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字黄金律通解
—郑轩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这里的书就是我们所说的书写,其后“仁者加之以玄妙,然后书之妙道生焉(张怀瓘《文字论》)”。这便是书法向书法艺术的延伸。
书法首先是依照文字的本来形象和真实意涵,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记录文字是为了交流思想,宣扬教化。“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说文解字序》)。因此书写要讲究统一性,讲求法度,讲求共识。
我们书写的内容由“文”和“字”组成。根据我国三种造字方法分类,文属于象形字,其余五种造字方法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等属于字之范畴。
会意 指事 文 象形字 字 形声 转注 假借
象形字造字法、指事造字法独体字居多,其它字法以合体字居多。
所谓独体字是以笔画为直接单位构成的字,是一个整体,不可拆分。独体字大约有280余字。
合体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个字组成的汉字。合体字有两种,一种是从组合的两个成分上来显示字义,这类字以会意字居多,如“伐”,人拿着长矛,其意义为打别人,即讨伐,征战之意。另一种是两个字组合在一起,一个字表示义类,一个字表示音类,这类合体字以形声字居多。如“江”、“河”等。右为形,左为音。我们日常使用的汉字,形声字占90%以上。
我们书写的内容是由文、字合成,进而形成文词、文章。因此,对文字的结构把握便是构成准确、美好书写的核心内涵。
汉文字结构的变化经历了由不稳定向稳定、由随意性向统一性的变化过程。甲骨文、金文的字体便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字的形体不完全统一,一个字有很多异体字。字的结构也大小参差不齐,随心所欲。秦统一六国之后倡导“书同文,车同轨”。推出了统一的“小篆”字体。小篆字体对文字的结构开始追求合规、统一性。字的结构为长方形,左右均衡对称,上紧下松,上下比例大体以3:7展开。线条匀称简洁,不枝不蔓,为了保持线条的美丽匀称故运笔舒缓流畅,减少停顿。汉代的隶书又改变了小篆的结体和线条运行特点。字体以扁平的形式展开,
左紧右松、上下收紧、左右舒展。运笔由缓慢变化短速,从而形态表现出生动活泼,变化多样的气息。
文字发展到隋唐,楷书逐步形成并进一步完善。楷书的结体以正方形形式展开,并因此形成了自己内存的书写的规范。在正方形里展现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形体,则形体与形体之间一定有某种内在的协调关系,这样各形体的有机组合便能形成一个美观规整的统一体。否则各形体的合成体便大小不一,无规则可言,便与楷书的“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的内在意义大相径庭了。
对楷书的法度的追求,千百年来,许多有识书法家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并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书写办法和规则。如唐欧阳询的《三十六法》;明李淳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清黄自元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等等。他们把文字的间架结构的法则进行分类总结,量化布排,对楷书的书写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论书绝句一百首》启功“用笔何如结字难, 纵横聚散最相关。 一从证得黄金律, 顿觉全牛骨隙宽。”启功先生通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