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3:我选鱼。“空游无所依” 突出了水之清,清到了透明的程度,鱼儿在水里游,竟像是在空中没有凭依似的,自由自在。
师:是啊,在写鱼却让我们感受到了水的清,这种写法叫做? 生3:侧面描写。
师:真棒,还有同学有补充吗? 生4:我喜欢这里的鱼,是因为他们活泼可爱。游鱼先是“怡然不动”,继而“傲尔远逝”,“往来翕忽”。
师:你能给大家读出这种感觉吗? (生4读) 师:同学们发现了没有,他在读得时候,前面几句慢一些,后面一句语速加快了。为什么呢?
生4:先静后动。 师:这种写法叫做? 生(众):动静结合。
师:精彩。请大家以这种语速朗读这几句话,感受鱼的灵动。 (齐读)
师:那树呢?有没有同学选树的?
生5:我选树,“青树翠蔓,参差披拂”,岸上树木葱郁苍翠。 师:你发现了吗?这里的树也有四种不同的形态。 生5:恩,“蒙、络、摇、缀”四种。
师:目光敏锐。如何读出四种不同的形态呢? 生6:声音轻柔,起伏。
师:那我们全班一起来试试。 (生齐读)
师:小石潭水清、石异、树柔、鱼活,真是让人流连忘返。自由朗读1、2段,感受这美景。 (生自由读)
师:面对如此美景,同学们心中是什么感受? 生1:快乐。 生2:陶醉。 生3:轻松。
师:想象柳宗元此刻会是怎样的? 生1:也很陶醉。
师:文中有没有直接的语句呢? 生2:“乐”,“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 (板书:乐)
片段四:品读心境 师:他正与游鱼同乐呢,他本可以沉醉其中,与山水同乐,而柳宗元为何却说“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他怎么了? 生1:忧。 (板书:忧)
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
生2:因为这里“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他感受到环境的寂静、凄凉、寒冷。
师:要读出这种环境的特点,我们的语气应该怎样? 生3:应该低沉,压抑些。 师:那你来试试看好吗? (生3读)
师:真不错,给他掌声。 (生鼓掌)
师:从“乐”到“忧”,这种情感的变化太突然,太快了吧,中间有什么过渡吗?有没有给我们暗示的地方?
生1:第三段的景物给我的感觉有变化,“斗折蛇行,犬牙差互”让我觉得很可怕。
师:那此刻柳宗元在做什么呢? 生2:“望源头”。
师:你很细心,看着这个遥望的背影,你能想象一下他此刻在想什么? 生3:我的未来在哪里?
生4: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生5:这个源头到底在哪里啊?
师:不管他想的是什么,他的答案都只有三个字:不可知。不知道,他的内心充满了迷茫。(板书:迷茫)
师:柳宗元为何而忧,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他。(出示柳宗元生平)快乐是短暂的,一抬头现实涌上心头,加上凄清环境的触发,这忧伤和抑郁怎能摆脱的,“忧,连绵的忧,愁,剪不断的愁”,最终留给我们的只有柳宗元 “匆匆离去” 的背影。
片段五:拓展延伸
师: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ppt出示)中国文人都有山水情节,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之磅礴,水之灵动,使人迷醉。山水之美,自然的折光,更是心灵世界的折光。所以文人们在遇到忧伤、抑郁知识,总是选择寄情山水,与山水融为一体,来释怀自己的内心。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吗? 生1:陶渊明,归隐山林。
生2:苏轼,被贬期间寄情山水。
师:是啊,有太多的文人烙上了山水的情节。比如(ppt出示)陶渊明: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李白: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没事,我还有我的敬亭山呢;吴均: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流连忘返了。而我们的柳宗元又是怎样的呢?
生3:远离了山水。
生4:山水无法排解他的内心痛苦。
师:是啊,连山水也无法真正走进他的内心。“千万孤独”的柳宗元啊,你为何不能学学他们,寄情山水,超然自我呢???我想我们也许还是无法责备柳宗元,柳宗元一生始终以利安天下苍生为己任,虽被贬永州,也仍坚如磐石,再加上,爱妻难产而死,母亲至永州半年,也染病身亡,儿女没了,妻子没了,母亲没了,一个人飘零荒野,试问天下,又能有几人真正超脱?带上这份情感,朗读《小石潭记》结束我们今天的课堂! (生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第一次同事研讨】
课堂教学思路比较清晰,以“景——情——人”为线索,串成了整个课堂。注重朗读,朗读指导比较到位,关于描写“水”的句子的重音朗读,描写“鱼”的句子的语速快慢的变化等,都做到了实处,学生的朗读在课堂上的前后展示有明显的变化。对“乐景”的解读、指导到位,尤其是“冽”和“洌”两个字的对比,这个细节指导得很不错,既有情感的渗透,也让学生把握住了文字;学生积极活跃,能够感觉到景之美。老师过渡流畅,语言优美,基本功扎实。需要改进的地方:1、导入直接拿出“千万孤独”,是不是情感的渗透太早,太高,不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是不是能在最后拓展中再深入。2、四种景物对应这里的四张图片太直观了,不一定符合这里的情境,感觉会冲淡文字的想象空间。3、拓展延伸中的山水情节的对比阅读,还是不错的,但是老师讲得比较多,植入感太强,课堂的结尾悲伤的气氛很浓,是不是能给学生一些比较积极的情感。4、教师的评价语言单一,可以更丰富些,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5、提问可以更加的简洁明了。
【第一次自我反思】
今天的课堂给我总体感觉是,快乐的景和快乐的情的分析和把握,学生能够体会和领悟,但是后半部分的课堂主要是老师“代言”居多。导入部分虽然流畅,但是没有学生的感悟基础,直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视乎过早;几张色彩鲜亮的照片的出现,虽然引起了学生对景物的喜爱和赞叹,但是也让我感觉打破了文言文的雅致意境,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文章后半部分的流程不是很流畅,从“乐”到“忧”再回到“迷茫”,学生的思路难以跟上,且都是老师牵着走;柳宗元的生平介绍的太复杂,简洁些或许更好,从“迷茫”情感,跳出生平,显得有点突兀;文章的拓展延伸最后的配乐总结,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心灵的震撼,但是学生的感受仅仅停留在柳宗元的人生也太惨了,这个基础上,很难给学生带来一些积极的思考。课堂上老师植入学生的太多,尤其是“忧”的情感,主要是老师给予的,没有学生真正的体会,应该更相信学生,给学生时间,深入字里行间去感受。
【第二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积累“冽”“可”“斗”“蛇”等重点文言词汇;
2、品读作者对小石潭景物的描绘,欣赏山水风景之美。
3、品味柳宗元的心境变化,感受孤寂的心情。
4.品析柳宗元的人格品性,领略其思想之美。
教学重难点:品读作者对小石潭景物的描绘,欣赏山水风景之美,品味柳宗元的
孤寂心境。
设计思路:从三个层面进行教学:读“言”、读“文”、读“人”。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课前播放《江雪》的朗读视频)
同学们,课前我给大家带来的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我们都很熟悉吧?一起来吟诵一下,好吗?(师生吟诵)
这首诗歌脍炙人口,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诗中有景;那你又感受到了什么?(诗人的孤独)诗中有情。
可见柳宗元的山水诗是景与心的交融。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他的一篇山水游记《小石潭记》(板书课题),和柳宗元一起畅游小石潭,欣赏优美的风景,感受别样的情怀!
二、 初读课文,读懂文意
跟着古人游名胜,有两道门槛我们必须迈过去,那就是读准字音和疏通文意。让我们先来扣响生字之门。
1、指名朗读,其他学生从字音、停顿两个方面点评。 2、读通文意。
作为一篇文言文,仅仅读通、读顺还是不够的,还要读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读懂文章,有疑问的可以举手或寻求同伴帮助。(学生质疑) 3、齐读,走进小石潭,感受画面 三、 读美景,品“乐”情
5、文章的1、2两段柳宗元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 明确:水、石、鱼、树
6、如果你是摄影师,想象你手中的笔就是镜头,你会去捕捉哪些画面呢?说说理由。
预设一:水——“如鸣佩环”;“水尤清冽”(比喻,水声悦耳清脆;水清凉;“冽”和“洌”两个字的区别;联想到“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等;指导朗读:重读) 预设二:石——“全石以为底??.为岩”,形态各异。 预设三:树——“青树翠蔓??.参差披拂”(四种不同形态,指导朗读:声音起伏,声断气不断。)
预设四:鱼——“潭中鱼可百许头??往来翕忽”(动静结合,侧面描写,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朗读:欢快,声音快慢结合)
7、这里的小石潭水清、石异、鱼乐、树青、蔓翠,真是一个旅游休闲的世外桃源,自由读1、2段,(配乐),感受美。
8、置身如此美景之中,同学们心中是什么感受?那么柳宗元此刻是怎样的心情?(乐 板书 文中依据:“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 四、 读景物,感受心境的变化
过渡:他沉醉美景,与游鱼同乐,当他抬头向西南遥望,看到了什么景物? 明确一:景物:小溪“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岸“犬牙差互”;
人的状态:“望源头”(追问:想象柳宗元此刻在想什么?不可知:迷茫
板书)
3、迷茫的柳宗元此刻再也站不住了,他坐在了潭上,感受到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 明确一:“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理解意思,指导朗读。 追问:此刻的柳宗元心情怎样?(忧 板书) 他为何而“忧”?(环境触发 被贬)
4、 仅仅只有仕途不顺之忧吗?(出示背景资料)
小结:快乐是短暂(板书)的,一抬头现实涌上心头,加上凄清环境的触发,这忧伤和抑郁怎能摆脱的,“忧,连绵的忧,愁,剪不断的愁”, 最终柳宗元离开了小石潭,(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连山水也无法真正走进他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