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课程——广义: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学习与生活经验,如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等,这是一种“大课程观”。
狭义: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之中。 2、课程设计——指拟订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它决定于两种不同层次的课程编制的决策,即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 广义的“课程设计”包括:基本的价值选择
狭义的“课程设计”主要指对课程技术上的安排和课程要素的实施。
3、课程实施——师生把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以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过程,课程实施的完整过程是:课程目标——教学实施——课程评价。
广义:课程实施是把一项课程改革付诸实践的过程,如我国的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狭义:课程实施过程不只是完成课程方案的落实问题,还要研究学校和教师在执行一个具体课程的过程中,是否按照实际的情况对课程进行了调适以及影响课程改革程度的因素。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答:1、课程与教学间的形式关系 (1)“大教学观”——教学>课程
基本观点:课程是教学的文本、内容,甚至是教材、教学参考,教学包括比内容更为庞杂的过程。
(2)“大课程观”——课程>教学
基本观点:课程包括教学,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一个环节,课程包括开发、实施、评价等组成的一条龙过程。
(3)“平行观”——课程=教学
基本概念:课程与教学并行不悖,是两条腿走路,二者之间都有对方不可包容的部分呈现出一种交集关系。
2、课程与教学间的功能关系 (1)忠实取向
基本观点:“课程是圣经”。教学是执行课程意图的过程,不容对课程做任意的阐发与解读,教师是课程的忠实诠释者
(2)互适取向
基本观点:“课程是方案”。教学与课程之间是相互调适的关系,谁也不能决定谁,相互改变对方,又为对方所改变
(3)创生取向
基本观点:“课程即文本”。教学是对文本的一种创意解读与创造性实施,课程只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课程的最终实施方向掌握在课程主体——师生手中,掌握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3、课程与教学间的衍生关系
古德莱德等人在《课程探究》提出的五类:
第一层次——“理念课程”(ideal curriculum),诸如政府、基金会或特定的专业团体探讨的课程问题、提出的课程革新方向,都属于“理念课程”。 第二层次——“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lum),指由州政府或地方董事会核准的课程方案,可能是各种理念课程的综合或者修正,也可能包括其他课程政策、标准、科目表、教科书等。
第三层次——“知觉课程”(perceived curriculum),指学校教师对于正式课程加以解释后所认定的课程。
第四层次——“运作课程”(operational curriculum),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际执行的课程。
第五层次——“经验课程”(experienced curriculum),指学生实际学习或经验的课程。
2、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1)课程目标上,实现从“注重传授”向“学会学习”的转变 (2)课程结构上,实现由“学科本位”向关注“综合课程”的转变 (3)课程内容上,实现由“难、繁、偏、旧”向“必备基础知能”的转变 (4)学习方式上,实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转变
(5)课程评价上,实现由“甄别选拔”向“师生发展”的转变 (6)课程管理上,实现由“集中管理”向“分级管理”的转变
3、简述泰勒的目标模式的基本步骤。
答:1924年,泰勒在其出版《怎样编制课程》一书中提出,它的四步骤是: 确定目标;
选择经验; 组织经验; 评价课程。
4、如何设计教学目标?
答:(1)全面分析课程目标,形成由子目标相互支撑、浑然一体的描述框架 (2)分析各子目标,确定表述该目标所需要的主要谓语动词
(3)把握学生学情,了解课程教学要求,据此确定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选择恰当的数量化词汇
(4)加入表现性内容,关注生成性内容,完善教学目标的描述
5、课堂教学方案设计中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答:(1)教材分析到位,挖掘教材要达到一定的深度与水平方可着手编写教案
(2)教学目标表述明确、准确、到位 (3)准确定位教学重难点,做到精准到位 (4)教学媒体设计科学 (5)教学步骤详实 (6)板书与作业设计科学 (7)留有“教学反思”栏目
三、论述题
1、如何理解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结合实际谈一谈。 答:1、忠实取向
忠实取向即视课程实施为忠实地执行课程方案的过程,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程中实现预定的课程方案的程度。即是说,实施课程愈接近预定的课程方案,则愈为忠实,课程实施程度也愈高;若与预定的课程方案差距愈大,则愈不忠实,课程实施程度愈低。
2、相互调适取向
相互调适取向,即把课程实施视为课程设计人员与课程实施者双方同意进行修正调整,采用最有效的方法以确保课程实施之成效的过程。
其基本特征是:强调课程实施不是单向的传递、接受,而是双向的互动与改变,课程方案有必要因应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境而加以弹性调整。所有的课程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都必须经过修正调整才能适用于特定而变化的课堂情境。 相互调适的根源:课程的不可预期性因素存在。 3、创生取向
课程创生取向,即把课程实施视为师生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共同合作、创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真正的课程并不是在实施之前就固定下来的,它是情境化、人格化的。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要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验,与学生交互作用,与同事讨论对话,经由这种过程建构的结果才是知识。教师和学生是在观察、实验、分析、对话和争论中建构知识的。教师必须改变角色,做一个学习者、反思者。
2、什么是“好课”?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谈你对好课的理解。 答:(1)好课是学生喜欢、目标清晰、方式灵活、思路清晰、效果最优、教师成功的一节课。 (2)好课的构成要素
一、问题。问题是课之“端”。师生之间的语言沟通始于问题,问题是打开师生间的信道,使之相互敞开的基本凭借。问题是生活的馈赠,问题与我们的生活相依相生,问题期待的是答案,答案的探寻欢迎论辩、歧见的加入。有了问题,课堂对话便有了目标,有了不确定性,有了探险与探索;没有问题,课堂对话便宣告结束,教师的布道式的讲解、专断的独白便独霸了课堂,“课”的语言性、主体间性随之不复存在。
二、逻辑。逻辑是课之“序”。“课”的语言性决定了其使命在于让人听明白,使人解其意,实现主体间的通达。显然,只有合逻辑的语言才可能实现这种“通达”。为理解而生是语言的本性,为传道、授业、解惑而生是“课”的本性。好“课”内在的逻辑是思维逻辑与生活逻辑,其中思维逻辑确保着知识的认识之“序”,生活逻辑确保着知识的价值之“序”。生活是知识的内容与意义,知识是对生活意义的捕捉与生活形式的再现;生活逻辑构成了“课”的潜在逻辑,思维逻辑构筑着“课”的技术逻辑。
三、激情。激情是课之“力”。“课”的实质是在语言世界中实现师生间的多维的互通与互动。从内容上看,互通与互动的主要对象是信息与情感,它们分别构成了师生间沟通的两条渠道:信道与心道。好“课”既是文化的使命,又是心灵的邀请。真正意义上的“课”总是用“两条腿”在走路:用知识信息来启迪人,用情感态度来感染人。知识与情感、信道与心道齐步行进、交互促进、相互催生,是好“课”的内在机制,以感官信道畅通为起点,依靠有磁性的语言实现师生心道的通达,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精神氛围,是好“课”的标志性特征。
四、创意。创意是课之“魂”。“课”的行程始于语言,终于效果,见效的“课”必须时刻关注一个问题:如何让语言闯入学生的心灵宇宙,拨动学生的心弦,挑起学生的好奇心,实现“向学生而生”。“课”的语言品质如何,不在于其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其精美的修辞,而在于学生的“三应”——感应、反应与效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