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3读)
师:真不错,给他掌声。 (生鼓掌)
师:从同学的朗读中,你感受到柳宗元怎样的心情? 生4:忧。 (板书:忧)
师:他为何而“忧”? 生1:环境太凄清了
生2:他被贬的时候写的。
师:仅仅只有仕途不顺之忧吗?(出示背景资料)永州的十年给柳宗元的人生带来了太多的痛苦。快乐是短暂(板书)的,一抬头现实涌上心头,加上凄清环境的触发,这忧伤和抑郁怎能摆脱的,“忧,连绵的忧,愁,剪不断的愁”, 最终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离开了小石潭。连山水也无法真正走进他的内心,给他慰藉。留给我们的只有他 “匆匆离去” 的背影。 流程从原来的“乐”——“忧”——“迷茫”改为“乐”——“迷茫”——“忧”,每个环节都是先景后情,更流畅。 片段五:拓展延伸,读“人” 师:就是这个浸透着孤独的背影,在永州苦苦支撑了十年,到底是什么让他坚持了下来呢?让我们重新回到他的《江雪》,看看在他同一时期所写的这首简短的五言山水诗中,能否找到答案。(ppt出示《江雪》) (生齐读)
师:此刻除了读到柳宗元的深深的孤独,你还读到了什么吗? 生1:读到了他很坚强,这么冷的天还出来钓鱼。
师:这个渔翁显然就是柳宗元自身的写照,我们有一个关于钓鱼的典故,同学们知道吗?
生:姜太公钓鱼,最后收到皇帝的赏识。
师:是啊,我们的柳宗元也要学习姜太公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心怀天下,顽强不屈。柳宗元一生始终以利安天下苍生为己任,哪怕天寒地冻的折磨,哪怕备受排挤的无助,哪怕壮志未酬的失落,哪怕别亲离友的孤苦,哪怕??哪怕??依然坚如磐石!十年永州,这个孤独的背影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震撼与感动。十年永州,他以血和泪,为百姓奔走相告,让人民爱戴;十年永州,他撰文著书,深入哲学、政治、历史等领域;十年永州,他写下《永州八记》,开创了山水游记的先河;十年永州,他使唐朝的文化中心南迁至此;??千年来,我们追寻柳宗元的足迹,或许就是因为这道难以舍弃的人性灵光。他在历史的尘烟中诠释着生命,有些生命应该高贵,因为他承载着灵魂!此刻,当我们再次循水而来,回到小石潭,正看到柳宗元,他像一位“孤独英雄”立于潭边!带着这份理解与心情,让我们以声带情齐读《小石潭记》! (生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拓展延伸做了修改,由原来的对比阅读,改为深入品读《江雪》,感受柳宗元积极出世的人生态度,给学生震撼,激励学生。整堂课首尾呼应。 【第二次同事研讨】
这堂课比较流畅,课堂从三个层面进行文言文的教学:读“言”、读“文”、
读“人”。首尾呼应,从学生原有的对山水诗《江雪》的认识进入,让学生认识到柳宗元山水作品的情景交融的特点,对本文的学习起到了指导作用,是一个确实有效的导入;景色的分析与指导朗读相结合,切实到位;美景与乐情,凄景与忧情的探究线索,符合学生的认知;柳宗元生平的切入时机把握得很好,恰到好处地补充了学生的认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体会这种忧郁;拓展延伸让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提高了一个层次,回到诗歌《江雪》,更深入地走进诗歌,解读到作者的内心,最后的配乐总结让课堂气氛达到顶峰,给学生到来震撼和内心的感悟!但是最后的《江雪》解读,还是老师植入得比较多,不够简练。
【第二次自我反思】
本次的教学,重点从三个层次走进文言文的教学:读“言”——做点文言字词的积累;读“文”——关注文本独特的内容;读“人”——领会文本蕴含的人文性。让学生沉入文字本身,带上自己的想象感受文字和情感的魅力。
《小石潭记》这篇文章值得探究欣赏的内容很多。我在处理教材,解读文本的时候,抓住两个关键的地方,突出其重点:一是幽美的景物描写中渗透着作者复杂的感受和情怀。这是文章突出的文学成就之所在,是大家的欣赏点,也涉及文章的主题。教《小石潭记》就必须讲清这一点。二是课文的亮点探究,在教学这两个重点内容的时候,我采取了欣赏与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在欣赏中探究,在探究中欣赏。欣赏中,我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结合作者的身世、经历欣赏文章,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提起欣赏的审美情趣。
在课堂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这堂课,我尽量减少自己包办“代言”的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在互相交流中轻松学习,学有所得。在这堂课中,让我感到意外惊喜的是,学生对学文言文有了感觉,来了兴趣,尤其是在相互讨论、切磋、共同探究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精神充分展示,让人刮目相看。
【诠释与反思】
通过上述课例实践,让我体会到文言文的学习,“文”与“言”还是应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是走进文章的敲门砖,文本的独特内容和蕴含其中的人文性是学生提高审美素养,了解热爱古典文化的沃土,努力浇灌,定能开出美丽花朵。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中,可以作如下的尝试:
读“言”——积累一些重点的文言词汇,尤其是一些文言现象比如一词多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掌握一些积累词汇的方法,比如借助成语,比较记忆,归类记忆等等;
读“文”——关注文本独特的内容,反复朗读是丰富阅读内涵、感悟文本思想情感的基础。因为这是学生和文本的直接交流,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不同的个人体验。要引导学生反复的比较诵读,在不断的诵读中深入感受。自主探究这是学生个性感悟的最好展现,这是让学生自主领悟作品内涵,品评作品语言的过程,学生的探究涵盖了语文知识,思想情感、方法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诸多问题,提升了文学素养;
读“人”——领会文本蕴含的人文性。在文本的基础上,适时适当地加入课外的补充。走出文本,走进生活,走进人物,有助于学生思维、感受的拓展与提
升。由此,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都可得到升华,学生有了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就已获得了有关人生的有益启示,受到了古典文化与名人情怀的熏陶。
总之,此次的文言文教学课例实践主要是受到了王荣生教授在《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中提出“有关文言文教学应该是有三个层面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文化”观点的启发,然而语文教学终究错综复杂,还有很多困惑,有待我们去实践和解决,但是这也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