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这么美的句子,想不想把它背诵下来。怎样背记得更快些呢?出示填空,生联系背诵,指名填空。
10、引导质疑:这是一篇写人物的文章,为何还要花这么多笔墨写景物呢?联系前后上下文思考思考。(一是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二是为了衬托人物的品质特点;)
a欣赏荷花图片;(同学们见过荷花吗?)
b回忆描写荷花的诗词;(你会想起哪些描写荷花的诗词名句?)
C出示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师读,荷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点拨,板书:高洁)
师:美丽的景物这么多,现在你知道王冕为什么单单要喜欢画荷花了吗?(其实,你去读一读《儒林外史》,会在书中发现一个像荷花一样高洁的王冕。因此这里的景物描写也暗含了对人物品质特点的衬托作用)
板块三:读写结合,完成“小练笔”
1. 自此以后,王冕认真学画,并学有所成,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2. 此刻,七泖湖是春光明媚,王冕的母亲也是十分欢喜,同学们能不能模仿第五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展开想象,按一定的顺序(天空、山上、山下、湖里)写一写春天的七泖湖边景色,试着用上一些合适的修辞和精当的词句,并注意把人物的心情融入到景物描写中。 3. 生进行小练笔,教师巡视。
4. 交流小练笔,评价。围绕要求来。师:由于时间关系,可能有些同学还没有写完,那就把你想好的说出来。没写好的课后写好。 四、固化移情
1.课文学完后,你有什么收获? (做人、写作)懂得了一个做人的道理,习得了一些写人、写景的技巧;《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一样,也是我国明清小说中的一部经典巨著,如果你去读一读原著,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课件出示原著书) 2.课外作业:
一、熟背课文第五自然段。 二、课后阅读《儒林外史》。 [综合阐述]
在对文本的重新解读、目标的重新定位后,实际的课堂操作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如:
(1) 重点从“悟人”向“学景”转移。
起先的教学设计过分侧重品读“王冕”这个人,一节课20-25分钟的时间都花在了“悟人”上,而对文章的难点部分——“景物描写”的品读与练笔则明显不够。其实我们在磨课中发现,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特别是“品读王冕”不存在任何困难,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课堂中组织交流,10-15分钟足矣,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把课堂宝贵的时间用在难点的突破上,即“景物”的品读与当堂练笔上。教学重点的转移,难点突破就有了时间的保证,课堂效率明显提高了。
(2) 训练从“读悟”向“表达”侧重。
起先的课堂训练点定位于“以读为主,感悟王冕的品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品读、批注、感悟,看似以学生为主体,体现自主学习的精神。但五年级孩子拿到这篇课文一读就懂,这样的训练还有什么价值?与其走过场式地“读悟”,不如真正探究式“学表达”。经过不断调整,我们把“学表达”作为重点,尤其是把学“景物描写”与学“人物描写”结合起来,不仅学“景”的表达顺序,感受景物之美,还将景物(环境描写)对人物的铺垫结合起来,最后巧妙地对写景句子进行想象拓展,适时加入仿写的训练,使“景”与“人”逐步融合起来,效果甚好。
(3) 课堂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原本的教学仅仅是“教这篇课文”,这明显缺乏单元整体观,更没有体现“教材仅仅是个例子”的作用。磨课中我们作了大胆创新,在课前演讲环节请学生讲《儒林外史》的艺术价值和其中的故事;课中适时适度地引进原著的语言,比较、赏析;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兴趣明显被激发起来,迫切希望课后去读读原著。我想,这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效果,此时,属于孩子自己的语文学习才真正开始!
相关推荐: