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空间分布特征 a.震中位置
*震中主要集中在断层破碎带附近 *往往密集成条带状或团块状,其延伸方向大体与库区主要断裂线平行或与X型共轭剪切断裂平行
*常分布于库区岩溶发育部位或断裂构造与岩溶裂隙带的复合部位 b.震源较浅,震源体较小,一般发生在低烈度区 c.等震线形状:主要与库区构造、岩性条件有关 *构造型水库地震:椭圆形,长轴方向与所在地段的主要构造线或发震断层走向一致或平行 *发生于新老地层接合部位的水库地震:等震线的长轴方向与新老地层的接合线方向一致 *岩溶区发生的水库地震:等震线多为不规则的多边形或近似圆形,且与当地发育的岩溶形态一致或基本一致
(2)地震活动与库水位的关系
a.绝大多数水库的地震活动与库水位呈正相关
b.少数水库区的地震活动性随着库水位的增加而明显地降低,呈负相关 (3)地震活动的序列特点 a.震型
内生成因水库地震序列以前震——余震型为主,偶尔见群震型。外生成因水库诱发地震常属单发式主震型或多发式群震型。 b.地震频度与震级的关系 ㏒N=a-bM
水库地震:b值大于当地同震级的天然地震,b≥1,前震的b值一般略高于余震。 c.主震M0与最大余震M1的震级关系 水库地震:M0-M1<1M1/M0≈1
3.写出滑坡的八个主要形态要素。 滑坡的形态要素主要有:滑动面(带)、滑床、滑坡后壁、滑坡周界、滑坡前缘(舌)、滑坡台(滑坡台阶)、滑坡洼地(湖)、滑坡裂缝、滑坡轴(主滑线)。
五、论述题 略
综合测试试题四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
1.地震烈度
2.工程地质类比法 3.临界水力梯度 4.活断层
5.斜坡变形破坏 6.混合溶蚀效应
二、是非判断(每题2分)
1.野外鉴别走滑型活断层最好的地貌标志是河流沟谷的同步错移。
2.同一烈度震害区,对于同一建筑来说,以土层为地基的建筑一定比以基岩为地基的建筑损害程度大。
3.砂土相对密度愈低,愈易产生地震液化。
4.斜坡形成后,在坡顶处形成剪应力集中带。
5.砂土的渗透系数越大,产生管涌的临界水力梯度越小。
6.深层岩溶是原来在地表附近形成的岩溶由于地壳下降运动而埋藏到地下深部的。
7.水库蓄水前,只要河间地块存在分水岭,蓄水后就不会产生库水向邻谷渗漏。 8.潜在正断层应力场产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最小。
三、选择填空(每题3分)
1.活断层的活动方式有()和()两种。
A.粘滑 B.拉裂 C.蠕滑 D.压缩
2.地震效应分()、()和斜坡破坏效应。
A.地面振动效应 B.地面破坏效应 C.地面破裂效应 D.地基效应
3.某坝基下游渗出口为粉细砂土,土的细粒含量η和不均匀系数Cu在()条件下,可能产生流土。
A.η<25%Cu<1 B.η>35%Cu<15 C.η>25%Cu>10 D.η>35%Cu<10
4.工程地质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和()之间的相互制约,以便合理开发和保护地质环境。
A.自然环境 B.地质环境 C.人类社会活动 D.人类工程活动
四、论述题(每题12分)
1.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有哪些?
2.识别活断层在地质、地貌方面有哪些标志?
试题四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地震烈度:地面震动强烈程度,受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震域介质条件的影响。震源深度和震中距越小,地震烈度越大。
2.工程地质类比法:将已有建筑物的工程地质问题评价的结果和经验运用到工程地质条件与之相似的同类建筑物中。
3.临界水力梯度:岩土体在渗流作用下,呈悬浮状态,发生渗透变形时的渗流水力梯度。 4.活断层:指目前正在活动着的断层或近期有过活动且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新发生活动的断层(即潜在活断层)。
5.斜坡变形破坏:斜坡变形破坏又称斜坡运动,是一种动力地质现象。是指地表斜坡岩土体在自重应力和其它外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向坡外的缓慢或快速运动。
6.混合溶蚀效应:不同成分或不同温度的水混合后,其溶蚀能力有所增强的效应。
二、是非判断
1、错误 2、正确 3、正确 4、错误 5、正确 6、错误 7、错误 8、错误
三、选择题
1、AC 2、AB 3、D 4、BD
四、论述题
1. 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有: (1)碳酸盐岩岩性的影响:
方解石含量越高,岩石溶蚀能力越大;反之白云石含量越高,岩石溶蚀能力越小,酸不溶物含量越高,岩石溶蚀能力越小。 (2)气候的影响: a.降水的影响:
①水直接参与岩溶作用,充足的降水是保证岩溶作用强烈进行的必要条件。 ②水是溶蚀作用的介质和载体,充足的降水保证了水体的良好的循环交替条件,促进岩溶作用的强烈进行。
b.气温的影响:气温升高有利于岩溶作用的进行。 (3)、地形地貌的影响:
①.平坦地区:地表径流弱,入渗强烈,有利于岩溶发育 ②.陡峭地区:地表径流强烈,入渗弱,不利于地下岩溶发育 ③.突起地区:地下水位深,包气带厚度大,垂直岩溶发育
④.低洼地区:地下水位浅,汇水地带,岩溶发育强烈,以水平岩溶为主。 (4)地质构造的影响: a.断裂的影响:
①沿断裂面岩溶发育强烈
②各组破裂面相互交织、延伸进而控制了岩溶发育的形态、规模、速度和空间分布。 ③各种破裂面相互交织,使地下水混合溶蚀效应明显,促进岩溶发育。 b.褶皱的影响:
①褶皱的不同部位,裂隙发育不均匀,岩溶强度不同。核部比翼部发育。
②大型褶皱控制了可溶岩的空间分布和地下水汇水范围及径流条件,影响着岩溶的发育。 c.岩层组合的影响: ①厚而纯的碳酸盐岩
Ⅰ.包气带:多发育垂直岩溶形态
Ⅱ.地下水季节变动带:两方向岩溶均发育 Ⅲ.饱水带:规模大、连续性好的水平岩溶 Ⅳ.深循环带:岩溶不很发育 ②碳酸盐岩夹非可溶性岩层
③非可溶性岩层与碳酸盐岩互层:在同一时期,岩溶呈多层发育 ④非可溶性岩层夹碳酸盐岩:岩溶发育极弱 (5)新构造运动对岩溶发育的影响:
地壳运动的性质、幅度、速度和波及范围,控制着水循环交替条件及其变化趋势,从而控制着岩溶发育的类型、规模、速度、空间分布及岩溶作用的变化趋势。 新构造运动的基本形式有三种:
(1).上升期:侵蚀基准面相对下降,地下水位逐渐下降,侧向岩溶不发育,规模小而少见,分带现象明显,以垂直形态的岩溶为主。 (2).平稳期:侵蚀基准面相对稳定,溶蚀作用充分进行,分带现象明显,侧向岩溶规模大,岩溶地貌较明显典型。
(3).下降期:常形成覆盖型岩溶,地下水循环条件变差,岩溶作用受到抑制或停止。 从更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来看:
(1)间歇性上升:上升→稳定→再上升→再稳定 形成水平溶洞成层分布,高程与阶地相对应。
(2)振荡升降:岩溶作用由弱到强,由强到弱反复进行
以垂直形态的岩溶为主,水平溶洞规模不大,而且成层性不明显。 (3)间歇性下降:下降稳定再下降再稳定
岩溶多被埋于地下,规模不大,但具成层性,洞穴中有松散物充填。
从层状洞穴的分布情况及充填物的性质,可查明岩溶发育特点及形成的相对年代。 2.识别活断层在地质、地貌方面有哪些标志? (1)地质方面:
地表最新沉积物的错断 活断层带物质结构松散
伴有地震现象的活断层,地表出现断层陡坎和地裂缝 (2)地貌方面
断崖:活断层两侧往往是截然不同的地貌单元直接相接的部位 水系:对于走滑型断层
①一系列的水系河谷向同一方向同步移错 ②主干断裂控制主干河道的走向 不良地质现象呈线形密集分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