂心境。

一、导入

出示《江雪》,明确作者是柳宗元。

明国初年《江雪》有人发现他是一首藏头诗,“千万孤独”,这样的柳宗元你能读懂吗?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走进柳宗元的精神世界!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把握字音、节奏 2、个别学生读

3、读通文意(对照注解) 4、齐读

三、赏读美景

1、找出文中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

明确:水、石、鱼、树(出示四张图片)

2、如果你是摄影师,想象你手中的笔就是镜头,你会去捕捉哪些画面呢? 预设一:水——“如鸣佩环”;“水尤清冽”(比喻,联想水声的悦耳清脆,“冽”和“洌”两个字的区别;联想到“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等)指导朗读:重读,延长。

预设二:石——“全石以为底??.为岩”,形态各异。 预设三:树——“青树翠蔓??.参差披拂”(想象,柔美,朗读加上身体摆动) 预设四:鱼——第二段(留下影像最深的词语,动静结合,侧面描写,想象生活中的画面,朗读:欢快,跳跃,声音快慢结合) 3、自由读1、2段,感受美 四、品读心境

1、面对如此美景,同学们心中是什么感受?想象柳宗元此刻会是怎样的心情?(沉醉,快乐,享受 文中依据)(一切景语皆情语)

2、这里的小石潭可观、可闻、可听、可触,这里的小石潭石异、水清、鱼乐、树青、蔓翠,这真是一个旅游休闲的世外桃源,他本可以沉醉其中,与山水同乐,而柳宗元为何却说“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他怎么了? 明确一:“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理解意思,触发内心的情感,指导朗读。追问:此刻的柳宗元心情怎样? 明确:“忧”

3、从“乐”到“忧”,这种情感的变化太突然,太快了吧,中间有什么过渡吗?有没有给我们暗示的地方? 明确一:景物变化:“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犬牙差互”;

人的状态:“望源头”(追问: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他会想什么?)

联想:辛弃疾“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一切景语皆情语” 4、出示柳宗元的背景

小结:快乐是短暂的,一抬头现实涌上心头,加上凄清环境的触发,这忧伤和抑郁怎能摆脱的,“忧,连绵的忧,愁,剪不断的愁”,最终留给我们的只有柳宗元 “匆匆离去” 的背影。

五、拓展延伸(比照阅读,解读作者)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出示1)

——柳宗元

中国文人都有山水情节,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之磅礴,水之灵动,使人迷醉。山水之美,自然的折光,更是心灵世界的折光。所以文人们在遇到忧伤、抑郁知识,总是选择寄情山水,与山水融为一体,来释怀自己的内心。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返)。

——吴均《与朱元思书》 明确:其它文人:寄情山水,亲近山水

柳宗元:连山水也走不能真正走进他的内心 六、结语

“千万孤独”的柳宗元啊,你为何不能学学他们,寄情山水,超然自我呢??? 我想我们也许还是无法责备柳宗元,柳宗元一生始终以利安天下苍生为己任,虽被贬永州,也仍坚如磐石,再加上,爱妻难产而死,母亲至永州半年,也染病身亡,儿女没了,妻子没了,母亲没了,一个人飘零荒野,试问天下,又能有几人真正超脱?

带上这份情感,朗读《小石潭记》结束我们今天的课堂!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根据《小石潭记》中的句子,想象并描绘画面

板书设计:

乐→迷茫→忧 (短暂)

【第一次课堂实录】

片段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给大家带来诗歌《江雪》,(ppt出示《江雪》)我们都很熟悉吧?一起来吟诵一下,好吗? 生:好。(师生吟诵) 师:这是唐代名家柳宗元的一首诗歌,历来对这首诗歌有着很多的解读上的争议,直到明朝的时候有人才发现原来它是一首藏头诗:“千万孤独”。(ppt出示)这样的柳宗元我们同学熟悉吗? 生:不熟悉。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柳宗元的一篇山水游记《小石潭记》(板书课题),感受他别样的情怀!

片段二: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生自由读)

师:请一个同学朗读一下文章,其他同学就字音和节奏方面加一点评。 (一生读)

师: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读得挺流利的,停顿也正确,但是这个俶尔的“俶”应该读chù。

师:听得很仔细,看来我们同学预习得还是比较认真的。但是文言文的学习仅仅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还不够,还要能够读懂文意。结合注解,疏通全文,如果有疑问可以跟同桌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等下提出来。 (生合作疏通文意)

师:有没有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生(众):没有。

师:很好,那我来检查一下大家合作学习的成果。 师:“潭中鱼可百许头。”

生(众):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师:记住这一句中“可”的意思。注意与其他句中“可”的意思进行比较。如“不可知其源”中的“可”。

生:这里的“可”是“大约”的意思,“不可知其源” 中的“可”是“能”的意思,还有“不可久居” 中的“可”,“明灭可见”中的“可”。

师:好,学会比较记忆也是掌握文言词汇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斗折蛇行”怎么理解? 生:“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师:这里的“斗”和“蛇”两个字用法很特殊,分别解释为“像北斗七星一 样”,“像蛇一样”,它们本身是名词,现在作状语了。现在来看两个虚词“以其境过清”的“以”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

师:不错。“乃记之而去”的“乃”呢? 生:于是,就。

师:看来同学们基本已读懂了文意,真不错。接下来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走进小石潭,感受其中的美景。

(生齐读)

片段三:赏读美景

师:请同学找一找文章的1、2两段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生1:水、鱼。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2:石、树。

师:是的,主要写了四种景物。(ppt出示四种景物的图片)

师:如果你是摄影师,想象你手中的笔就是镜头,你会去捕捉哪些画面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应的句子,赏析,说说理由。(2分钟时间) 生1:水。因为水声,特点是悦耳动听, “如鸣佩环”。 生2:还有“水尤清冽”,写的是水清,“清冽”。 师:仅仅只写了水的清吗?

生3:水还很凉。“冽”是凉的意思。

师:真细心。这个“冽”是两点水的,解释为凉;还有一个“洌”是三点水的,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众):清澈。

师:我们同学平时积累得不错呢。如果要把水的声音和特点强调出来,应该怎么读呢?

生1:重读。 师:你来试试。 (生读)

师:不错,请你带着大家一起读一读。 (全班读)

师:还有其他的画面和大家分享的吗?

生2:我选石。“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 为嵫,为岩”,体现小石潭的 “石”,形态各异的特点。 师:一共有几种形态? 生2:四种。

师:真不愧取名为“小石潭”。

搜索更多关于: 《小石潭记》课例 的文档
《小石潭记》课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cbpr2xtz60wacw0ffqy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